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职业危机与回应

2020-01-07 09:37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变革人工智能时代

陶 静

(陆军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0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学习方式必将发生剧烈的改变。而作为传统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身处这场变革的风口浪尖,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可谓危机四伏。如何变危机为转机,是广大教师回应这场教育变革的关键。

一、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教学环境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老师和学生将生活在过去。”当代学生几乎是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互联网不仅已经成为当下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技能等资源的重要渠道,而且还在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以往靠死记硬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已经逐渐失去价值,课堂上教师的传统讲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可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得到及时解决,学习交流也不再局限于校园与同学,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在自己的兴趣领域随时随地给任何人回帖、评论等。当代学生不仅更倾向于交流式的学习,更迫切的期待答案,也有着极为丰富、多元的看问题的视角。

近五年来,全国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从60万个激增到6300万个,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1]。尽管网络学习空间的交互行为目前还停留于较浅的层面,但已为未来学习环境从“教育工厂”到“学习村落”的改变提供了平台。值得一提的是智慧教学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如雨课堂、微助教等已在全国多所学校、数百万师生中得到广泛应用。从前课堂上严禁出现的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如今已成为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

试想,当这些在“人工智能+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走进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课堂,将如何对早就在互联网上掌握的知识技能保持热情?而这样的教学活动终将只是教育者的一场独角戏。

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职业危机

面对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革,作为传统教育活动中的一大主体,教师难免恐慌:自己的职业是否会被AI教师所替代,自己的学生是否还对自己的讲授青睐依旧,更新迭代的智慧教学工具自己能否用得得心应手……诸如此类的担忧,正是让教师倍感压力的职业危机。

1.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强大,AI教师完全取代人类教师的“失业危机”。在经历了三次浪潮后,人工智能已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机器人记者、AI合成女主播、京东配送机器人的出现让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如有芒刺在背,生怕自己的职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教师也不例外。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的确比人类更擅长记忆,并且在有规则的推理、逻辑运算等具有程序化、有步骤、重复性特征的工作方面更精确、快速。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替代教师进行全自动、无入侵的教学活动和效果监测。更让教师们危机感爆棚的是,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习轨迹、个人位置、社交平台活动等信息,构建学习者模型,针对学习者的需求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学习路径和学习服务。

随着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班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一位教师面对的几乎都是近百人的班级,“因材施教”这一多年来被奉为圭臬的教育理念将如何实现?传统教学形式不但无法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推介,在对每名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也极为耗时、耗力。而人工智能在教学反馈与辅助决策方面的巨大潜力却能让因材施教成为现实。这也正是教师们担心自己被AI教师所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2.人工智能推动教育理念革新,教师自身早已习惯的教学模式难以改变的“落后危机”。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的理性认识成果,是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依据,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之,错误、落后的教育理念则有可能为学生成长带来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2]。人工智能时代推崇的是智慧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的个性化、精准化教育。从前,人们将教师比作园丁,通过不断修剪和打磨,培育优秀的牡丹。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不仅要培育牡丹,更要保护和发掘每一种植物,不能只看到牡丹,而砍掉了蔷薇或茉莉。因此,如今的教师,与其比喻成园丁,不如说是植物博物园的构造者、管理者、维护者。特别是在当前的差异竞争时代,“看学生有什么”远比“看学生缺什么”这种工业流水线生产式的教育更重要。因为越独特、越个性化的人才越有价值。这就势必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等,制订最优的学习方案。

但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学活动的主体始终只有教师,教师主导学习内容和学生评价,而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不仅无法选择学习内容,也参与不了学习评价。尽管教师们都认识到这种压抑学生个性的传统教育理念必将改变,但对于有的教师来说,特别是处于教学发展“高原期”的教师,在教学头几年通过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呈上升趋势,但教了五六年后,因为已经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方式,对于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不愿尝试改变,也缺乏改变的信心[3]。因此,他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担心自己的观念落后、模式落后、方法落后,跟不上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要求。

3.信息获取更加多元、便捷,教师的课堂讲授不再受学生青睐的“本领危机”。随着科学技术与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Siri、Cortana、Alexa等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推广开来,借助这些工具,学习者可以更加便捷、精准地寻找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再拘泥于固定的课堂时间,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本领的唯一或首要来源。“既然人工智能能为学习者们提供快捷、精准、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那学生们又为什么还要在固定的时间,坐在课堂上听教师讲授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来获得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更灵活多样的方式也能获得的知识呢?”这一质问不免让教师们如坐针毡。特别是当在线资源不断开放,全世界的优秀教师竞相在互联网亮相,通过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推荐,学生可以更轻松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讲解方式。届时,课堂上枯燥乏味、老气横秋的讲稿和PPT将无法吸引学生的关注,而教师的本领也将暗淡无光。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教师也不免担心“人工智能+教育”会对一些可标准化的学科教学模式进行冲击,使得高校对这些学科教学教师的需求量减少[4]。

4.智慧教学工具日新月异,教师学习掌握的速度跟不上技术更新速度的“技术危机”。智慧教学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是“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已有多款智能教学工具被各大高校广泛应用,如雨课堂、微助教等,通过智能终端建立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的无缝衔接,全时监测和反馈学习动态。这无疑解决了课堂上,尤其是高校的大班化课堂上普遍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由于学生数量众多,教师很难及时且经常性地给予学生学习评价和反馈;二是学生缺乏及时提出问题的渠道和路径。而在智慧教学工具的辅助下,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此外,还有很多智慧教学工具可以为教师提供便利,如自动出题和批阅作业的“助教”、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与改进的“辅导员”、反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班主任”等[5]。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既担心自己的角色被逐渐取代,也担心学习和掌握这些智慧教学工具的速度跟不上技术更新的速度,特别是对于年长的教师而言,面对智能手机、智能工具和软件的更新迭代,一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或许就会被时代淘汰。

三、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转换

危机亦是转机。能意识到危机,说明教师们依旧积极进取,并正在尝试通过努力坦然应对或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究竟如何化危机为转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端正态度:面对教育变革,既不心存侥幸也不妄自菲薄。“人工智能+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而教师正处于这场教育变革的风口浪尖。因此,教师必须认清形势,积极适应。一方面不要心怀侥幸,以从前教育技术革新的失败(如100多年前教学机器及程序教学运动的衰落)来对如今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变革“判死刑”,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让教学环境、方式等发生了改变,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另一方面,当教师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时,也不必妄自菲薄、过于恐慌。因为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首先,无论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教育就一定有学生,有学生就一定有教师,且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开发与应用也离不开教师。其次,教育离不开教师,因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从身体到精神的双向交流。比如,一次“拥抱”的美好情感体验只有通过一次真正的、有温度的拥抱才能让受教育者真实的获得。正如雅思贝尔斯在他的书中所说的那样:“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6]

因此,对于身处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中的教师而言,要及时调整心态,端正态度,既不心存侥幸也不妄自菲薄。通过对当前形势的理性分析,积极努力地接受变化、适应变化、迎接变化,甚至勇敢地尝试变化。

2.转变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引路人和激发者。随着互联网智能终端的不断发展,开放、多元的教育资源不仅是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知识的重要来源,也为教师备课以及自我学习发展提供了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有的网络资源。因此,教师要想在人工智能时代继续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显然不能只是通过互联网简单地对信息进行搜罗和堆砌,最后再以权威者的姿态通过课堂原封不动的“倒”给学生。教师所能查找到的资料,学生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因此,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理念,是重燃学生课堂学习热情的关键。通过对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智能化教学手段的巧妙应用,为学生综合各类有益的教育资源,及时掌握学科的前沿信息,并对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引导学生往深处学,并对相关知识进行适当的跨学科拓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思维与意识。

3.关注技术:从技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使用引领者和参与开发者。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部分应用已经有了巨大突破。码上学、A+课堂派、雨课堂、微助教等智慧教学工具不仅可以高效代替教师进行批改作业、分数统计等单一、重复、机械化的工作,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效率,还可以在面对近百人的大班时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教学。但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对技术的“差不多会用”“随便用用”的阶段,要通过对技术的巧妙应用,不断丰富教学模式和师生互动模式,成为新型技术的率先使用者、学生创新学习的引领者。

要想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仅仅依靠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人工智能技术单方面的学习和掌握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广大一线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与自适应学习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接触颇少,甚至很多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和功能不关心、不了解。因此,加强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员与教育工作者的合作是未来智慧教育的重要发展渠道,找准人工智能与未来智慧教育的契合点,强化人工智能在智慧教育中的实践应用,进而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的更快更好发展。

4.回归育人:从知识教育回归“人的教育”。一直以来,无论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始终认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品性的人,要培养人性中那些最核心的内容——判断力、创造力、自由精神、独立人格、良知良行[7]。所以,教师的根本职责一定不只是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而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走进学生内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人工智能带给学生的更多的只是“知”的体验和“智”的积累,而学生最需要的却是“情”的关怀、“人”的教育[8],而后者恰好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教师完成的。因此,回归育人不仅是教师存在的重要意义,也是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学生健康心态,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

“人工智能+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教育变革势不可挡。在这场变革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将不断替代教师低水平重复性的教学活动,进而让未来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既是人工智能对教育者们的挑战,也是教育发展的福音和未来。在这种新的教育文化中,要努力的不仅是教师,还需要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媒体舆论的引导,政府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支持,学校对教师的技术培训、理论培训和激励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人员对教育工作的深度探索,这些都是构建人工智能时代下新教育体系的中流砥柱,是推动新时代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变革人工智能时代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以变革迎接新时代
数读人工智能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下一幕,人工智能!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