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巧利用 沟通零距离

2020-01-06 07:53潘丽英
下一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家园共育沟通微信

潘丽英

摘 要:微信,是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交流手段,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我们幼儿园探索家园共育新模式带来了契机。创设家长微信群,给予教师和家长共同在互联网上进行便捷沟通的空间。家长、教师以图文、视频的方式记录幼儿在家或幼儿园的成长表现,定期、定时的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交流,达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亲子互动,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微信;沟通;家园共育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微信成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不仅具有上传图片视频、发表文字等功能,还有快速与人进行语音联系的特点。因此,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交流手段,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我们幼儿园探索家园共育新模式带来了契机。创设家长微信群,给予教师和家长共同在互联网上进行便捷勾通的空间。加强幼儿园与家庭双向互动,创造交流“零距离”。利用微信功能建构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实现家园微互动,沟通零距离。

一、创设沟通氛围,提高互动意识

教师在建立班级微信群时,应先告知“家长微信群”的规则,以主流价值观作为建群的基本遵循,以促进儿童成长为建群的目标指向,推广告、炫耀生活等明显背离建群初衷应一律谢绝。同时,要求语言文明,尊重别人,大家共同为网络社群的发展尽到自己的责任。可以充分发动家长资源,利用家长委员会成员或比较积极主动的家长来进行群信息管理。对于群里的一些疑问如班级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或者活动要求等一些普遍性问题,可以让家长管理员代回。家长们可以根据群信息的要求上传相关的照片、视频或语音内容。教师可随时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习惯及家庭教育情况。

二、选择信息内容,促进家园共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可见,教育的一致性在家园共育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班级情况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双方交流,发布“主题式”信息,进行“主题式”互动,提高家园共育一致性。

小班新生刚入园,正是帮助幼儿建立一日良好常规、生活自理的好时机,但是教师通常会遇到幼儿在园刚学会自己拿勺子吃饭、会搬小椅子时,到家后就是家长“一手包办”,第二天来园幼儿又变回原样等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家园教育不一致所导致。为此,小班教师开设了主题为“生活小达人”群信息内容,幼儿在家完成“自己吃饭、穿衣”等任务时,家长就要及时上传有关图片和视频,这段时间上传的内容都必须与幼儿的自理有关,以此帮助幼儿在园在家行为一致,生活自理等习惯。通过这种“主题式”信息发布,促进教师、家长、幼儿的三方互动、形成合力,家园共育保持一致,幼儿行为培养得以坚持。

三、交流评论“微”互动,家园沟通零距离

(一)语音式点评,让幼儿的心声“听得见”

在微信平台中,幼儿可以在成人的引导下通过语音功能,发表自己的想法。家齐妈妈在微信页面上发布了一段家齐和爸爸一起做早操的视频,不一会儿,该信息下方的评论中既有家长“这个爸爸真是太认真了”之类的文字表述,又有“我觉得家齐跳的更好看”“家齐爸爸好厉害”等好几条由幼儿表达的语音点评。幼儿各抒己见的同时也会就信息本身进行互动讨论,如“家齐真厉害”,紧接着就有另一个幼儿发语音评论“我觉得家齐爸爸更厉害”……尽管是隔屏交流,但是语音式评论交流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教师、家长、幼儿三方主体民主平等表达,文字、语音等多方立体互动,为幼儿自助交流、发表言论提供一个新的平台,让幼儿的心声“听得见”。

(二)反馈式评论,让教育的理念“看的见”

教師在一次微信页面中发布了多张幼儿“挂汗巾”“晾衣服”“擦桌子”等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的照片,并附文“尝试放手、相信孩子”,家长看到后纷纷评论:“平时我都着急出门上班,看他慢吞吞地自己穿袜子就心急,就干脆我给他穿上。现在想想,我其实可以自己提早一些时间,多一些时间让孩子慢慢来!”“我没想到她会晾衣服!我总是觉得小孩子哪能做好什么事情啊,一看到她要动手,我就害怕她把事情搞砸!”面对家长们的评论,教师也相应的给予回复,如:“请给孩子多一些时间。”“相信孩子,其实她很棒!”此条信息的评论热度一直持续两周之久,有的家长在看到信息后立即改变对幼儿的态度,过后再来评论:“上次看到老师发的照片,让我看到孩子的另一面,这几天我都给她一些小任务,没想到她都能很好的完成!”“关键是要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有时候就是我们家长太着急了!”

这种反思性评论反馈式交流改变了以往“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评论方式,相比只是发表个人观点想法,单一输送或接受评价来看,反馈式评论更加注重交流实践后的效果,更加深入问题本质的核心所在,从而让教育的理念“看的见”。

(三)共享式交流,让家园的资源“多得见”。

事实上,家长有时在微信页面中发布自己关于育儿的心得、一片教育文章、推荐教育书籍等都是共享式交流的方式方法之一,是教师、家长获取教育资源的一种途径。此外,家长的微信信息不仅包括幼儿行为、教育行为,还可以发布关于自己特长、亲子互动等日常事项,便于教师了解家长职业优势、兴趣优势等,及时掌握家长资源,促进家长助教工作等。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发布微课、幼儿游戏等小视频,附上教育心得、幼儿行为分析等文字说明,促进家长理解教师工作,解析幼儿行为、收获幼儿园课程资源等。通过共享式交流,促进了家园资源“多得见”。

微信程序的出现和使用,充分调动并提高了家长参与教育与家园共育的积极性、有效性、坚持性及教育一致性,成为幼儿展示自我、养成习惯的新途径,丰富教师教育交流内容,随时调整教育策略的方式,让教师、家长、幼儿成为沟通互动的主体,平等对话、深度交流、共享资源,推动家园沟通零距离,打开家园共育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咏梅.《把家校沟通当回事》.中华家教.2011

[2]杨江丁.《家长微信群也要讲规划》.上海教育.2015.10

猜你喜欢
家园共育沟通微信
微信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