马克思共同体视域下人的交往

2020-01-07 09:37张依萱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共同体

张依萱,陈 鹏

(1.河北大学,河北保定 071002;2.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 071051)

共同体思想不是马克思的首创,早在古希腊就有了这一思想的发源,后续又有霍布斯、康德等对其进行系统的阐述和探讨,但他们大多站在社会学的角度,缺乏对人的交往本身的真实反映。马克思则以独特的视角,本着对人的交往本质的追寻,穿透各种共同体的表象,不仅是对共同体的探究,同时注重对人的思考,指明了人的交往贯穿于共同体的三个形态,在每个形态中又有着不同的特点。人既是交往的主体,也是共同体的主体。人与人的交往又产生了各种社会关系,揭示了人的社会性这一本质,因此共同体离不开人的交往,人的交往是在共同体中实现的。人的交往始于生存必要的物质需求,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发展,从自然共同体状态下的交往中跳出,通过买卖等活动建立了抽象共同体,产生了新的交往方式,但这种人对物的过度依赖导致了人的交往物化,难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独立平等交往。马克思从这种社会生活方式中进行反思,指明了人的交往最终应在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真实共同体中自由发展。马克思对于抽象共同体的反思和批判揭示了隐藏在共同体背后的、因利益而建立起来的不平等的交往。使人们认清了只有在自由全面发展中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才能实现人的健康和谐的交往,也使真实共同体中人的自由平等交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

一、自然共同体中人的交往初塑

自然共同体,就其特征来看是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而形成的,因而它是一种真实共同体。“家庭或扩大成为部落的家庭,或通过家庭之间互相通婚而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1]由此形成了自然共同体。它是由于人的自然需求而形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此后,人们通过区别于动物的实践活动逐渐将共同体作为人的交往的成果,在这一时期,人的交往得到了初步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它是一种由人的交往构成合作,通过合作而凝聚起来的共同体,与人的交往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在自然共同体形态下,人的交往诉求无外乎生存。在极度依赖自然界的条件下,个体的生存极为困难,只有通过交往,相互帮助,共同面对困难和分享物资,才能大大提高生存的可能性。所以共同体既是生存的条件又是生存的目的,共同体与人的交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人们通过婚姻这一交往方式组建、扩大共同体,又通过生产、劳动的交往方式维系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其中,每个人都不具有独立性,他们通过交往而相互依赖。这种由于客观条件而产生的交往是单纯的,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共同体的发展共同努力,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自然共同体既作为人的交往初期的产物,又作为一种新的动力推动人的交往的发展,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人的交往以共同体为旨归,从属于共同体。同时共同体能够使人的交往得到平等的回报,让每个人的利益达到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对人的交往来说是一个“完美”的环境。自然共同体还实现了人猿揖别的历史性跨越,超越了自然,使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

与资本主义社会结成的共同体不同,自然共同体中人的交往是出于天然,出于本能,因而是对人的依赖。而资本主义社会中因货币—资本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是人们出于获取利益的目的进行的交往,其交往活动也更为复杂。这就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交往方式,体现了二者本质的不同。在自然共同体中,人的交往与共同体达成了双赢,二者互为补充;在抽象共同体中,人的交往的唯一目的是获得最大利益,这使人成为物质的附庸。在自然共同体中,人的交往是愉快自在的,当然这也与这一形态下单纯的生存目的密不可分;在抽象共同体中,人的交往受到了资本的压迫,反而变成了一种痛苦的实践活动。比较而言,尽管自然共同体在物质资源、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等诸多方面远远落后于抽象共同体,但人的交往是属人的,具有人的自主性,而非依赖于物,人的交往和共同体双方都可以从彼此的进步中获益,因此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共同体。在自然共同体中,人与自然的交往使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初步达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也由于这种共同体的真实性,自然界也因人的交往而真实存在,人的交往逐渐自然化,自然也变得人道化。当然,只有在真实共同体——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联合体中,人与自然的交往才能真正实现统一。

虽然自然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的交往不断发展,但囿于共同体的各种局限,人的交往发展难以达到质的飞跃。在这种形态中,个体从属于集体而存在,人的交往也被局限在一定区域内,难以实现独立。同时,由于共同体是因为血缘关系或地域关系结合到一起,缺乏分工以及个人资源和财产,交往活动也因此受到制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整个共同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发生了飞跃式的变化,与以往的社会产生了断层。尤其是经济成为影响共同体发展的首要因素,人不再盲从于共同体的想法和意识。世界性的交往也打破了自然共同体的孤立状态,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人有了独立的交往活动,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其形式更新,内容也更加丰富,更加需要广阔的交往空间。在自然共同体中,个人意识逐步上升,逐渐超越了共同体。人的交往进一步发展使人的生活开始超越自然,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平衡关系,这种“乌托邦”式的共同体就自然而然地瓦解了。交往活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共同体被抽象共同体取而代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抽象共同体中人的交往物化

在马克思看来,随着货币作为一般价值尺度地位的确立,自然共同体便逐渐为货币共同体所取代,而货币共同体的载体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阶级和阶层分化严重,阶级间的利益纠纷成为这个形态的主要矛盾。在抽象共同体中,共同体利益实际上与大部分个人利益还是一致的,但某些阶层的特殊利益需求不断膨胀,造成了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形成抽象共同体的直接原因,这个特殊阶级就是统治阶级。为了使自己的利益诉求变得更加合理,避免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发生直接冲突,统治阶级将国家这一本应作为共同体利益的代表操控在本阶级的手中,当作掩盖个人利益的马甲,使之成为自己合理表达特殊诉求的工具,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拥有协调各方的权力,但由于其被单个阶级控制,成为了统治阶级掩盖自己、均衡各方利益的工具。共同体本身是真实存在的,但成为了一个虚假的共同利益的代表,因此被称为抽象共同体。受到损害的个人即使要争取自己平等交往的权利也必须在这个共同体中才能实现,无法存在于共同体之外,人的交往必须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抽象共同体也是人的交往的结果。

抽象共同体形成的根源是人的交往,社会分工作为人的交往方式不断细化,因此产生了阶级阶层的分化,分工不同,交往的目的和追求也就不同。当共同体中的目标不再一致,强势方必然会对弱势方产生压迫,弱势方的交往就会受到限制。在抽象共同体中,人们把将产品化为己有的生产、用产品换取货币或双方相互利用作为自己的工具或交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或家庭也不可避免地与共同体在利益方面产生分歧,个人的交往与共同体产生冲突,这时共同体实际上无法真正公平地解决问题,只是掩盖了个人与个人之间交往的矛盾。社会财富的增加激发了人的欲望,使人的交往不再单纯,使其从对人的依赖转变为对物的依赖,并没有完全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制使人与其交往成果——劳动成果相分离,劳动产生异化,人的交往也产生了异化,产生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异化的劳动中,人的交往在一种被迫的状态中进行,且生产出的劳动成果并不属于自己,这使人的劳动与劳动成果相分离,产生了异化。产品占有者通过产品与货币的交换实现交往的目的,此时,劳动的交换异化为商品的交换,交换就是异化了的交往,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人的交往在这一时期以货币为中介,只有通过货币,人才能融入到这个社会中作为真实的存在,实现社会交往。

资本生产从地域性扩展到全球性,丰富了人类的物质交往关系,彰显了资本的神奇力量,开启了现代性的途程[2]。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没有实现和谐的交往,甚至失去了真正实现自由平等的条件。人的交往在抽象共同体中存在以下弊端:

首先,人的交往是不平等的。统治阶级将政治与资本相结合,按照自己的想法创造共同体,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制定的规则的束缚。劳动者在交往中无法获得等额的回报,这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人在交往中付出劳动,成果本应归自己所有,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也是不平等的体现。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工资,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给自己创造财富。将产品投放到市场以后,又通过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完成资本积累。整个过程中人的交往都是不平等的。人们在获取物质资料时又要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购买,在这一交换中,统治阶级无形地占有了劳动者的成果并通过这种方式完成资本的周转,因此,这一原则也是虚假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纠纷时,统治阶级又会搬出法律来规范人们的交往行为,但法律又是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所制定,自然而然向资本一方倾斜,这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其次,人的交往是不自由的。被统治阶级为了交往付出自己的劳动,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异化,与人相分离,以至于其劳动成果并不为劳动者自己所有。劳动者本身的交往反而是以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为目的,双方形成了对立。人们在交往中被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套住,为物质所奴役,对物的依赖使其失去了交往的自由。当人在交往过程中对财富的向往取代了对生存的向往,就已经被彻底套牢了。人为了交往付出的劳动越多,就越不自由,被统治阶级没有权利和资本,就会世世代代沿袭悲惨的命运。在抽象共同体中,拜物教盛行,人们出于对物的信仰而交往,被迫对资本产生依赖。只有通过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才能让人的交往被社会所认可,此时人的交往已经失去了个性和自由,成为了无差别、无个性的存在。人不再作为自己个人而交往,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交往。

再次,人的交往是不全面的。抽象共同体中人的交往虽然比自然共同体中更加广泛,但由于利益矛盾,抽象共同体阶层分化严重,使得人的交往局限于自己的阶层之中。尤其是被统治阶级很难成功实现阶层的跨越,这就导致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两极分化严重,只有少数人获得发展,贫困问题成为这种形态下极其难以解决的问题。扩大地域的交往也使各个地区的发展存在差异,落后地区需要依附于发达地区,随之而来的不仅有和平的交往,还有因为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战争。共同体的虚假使人的交往本质发生了扭曲。物质财富成为人们的信仰,人的交往自始至终围绕这一方面展开,交往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够全面。个人利益与共同体利益产生矛盾,使个人与共同体之间产生裂隙,这也使人的交往不能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进行。

抽象共同体是共同体发展历史中极其重要的一种形态,也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非常值得分析和探讨的一个部分。它不仅带人们脱离了自然共同体的原始状态,打破了人身依附,还使人的交往进步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但它并没有实现人真正自由平等的交往,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是新的桎梏。”[3]无论是自然共同体还是抽象共同体,人们都在自己创造的共同体中进行交往。要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交往,必须站在一个超然物外的角度,构建一个理想的共同体。所以必须继续推动人的交往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只有在每个人都可以按照个人意志交往,个人又能与集体和谐相处的这样一种联合体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交往。马克思指出,必须经过现实的变革才能改善这种不合理的交往,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便可以组建一个真实的共同体实现人的交往的真正自由化。

三、真实共同体中人的交往本质

马克思对于自然共同体和抽象共同体的思考,也承载了对于真实共同体的探究。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确实是实现真实共同体的基础,但也同样依赖于人的交往的发展。如果人的交往止步于追求生存,真实共同体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真实共同体中,二者才能达到高度协调。真实共同体的本质是人的交往的结果。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真实共同体的载体,它与之前所有形态的共同体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与自然、社会和人之间实现了统一,终结了旧的生产关系,超越并创新了旧的形态。实现真实共同体具有必然性,如同从自然共同体跨越到抽象共同体,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真实共同体中,人找回了自己交往的本质属性和自由交往的权利,摆脱了需要通过金钱货币作为交往的媒介,脱离了物质的束缚。真实共同体是人追求理想的交往的最美好的形态,人与人的交往不再以利益为目的,也不再受到不公平的社会关系禁锢,回归自己的本质。人们通过真正自由的联合保障了每个人的自由,实现了共同体的升华。同时,在真实共同体中,人们劳动的目的不是生存,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能力。人们可以不受分工限制,在自己感兴趣的各个领域中探索,建立广泛的社会交往,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人们不必受到任何人的约束,可以实现自觉的交往。人的交往在真实共同体中得到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无限的可能,物质和精神都得到极大的富足,实现“人性”和“物性”的解放。同时真实共同体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内在统一。人实现自由平等的交往,作为有独立性的人,不再依附于资本。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共同体的发展不再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二者形成了和谐发展的状态,彼此成为双方进步的动力。社会发展进步是全体人员交往的目的和结果,所取得的成果归全体社会成员共有,不再只属于某一部分人。马克思没有对之前的共同体作出全面否定和批判,而是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成了对真实共同体的构想。他不仅强调了自然共同体所忽视的人的交往本质,还合理看待抽象共同体中人的交往个性,既批判又保留,最终形成了一个最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形态。可以说,真实共同体并不是空穴来风的空想,而是马克思在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后所得出的合理结论,合乎历史发展潮流。

当然,实现人的新的交往形式,达成向真实共同体的跨越并非易事,需要满足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需要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私有制是引发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和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源。私有制还是人的交往异化的始作俑者,要想恢复正常的交往,就要先完成公有制对私有制的更替,保证社会制度的公平。私有制限制了人的交往,使其依赖于物质的发展。它还固化了人的交往层次,所接触到的人和物都是有限的。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公有制社会,化解矛盾与隔阂,才能扩大人的交往范围,实现人的自由平等交往。其次,每个人需要自觉劳动。劳动是人们获得普遍交往的一个重要方式,其量的多少也是分配报酬的凭据。同时,通过劳动可以增加社会财富,促进共同体的发展。人们可以在劳动中体会到交往的价值,实现全面发展。并且通过普遍交往带动各个地区建立真实共同体,避免地区发展差距悬殊,还可以加快整个世界共产主义的实现进程,推动世界历史向前发展。第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真实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只有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高度发达且协调发展,人才会在交往中不断创造新的财富,满足自己和共同体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生产力对于实现人的自由平等交往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不仅为其提供了物质保障,还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环境,使其发展更加具有开放性。

真实共同体不仅是人自由平等交往的保障,也是交往的目的。交往的普遍性、创新性和丰富性能大大加快真实共同体的实现,共同体随着人的交往的发展而逐渐完善。但二者的发展都需要人去探索和推动。总之,建立真实共同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交往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人的交往价值旨归

人的交往经历了自然共同体和抽象共同体两个阶段,正在向真实共同体迈进。在自然共同体中,人们为了生存而交往,为了提高生存的几率选择聚居,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共同体。人们在这个狭小的共同体中一起打猎、耕织,共同享受共同体为自己带来的生活资料。但在这种模式下,人的交往始终离不开对人的依赖,人们只能通过相互帮助来存活。随着人的交往逐渐突破固有的内容和形式,共同体也逐步过渡到抽象共同体。

在抽象共同体中,由于生产力比之前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使人们的生存不再受到威胁,但也使人们有了更大的野心。人们不再满足于平淡的生存,渴望变得富有,拥有更多财富,扩大自己的权利。人的交往从一种散漫的状态变得井然有序,相较于之前有了内容和形式的进步,交往范围和空间也变得更广阔,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人的交往从对人的依赖转向对物的依赖,被资本绑架,受到阶级束缚,并没有真正解放,而是异化的发展,仍然是不自由不平等的。与马克思的异化观念相比,陈鹏对中国哲学中儒家道德的异化颇为关注,他发现当道德与权力及利益相纠缠,道德就会不自觉地异化为不道德。“专制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打着道德的旗号,以国家的名义设置了一系列所谓的‘官方道德准则’。”[4]“在原始儒家看来,符合这种‘官方道德准则’的行为并非出于本心,而是畏惧于外界的压力。”[4]道德本是规范群己关系、改善人际交往的理性指导,然而随着拜金风气在社会中逐渐弥漫开来,人的交往也变得不再淳朴,而是充满压迫和不公,这是在新的共同体中出现的新的弊端。而这些弊端的根源就是私有制,它既带领人们脱离了落后的生活状态,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自由交往,但同时也成为新的发展障碍。人和社会囿于私有制而无法更进一步发展,只能局限在当下的共同体中,进而产生各种社会矛盾。共同体不再是人与人相互进步的动力,而是成为压迫底层人民使其无法翻身的重担。抽象共同体限制了交往的自由,交往的异化使共同体发展受到限制,阶级成为人的交往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人的本质无法实现,人们渴望着新的共同体来解放自己,逐渐对旧的形态产生不满,发起反抗,为争取交往的自由而不懈努力。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的真实共同体,能够满足人对交往发展的一切需求。人们不再受到贫富和阶级等外在因素的控制,只有自己可以约束、管理和发展自己,释放自己的个性,实现普遍的联系。人的交往回归了本质——实现自由平等全面的交往,整个社会形成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公有制能够化解危机,解决矛盾,形成人与社会协同发展的局面,不必以牺牲某个人的发展为代价来获得整体的发展。真实共同体的载体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其中不再有异化劳动和异化交往,人的劳动是为了发展和完善自己。当然,这一切以人的普遍交往为前提,否则既没有经济基础,又停留在局部的地区,真实共同体是无法实现的。马克思认为,生产是交往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交往方式;交往方式又是社会形态界分的基础,交往方式的发展制约着人类解放的进程;生产的普遍化和交往的普遍化是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基础[5]。世界性交往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6]。而要想实现人的充分交往,就必须实现共产主义,建立真实共同体。

五、结语

共同体的发展史也就是人的交往的发展史,二者互为前提与动力。马克思站在一个超然物外的角度对共同体进行思考,突破了国家的维度,把整个社会的人联系在一起。正是这种客观公正的角度使马克思对人类的发展规律作出了正确判断。马克思还把对人的思考融入到共同体思想中,对人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启示作用。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7]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其对人的交往的思考,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所批判的拜金主义、阶级分化和物化主义逐渐被人们所摒弃,其宣传的人的自由平等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崇。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实践活动建立了新型的交往关系,此即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实践成果,也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重要发展。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彰显出越来越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异化马克思共同体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