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忠香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 湖南双峰 417700)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算推进,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和目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再仅仅局限在语言知识和运用方面,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精神进行渗透变得尤为重要。但是,现阶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仍然把应试作为导向,过于注重讲解语文知识,忽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致使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和人文精神进行充分融合,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把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熏陶,促进学生思维辩解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第一,可以满足新课改的需求。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通过人文精神的渗透,不仅可以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进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1]。第二,可以实现全面教育的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渗透人文精神时,需要对教材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还需啊哟对其他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渗透人文精神不仅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贯彻落实全面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通过人文精神渗透,对学生实施以思想教育,可以使学生融入实际生活中,在思辨过程中形成强烈的好奇心理,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材是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获取、培养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多种类型和体裁的文章,如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等,且文章都是经过多名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都属于经典内容,其中蕴藏着诸多人文因素,这给教师渗透人文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素材[2]。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深入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对教材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元素进行深入挖掘,指引学生对其中的人文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与感受,并指引学生内化成为自己的素质与思想,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例如,在讲解“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指引学生学习作者的梦想后,可以针对梦想该人文因素和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以我的梦想和目标为主题,谈一谈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需要作出哪些努力,需要改进与修正哪些方面等等。在这样的讨论探究中,不仅可以有效渗透人文精神,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进行掌握,及时纠正学生思想与行为上的偏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人文精神中,情感体验与发展属于重要内容,若学生可以拥有丰富、积极的情感,这对于其健康成长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渗透人文精神时,需要注重融合一些情感因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人文情感较为抽象,若仅仅凭借教师的讲解,是很难使学生感同身受的,因此教师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对这些人文情感进行体验与感受。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情境,通过情境创设,指引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或者是课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行感受,进而使学生更加真实的体会教学中的人文情感,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和素养。
例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并序”时,想要使学生对主人公悲苦、无奈、压抑的情感进行感受和体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影视片段,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刺激学生听觉、视觉,使学生可以对封建制度的残酷与冷漠、人的情感的摧残进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现如今社会的幸福感,更加珍惜生活和真爱情感。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还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人文精神概念虽然较为抽象,但是其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思想,并且最终还会通过学生的实际行动呈现出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语文人文德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高中语文知识点和实际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语文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渗透人文精神时,不应仅仅局限与教材和课堂中,还可以在实践中指引学生理解语文知识与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例如,在讲解“故都的秋”时,作者通过融情于景的形式,描写秋天景色来表达郁闷、悲凉、愁苦的心情,想要使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想情感和人文精神,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到田野、高山中进行体会,并要求学生以口头或者是书面表达的形式,对自己的感受与心情进行描绘,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良好发展。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还可以实现传承我国文化精神,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教学手段,对人文精神进行渗透,使学生可以在扎实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