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020-01-07 07:41王欢芳王娇蕊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

王欢芳,王娇蕊,宾 厚

(湖南工业大学 商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由此看来,创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十三五”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处在开放式环境中的新兴产业在创新的过程中也必定会受到不同方面的影响。

笔者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主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中文文献进行了检索,对其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在482篇检索文献中,关键词出现频率前6位的分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管理”“新兴产业”“产业创新”“新兴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从时间分布来看,2010年之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文献还较少,从2011年开始,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如龚惠群等人[1]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总结了发达国家与地区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的经验,为我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相关建议。

因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提出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在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更多的是使用“新兴产业”这一概念,因此笔者对百度学术数据库中的相关英文文献进行查阅时,分别以文章主题中 含 有“Emerging industry”“Firm innovation”等关键词为检索项进行了检索;发现其主题为“Emerging industry”的文献共有151 000篇,其中,以“Emerging industry”为主题的英文文献数量在2017年达到了37 900篇,为目前年度最高文献数量。可见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学者们对新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要想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首先需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王忠宏等人[2]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刘洪昌等人[3]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包括战略性、关联性、成长性、创新性和风险性。董树功[4]认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附加值高、成长性快、回报率高、战略地位高四大特性。韩跃[5]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其战略性、新兴性、成长性和创新性而广受关注。张冀新等人[6]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导性和创新依赖性特征,构建相关体系对其进行研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相关文献进行初步了解与归纳后,笔者进一步查阅并分析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文献。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一)知识产权能力

知识产权能力是指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综合能力。近年来,知识产权能力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尤其是在企业创新与发展研究等方面,这一因素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实际上,知识产权能力已经成为构成企业能力及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相较于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更具有基础性意义。研究知识产权能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首先需要透彻了解其发展过程机制。孙颖等人[7]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创造机制、知识产权交易机制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同时,要认识到国家实施的统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非完全符合实际[8],因此,内在机制外化后的框架构建也需要改进提升。在框架构建方面,李良成等人[9]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三维分析框架,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魏国平等人[10]基于自主创新能力、知识产权能力和竞争优势三者的内在机理,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并从政府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对其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吴超鹏等人[11]研究了各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企业的影响机制。同时,许多学者将目光投注于不同地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知识产权能力研究。如周松兰等人[12]分析了广东自主创新的现状,并通过测算与韩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的差距,来设计最优技术路线。Estrada等人[13]以响应佛兰德社区创新调查第五次浪潮的627家制造公司为样本进行Tobit分析,发现竞争对手合作的创新绩效影响取决于细粒度的组织内设计特征;特别是在存在内部知识共享机制和形式知识保护机制时,竞争对手协作会对产品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但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并不是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越大产品创新绩效就越好。姜南[14]采用统计和回归分析法,对中国各省域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竞争优势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省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竞争优势影响不明显,甚至有负向影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内涵、内容、评价模型与方法等的基础性研究表明,知识产权能力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因不同的机制、框架、组织设计和保护强度而不同。因此,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兼顾平衡以寻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产业集群

近年来,国家发布的发展规划不断强调要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化发展,由此可见,产业集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许多学者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入手来研究产业集群化发展。如喻登科等人[15]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要素网络概念,研究其结构和内在关系,并从动力与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孙国民等人[16]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概念,提出其形成发展的五要素及形成条件,同时构建“四环”层级相互联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动态演化模型。

在国外关于该问题的研究中,大多数结论显示产业集聚会对企业产生积极作用。Fan等人[17]探讨了东亚欠发达国家的产业集聚问题及其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空间集聚与生产力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且成为许多制造业的特征,在自由化迅速发展的部门和地区显得尤为突出。Ting[18]提出的一个研究框架,将公司的网络能力和网络位置视为卓越创新绩效的关键,并采用演绎定量研究与统计工具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交网络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网络能力和中央网络位置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的假设。Gnyawali等人[19]研究了产业集群和网络对企业创新的互补效应并构建了概念模型。

在国内,一些学者也对如何运用产业集聚来增加企业创新能力、拉动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涂文明[20]从国家战略层、区域集聚层和技术-产业层三个层面,探讨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还有一些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演进进行了研究,如梁威等人[21]以江西省为例,对2011—2013年间其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价;朱斌等人[22]分析了海峡两岸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演进的六大“演化代”,阐述了两岸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演进机理。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模型构建是大多数学者选择的方向。王宏起等人[23]设计以线上服务申请、线下资源整合与创新服务对接三方面为核心的共享平台O2O,构建标准化与集成化模式,以此来提高创新服务效率。对于产业集群对创新效率的作用,张冀新等人[24]以7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基础,测度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的行业差异;张娜等人[25]建立以集群内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博弈主体的双方演化博弈模型,发现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各方保持协同治理的核心,且奖励惩罚和信息共享机制会产生相应的激励作用,而政府的监管则会促进双方协同治理进一步优化。由此可见,国内对于产业集聚方面的研究明显偏向于如何提升其积极作用。在产业集聚快速发展的今天,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所提出的具体对策是推动产业集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三)金融支持

金融支持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生存的必备要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更是如此。同时,金融支持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于金融支持产业发展问题,现有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探讨其发展机理及影响因素,二是关注产业发展效率的测度与测度值的比较。在国外的研究中,Lee等人[26]从资源角度出发,以2 676家韩国中小企业为样本,探讨中小企业研发投资、区域定位和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金融支持或者融资约束,都是政府或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财政影响。Guariglia等人[27]以2000—2007年期间120 000多家主要非上市中国公司为调查对象,分析了融资约束对其创新活动的影响,并探讨了内部融资可用性对中国企业创新活动的制约;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对私营企业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外国企业,而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影响最小。

在国内研究中,部分学者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发展机理及影响因素。赵天一[28]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路径及体系进行了研究。马军伟[29]基于功能观视角,研究了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李富有等人[30]构建了相关理论模型,并对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金融支持又分为直接金融支持与间接金融支持,杨荣海等人[31]认为直接金融支持与间接金融支持短期内对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企业治理带来的冲击会产生不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这种冲击呈现慢慢递增的趋势。相对于直接金融支持来说,间接金融支持对新兴产业企业成长带来的冲击要更大,而直接金融支持带来的冲击则呈稳健增长态势。李萌等人[32]研究表明,间接融资支持和直接融资支持均将陆续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助推因素,其关键在于政府的合理引导。

一些学者关注的是产业发展效率的测度及测度值的比较。如熊正德等人[33]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方法,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金融支持效率影响因素模型。马军伟等人[34]对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估。还有一些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进行了研究[35-37]。黄建康等人[38]从政策性金融、银行信贷、资本市场以及风险投资等4个维度,提出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金融支持政策建议。无论是金融支持还是其对立面融资约束,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四)政府补助

政府是国家进行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政府补助则是政府注入产业发展的血液。研究初期,大部分学者认为政府补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Guellec等人[39]研究发现,政府资助能有效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Bronzini等人[40]评估了21世纪初在意大利北部地区实施的研发补贴计划对受益企业创新的影响。中国学者对政府补助的研究相对较晚。刘继兵等人[41]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并且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创新产出和效率。陆国庆等人[42]以证券市场为研究对象,发现政府的创新补贴对企业绩效影响显著。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政府补贴对企业绩效的全方位影响进行了研究[43]。王茴等人[44]探讨了政府补贴对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格局的影响,以及不同市场补贴形式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差异。武咸云等人[45]认为,政府补助的调节作用是在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叶祥松等人[46]认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政府补助有助于破解中国科技创新困境。张永安等人[47]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含政府补助、内部资源和企业创新绩效在内的创新系统。

研究后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究政府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创新造成的阻碍作用。Busom[48]研究发现,政府补助行为会带动更多的私人投入。张莉芳[49]研究发现,政府补贴虽然可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但也会负向调节国际化战略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政府直接补贴会弱化这种促进作用,而间接补贴则反之。桂黄宝等人[50]研究发现,现阶段政府补贴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激励作用,并且政府补贴对非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大于其对国有企业的影响。因此,政府补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正向和负向两方面都发挥着作用。只有把握好政府补贴的力度,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促进作用,并有效减少其阻碍作用。

(五)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宏观上引导着国家产业的发展。产业政策,或者说制度环境,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产业政策都是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英国为应对经济衰退,启动了“绿色振兴计划”;韩国为发展国家经济与扶持企业创新,制定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等。Ketels[51]认为美国制定了许多具有行业影响的产业政策。Feldstein[52]基于华盛顿政府和世界各地政府正在制定的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这些计划得到了高校、政府和企业的经济学家的广泛支持),探讨了政府制定财政刺激计划的原因,以及设计潜在有用的财政刺激措施的原则。Kenderdine[53]探讨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升级与创新政策纲领、区域创新与产业集群规划之间的关系,并在制度经济背景下,分析了中国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与升级的政策轨迹。

在国内,学者们也积极研究了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李苗苗等人[54]研究发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R&D经费投入对TICs具有简单的正向影响;政府应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以对企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洪勇等人[55]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政策存在政策功能结构性失衡、政策内容执行性不足、政策主体协调性不够等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建议。靳光辉等人[56]分别从省际和公司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南晓莉等人[57]则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抑制效应与挤出效应双重视角,实证检验了政策不确定性对新兴产业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在涉及国际竞争方面,谢申祥等人[58]研究认为,当产品的质量存在的差异较大时,应采取补贴政策。王欢芳等人[59]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央地协调机制及保障措施。

(六)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更是如此。Los等人[60]利用美国制造业微观数据,研究了企业研发溢出效应和生产力的关系。Koellinger[61]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有研究类型的技术创新,包括互联网和非互联网产品或流程的技术创新,都与企业营业额具有正相关关系。Lubik等人[62]分析了制造企业的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方向,并研究了这种方向在公司成长期间如何以及为何发生变化。

在国内,一些学者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制与路径。李娟娟[63]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中的产学研联盟创新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中的产学研联盟创新治理机制。刘文霞等人[64]采用跨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赶超路径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苗文龙等人[65]通过构建模型,认为不同类型的政府财政支出对企业创新行为具有不同的引导作用。同时,部分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提升策略与发展建议[66-67]。金成[68]认为,政府研发投入和产业创新聚集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提升作用。技术创新能带来经济效益,目前学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较多,但有关技术创新路径和技术创新方法的研究较少,未来可增加此方面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与评估体系

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的梳理和归纳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学者们运用的专业方法与评估体系各有不同。

假设检验与实证分析是大部分学者选取的研究方法。郭娟[69]使用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并根据收集的调查问卷,对自主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许多学者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70-73]。李华军等人[70]运用战略生态位管理(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SNM)理论,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架构,并构建了相关模型。鲁亚婷[71]构建了概念数据模型(concept data model,CDM),实证分析了产业创新投入、资本总额和政府支持力度之间的关系。李睿等人[72]运用DPSIR模型来构建指标体系,包括驱动力(driving forces)、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和响应(response)五个维度,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部分学者运用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各驱动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如段一群等人[74]运用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于月琴[75]运用了均方差决策法和因子分析方法。

此外,也有学者专门研究某个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陆文星等人[76]以安徽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例,采用基于马氏距离的Topsis方法对指标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段云龙等人[77]采用决策试行与评价实验室(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计算出指标的混合权重,同时以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2016年度的数据为例,实证分析其创新能力。

四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对比研究

在中国内部省份的对比研究中,Alcorta等人[78]根据江苏省的创新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重视创新活动,但这些活动主要是增量性的,与国际上相比,激进创新占销售额的比例相对较低;并认为,虽然中国企业创新活动正在兴起,但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在创新劳动力的国际分工中发挥重要作用。赵文武[79]选取研发投入、新产品销售额、技术市场成交额以及专利授权件数等指标,对河南省、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以及湖北省的产业创新能力进行比较。李娜等人[80]对京粤浙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对比研究方面,贺正楚等人[81]对中国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问题进行了探讨,李林玥[82]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型产业的耦合促进机制进行了研究。

在不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比研究中,周松兰等人[83]通过中日韩LED专利和论文典型实证分析与比较,寻求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优化对策;商华[84]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构建了创新生态环境因子模型;张晓欢等人[85]介绍了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侧、供给侧和产业主体支持等方面的经验;李星等人[86]基于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选取的11个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对比研究,为未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惰性,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在吸取经验的同时,要注意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灵活借鉴。

中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增长结构以及实现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关键。要更好地理解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找出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因素,需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入手,再从宏观、微观环境等方面寻找其影响因素,同时参考在研究时使用的不同方法与比较研究的相关文献,以此获得对该方面研究的系统认知。

此外,从研究现状看来,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对其发展的深入研究较少。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使其已成为热门研究课题。目前,学界虽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数量较多,但大多数只是宏观地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某些影响因素。一方面,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不同行业,各个产业的特性存在差异,对于具体某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对于技术、政策以及融资环境等某一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研究慢慢增多,但是对不同因素带来的交叉影响研究还有待深入。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和思考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