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菲菲
摘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关键是教师上好每一节常态性课。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出分析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效率的三个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策略
小学生在校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上课中度过的, 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这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的。因而?上课成了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方式。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抓好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老师上好每一节常态性课,实实在在教语文才是有效语文课堂的努力方向。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为学生读书服务,或引导或点拨,或创设情境,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去读书,在读中学习语言文字,在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抒发感情。所以,就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应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我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情色彩。在理解同学们给予英子掌声时,我让学生抓住“骤然、热烈“等词语,自己读句子,谈感受,并拓展阅读《爱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关爱的真谛,再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关爱、鼓励能给他人带去信心与勇气。这种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的阅读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学《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我采用了直扑重点反复细读品味的方法组织教学:一是重点语段反复读:比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入体会,反复诵读,学生对秋天的体会很深刻。二是创设情境认真读:在读《秋天的雨》第二段时,创设了情境,配上音乐、多媒体画面引读: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通过情境创设引读,学生对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三是让学生读到更多的信息:秋天的雨,带给大地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我特意补充了秋天是瓜果飘香收获的季节,让学生理解,学生在读中感受秋天的美好。正因为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相信了孩子,他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语文课就应该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二、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预习时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在学中问,问中学,课堂上向老师、同学质疑。怎样质疑问难呢?我引导学生从下面三点做起:一是看课题提问。比如,学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让学生抓住课题提问:”金色巴掌”指的什么?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是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呢?这样,带着问题去阅读,就不是盲目的阅读,而是探究性地自主学习,学习应以思考为基础,向别人问问题,得自己先想一想,先思考研究一番。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有用、最难忘的。二是从课文用词的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搭船的鸟》一课中有一句:。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它为什么停下?站在那干什么?我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学习《金色的草地》一文,我鼓励学生抓住全文的重点句”草地为什么颜色不一样呢?去提问,再自己去文中寻找答案解决疑问。四是从标点符号上质疑,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中“老屋快要倒下的三次对话”这里的感叹号、省略号起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里省略号的连续運用,表明老屋当时的心理活动及慈爱善良的助人为乐的品质。陶行知认为“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光学不问只是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学问。”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此外,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评价,让学生有愉悦的心理体验,使他们乐于提问。
三、把写的训练落在实处
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所以,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写的时间留给学生。首先可以从字词入手,利用文本进行写的训练。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文中出现了AABB、ABAC形式的词语。其中“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的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两个句子中相同结构的叠词的连续出现,描绘出小兴安岭树木茂盛,这也是小兴安岭景色美丽之所在。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小练笔:用结构相同的几个叠词写一段话。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经常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把读写训练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充分挖掘文本的续写训练。新课标要求读写结合,而文学作品特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又给师生提供了极大的思考与填补的空间。例如,我在教学《小狗学叫》一文时讲到第二种、第三种结局时,我设计了以下训练:师:请你想象,小狗又会遇到谁?他的最终学会了属于他的叫声吗?他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小狗说呢?请你拿出课堂本,接着往下写。有的学生们写到小狗又碰到鸭子,学会了鸭叫声,最终还是被嘲笑”,也有的孩子写到小狗最终找到了狗妈妈,学会了狗叫声,它高兴极了!学生交流得兴致勃勃,显然,经过这一续写训练后,学生无论对文章的内在逻辑和审美价值的认识,还是在创新思维及语文能力提高等方面,都是续写之前所不可比的。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能始终记住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扎实有效地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充分挖掘文本,设计写训练,时时处处将读写结合起来,就不愁加深学生的语文功底。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源于朴实的教学态度,源于求实的教学精神,更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育思想。让我们把语文教得实在一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