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惠兰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苏州湾实验小学 江苏吴江 215211)
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数学思维。然而现在有很多的数学课堂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上的花哨,学生很少有完整地思考一个问题,完整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常常或被老师的串讲串问牵着走,或你回答一部分、我回答一部分,由若干个孩子拼起来才能得到所谓的“好”的答案,即“拼盘式”的答案。这样的课堂形式,我们看到的是凸显的人的情绪,演绎的是简化思维目标之后的“激情课堂”,缺失的是数学学习时的冷静与理性。我所理解的“完整”思维是:孩子“穷尽”思维,完整地思考提出的问题,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尽少的受到外界的干扰。
执教《认识分数》一课中,通过教学片段中对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寻找学生不能“完整”思维的原因,探究帮助学生完整思考、完整表达的策略,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任务不仅教师安排地清晰,学生也需理解地清晰。我们知道,当一个信息发出后,只有当接收者接收了,这个信息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同样的道理,一个问题,老师提出后,学生有没有认清教师所提的所有的、准确的问题,决定了这个问题的有效性。 [片段一]
师:那在正方形纸上能不能找到它的二分之一呢?我们一起来看要求(多媒体出示),教师复述:1.选取正方形纸折一折,把它的二分之一用斜线涂上颜色,你们有几种不同的折法。2.同桌交流,你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播放音乐,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后发现:只有个别学生折出
了正方形1/2 的两种折法,部分学生未涂色表示。)
师:好,现在我要请小朋友来交流一下,展示一下你的作品,你是怎么得到它的二分之一的?
生1:第一个我是把它分成两个长方形,第二个我是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好的,那你能不能用数学语言来跟大家说一说。第一个正方形是怎样的?第二个呢?
生1:第一个是二分之一,第二个也是。
师:第一个正方形是怎么得到它的二分之一的?
生1:分成,平均分成相同的两半
师:平均分成两份是吧,然后呢?
生1:然后涂色部分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好的,能不能再完成的跟大家说一说
生1:我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涂色的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这是第一种你得到的二分之一是吧,那你继续说第二种呢。
生1:第二种我是把它分成,平均分成两份,涂色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
[分析与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要求有3 个:①折出正方形的1/2;②有几种不同的折法折几种;③同桌相互说一说正方形的1/2是怎么折出来的。但是有些学生只完成了要求①,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完整的认识教师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和生1之间经历了6 次的一问一答,生1 才将自己折的1/2 用数学的语言,也是老师要求中出示的语言完整的回答,这也反映了生1 并不明确老师的问题中的具体要求。
一般情况下,如果任务较少,教师可直接表述,用稍缓慢的语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任务教复杂,教师可安排于屏幕上,尽量由学生自己明确学习的任务,而非老师代替帮助,这样,学生才能明晰每一个任务要求,这也是学生能完整思考的前提条件。郎老师本节课有两次折纸的活动,每次的活动都有“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3 个任务,所以将要求出示在屏幕上,老师的安排很清晰。但是,接下来老师快速地复述了任务要求后马上要求学生进入活动,这就有些欠缺了,我们观察到有个别学生第一次活动开始时没有涂色,多数学生没有同桌相互说一说。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任务的要求并不是很清晰,也就是说,学生还没有面对完整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读题,并指名说一说要求中具体包含着哪几个任务,然后再开始活动。前期虽会多花1 分钟的时间,但却大大提高了孩子完整解决任务的效率。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为了照顾更多学生能发言,将一个任务请多位学生解答部分任务,最后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答案。那么,对于这些学生有没有真的认识到任务的完整答案呢?真的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吗?没有,他们只是经历了学习的一部分,如同生产一个产品,他们只是将这个产品的某一零件生产出来而已。我们所说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是指孩子经历解决一个问题的所有过程,这中间可能会有疑惑、有错误、需要帮助,但最终能完整解决的过程。
[片段二]
师:用同样大的圆创作的几分之一,这些分数有大小吗?你能直接看出它们的大小吗?(教师PPT 展示1/2、1/4 和1/8)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
生4:1/8 最大,1/2 最小。(这个孩子很无措地站了到另一个学生回答完毕。)
师:谁有什么不同意见?
生5:1/2 最大,1/8 最小。
师:也就是说1/2 大于1/8,那1/4 呢?
生5:1/2 大于1/4。
师:你能说说它们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生4:1/2 大于1/4,大于1/8。
师:现在看出来了吗?我们通过观察可以看出:1/2 大于1/4,大于1/8。
[分析与反思]
在片段二中,当老师发现有学生4 回答错了,就着急请别的学生来回答,那位学生4 最终真的认识到1/2 大于1/8 的原因了吗?其实,这个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只是在其他学生的指引下,从表面上认识到了1/2 大于1/8,并没有抓住分数的本质特征,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分数的大小。
学生4 虽然回答的问题是有错的,但是,他肯定也是有自己的判断依据的,但是老师没有给他机会。如果当时让他说一说,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数字2 比8 小,所以,分数1/2比1/8 小。这是受整数大小比较的影响,也可能是班上许多学生的想法。也许她在说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也许发现不了,此时再让其他学生来表达,那么别的同学也可以针对她的观点依据来否定,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在相互交流中,学生很容易撞出思维的火花,可能,学生不单单只是依据观察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也会从分数的意义上,或者通过举例的方法来比较。这样,学生的智力活动将更活跃,思维将更完整地呈现。
史宁中教授说,培养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可能未来不从事数学,那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终极目标就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样一个终极目标下,我们好的教学质量应该是怎样的呢?就是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在教师的启发下,提一个好的情境、好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让他自然而然地学会思考是很难的,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他学会思考,敢于思考,善于思考。这也是数学课上,学生需要收获的完整的数学思维。
[片段三]
师:在我们玩过的七巧板里面也藏着分数。你们能找到吗?
生6:二分之一。
师:哪一块?说颜色。
生6:绿色和紫色。
师:绿色和紫色这一块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还有没有小朋友能找到?
生7:四分之一。
师:怎么找到的?
生7:蓝色和黄色这一半。
师:那你上来给大家指一指。他说这一块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那也就是把整块七巧板平均分成了?
生7:四份。
师:我们来看看对不对?(课件)取其中的这一块,那郎老师取的是这一块。 [分析与反思]
七巧板中能找到的分数有许多,但是,本节课学生只找到了1/2 和1/4,主要原因有:1.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2.任务较简单。如果在本次活动中,老师安排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找到的分数多,提高任务的难度,相信学生会更愿意静下心来,通过动手画一画,比一比的方法,找到更多的分数。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能集思广益,引发思考,完善思维。
但是,现实的课堂上,学生能够沉下心来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很少的,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求结果,总是让优等生发言。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就会形成思维的惰性,不愿深入思考。因此,课堂上我们一定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努力创设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思考的成果而不是人云亦云。让每位学生都能经历思维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完整的数学思维的能力,远比最后的结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