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清照与纳兰容若愁情词异同

2020-01-06 22:26:34
科学咨询 2020年1期
关键词:愁情纳兰容若纳兰

鲁 铭

(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 河南郑州 450000)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其词婉约清丽,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敢于以才情勇气为词,更能在男性词坛有一席之地,甚至超越,实属难能可贵。纳兰容若为清代著名词人,其词真挚自然,善于白描,不事雕琢,王国维先生对其词有着高度评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同样出身豪门贵族,同样学养深厚、才华横溢,但两人更大的相同点在于都过多表现了愁情。本文通过对两人词愁情的内容、愁情表达、愁情来源三个方面的对比,简析李清照与纳兰容若愁情词的异同。

一、愁情内容

李清照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按照《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她的词主要分为四类:一是豪迈倜傥风景词,二是娇嗔优雅闺情词,三是传写心曲身世词,四是格调凄凉晚景词[1]。因主要研究李清照与纳兰容若的愁情,所以本文仅选择身世词与晚景词,结合部分闺情词进行研究。

李清照的一生可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南渡前和南渡后。因此,她的愁情也可大致分为前期的闺阁闲愁和后期的命运叹惋,中间穿插有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及笄前后的李清照有着小姑娘伤春悲秋的感性,有着对春花凋谢的哀叹和惋惜,也有少女怀春,怀念母亲的感伤。例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

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遗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而在婚后,尤其是李清照被迫离京后,她的愁情转入身世之叹和深闺冷寂以及赵明诚的思念之情。例如: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心头,却上眉头。 《一剪梅》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玉楼春》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行香子》

但是前期毕竟还是闲愁居多,这在闺怨词中十分常见。而李清照的愁情真正转入浓时是赵明诚去世,南渡之后。这时候晚景凄凉,国破家亡,只身漂泊在外,乱世浮萍,无依无靠。她的家愁国恨在词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凄凉的晚景词也从此而来,例如: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忆秦娥》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永遇乐 元宵》

李清照的词与她的身世经历息息相关,因此愁情分类具有明显的时间线。相比之下,纳兰容若的愁分类并不如李清照这般明确,在这里,笔者斗胆根据见解对纳兰词进行一个简要的分类。

纳兰容若身为贵公子,本该是无忧无虑,但“志怀高远,才华横溢,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2]”,虽然贵为皇帝贴身侍卫,但与品行甚高的内心志向相差甚远,依然有怀才不遇之感。因此,纳兰词中有很多都或明或暗地表达了自己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朝堂之上波云诡谲的愤愤不平。例如: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采桑子 又塞上咏雪花》

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 《点绛唇》

中坐波涛,眼前冷暖,多少人难语。 《雨中花 送徐艺初归昆曲》

天远难穷劳望眼,欲上高楼还已。 《金缕曲 又寄梁汾》

纳兰生于权臣之家,或许有着自己的无奈。除却仕途上的愁,纳兰也有因公事离家,在旅途中的思家悲己之情。例如:

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临江仙又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山一程)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纳兰词与其他诗作不同的是,他既写自己,也写天下人,很多时候他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模糊的,写尽天下人的愁情,与其说是写愁情,不如说是通过写愁表现人生哲理。例如:

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节)

看胭粉亭西,几堆尘土。 《台城路 洗妆台怀古》

玉树夜深歌。 《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

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 《梦江南》(江南好,怀古意谁传)

最后一类便是占据了纳兰词半壁江山的爱情词,而纳兰更是以悼亡闻名于后世。纳兰一生都活在愁闷中,其中一个主要的也是最明确的原因便是其爱人的离世,其诗词也从此转入悲戚,所谓“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3]”例如: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梦江南》(晶帘一片伤心白)

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于中好 又 十月初四夜风雨 其明日是亡妇生辰》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 《南乡子 又 为亡妇题照》

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鹊桥仙 七夕》

自然,对于诗词的分类不尽相同,有人将纳兰词分为爱情,友情,江南,塞上,咏物等等。以上仅是笔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根据本文主题进行的简要分类。

从上述愁情分类可以看出,虽然李清照与纳兰容若性别,朝代不同,但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愁有不少相通之处。尤其是两人的悼亡词。李清照悼念亡夫,纳兰悼念亡妻,无不是缠绵凄婉,令人肝肠寸断,不同之处便是李清照的悼亡之中除孤寂外,还含有对自己晚景凄凉的叹惋。同为词人,两人的感性也有着相似之处,二人的词中皆有伤春悲秋的闲愁,更有念家悲己之伤。拘于性别,李清照的词格局虽比同期女子更胜一筹,辟如《渔家傲》之类少有出现在女子词作中,但毕竟抵不过出生在权臣之家,常伴康熙左右的纳兰容若。李清照的词大多拘泥于闺中和家庭范围,有小部分涉及家国情怀,对于深闺中的女子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而纳兰容若的愁情更为深广,不仅在自己,还在他人,在国家,在社会,他所作的词中体现出的哲理也是李清照词中所不具有的,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玉树夜深歌”“乌衣巷口绿杨烟”之类讲述了物是人非,美好的事物也会消散,无需过于感伤的哲理。

二、愁情表达

一切情感的表达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诗词大多含蓄委婉,仅有少数诗作直抒胸臆。大多作品里的情感都通过特殊的方式表达出来,经过细细推敲琢磨呈献给读者及后人,再由读者慢慢品味,方能余韵长存。

词讲究言情,但不直接言情而是采取含蓄的言情方式,笔者在这里主要选取了纳兰容若和李清照的部分词作,从其词意象、艺术手法两个方面对比二人愁情表达的异同。

(一)意象

笔者通过比对二人在词作所用的意象,发现李清照词中意象是花鸟草兽应有尽有,单是花便用了22次,其中梅花出现了10次之多。在春伤闲愁中她用海棠、荷花、莲藕、芍药等等,例如:“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而在晚景词中,她多用梅花、桂花、清雨、香炉、闺房饰品等表达自己的孤寂,例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在纳兰那里,他更喜欢回廊、月亮、美人、庭树、塞外风光等等外界意象。笔者认为,这样一种意象上的内外差别,最主要的原因是两人性别差异。李清照是大家闺秀,虽然她晚景凄凉,外出漂泊,但终归不如纳兰四处游访,过江南,走塞北。李清照词中的意象很少有外界风景,大多是梳妆台上的妆奁,床幔上花纹,房间里的饰品,最多是庭院里的春华秋实。

(二)艺术手法

在表达愁情时,两位作者不约而同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愁绪。李清照词作现存的虽然不多,为人所知的更是她的愁情,如她的知名词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等等。纳兰容若更是愁到浓时,直抒胸臆,如“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长飘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并马未须愁路远”“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夜来愁损小腰肢”“瞬息如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等等,就笔者统计,纳兰容若词作中直接带“愁”的词作都接近90篇。

除了直抒胸臆,二人都选用了间接表达。相比之下,李清照的辞藻更为华丽、含蓄一些,“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红藕香残玉簟秋”之类的辞藻在李清照词中并不少见,但是精美的香炉以及燃着的香在李清照词中便有“瑞脑”“玉炉”“沉水”等十余种。而在纳兰词中沉水香便是沉水香,博山炉便是博山,心字香便是心字,少有在香炉上做些修饰的词句。并且纳兰容若愁情表达更为强烈,直接。纳兰容若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不事雕琢,直接表现出凄苦的氛围,“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辞藻并不华丽,甚至直接强烈表达作者的凄苦与寂寞,表达强烈的愁情,甚至悲伤到了骨子里,有浓得化不开的愁情,如本来能够想象“结个他生知己”的美好愿望,正如古人所言“不在乎天长地久,而在于曾经拥有”,然而“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就连美好的愿望都是浓郁的悲伤。

古往今来,对于李清照的评价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李清照的词是清丽凝练的,被评价为“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可参片玉之班。”[4]李清照又善用双关,常常以春花凋落喻身世凄婉。

纳兰容若最擅长的表现手法是白描,不加修饰,自然流露,以长愁伤感闻名,人称“哀感顽艳”。他的诗词被概括为“真纯、自然、深婉、凄美”[5]。吴世昌同样评价为“明白自然,诚恳切实。[6]”两人对于愁情的表达非常多元,其中的重复也有很多,李清照所用的表达手法很含蓄,使情感更显绵长,纳兰虽用白描,却极尽悲伤,更显深刻。

二人所用手法最为相似的一点便是好用典故。下面,笔者将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以上手法:

三、愁情来源

李清照的愁情我们很好把握,因为她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所知,她为权贵之女,她的父亲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因站在苏轼一边被诬为“元祐奸党”,卒于故里。母亲也是大家闺秀。李清照嫁于赵明诚,一开始生活非常幸福,出身名门,丈夫与自己志同道合,举案齐眉,但是父亲病逝,公公赵相被罢,李随赵家移居。随着“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赵明诚在官场上浮浮沉沉,李清照随之走走停停,赵明诚于赴湖州任职途中病逝,又有“玉壶颁金”之诬。李清照追着高祖,被张汝舟骗婚,坎坷凄凉。因此,李清照的愁情从何而来?家庭,身世,遭遇。

但纳兰容若的愁情究竟从何而来,这是一个令许多人疑惑的地方。他的家世与李清照不差上下甚至更胜一筹,父亲是一代权臣,母亲也是贵族出身。他所处康熙盛世,仕途相对平稳,朋友遍天下,有妻卢氏,也有知己沈宛,翩翩贵公子,除了爱妻去世之外的伤痛他究竟还因何而愁?

在这里,笔者有以下几点猜想:

首先,纳兰容若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的真、纯是他吸引读者的地方。王国维曾讲“纳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他单纯得像个孩子,因此他厌恶世间的黑暗,厌恶朝廷的风波,为不得志的好友愤慨。

他出身满族,即使深受汉族文化熏陶,他身上的血脉是改变不了的,他想像祖先一样征战沙场,他无法抵御只在皇帝身边做一个侍卫的孤寂和落寞。很多人所认为的幸福家庭在他看来是一种枷锁,他无法自由,只能被迫接受,却郁郁寡欢。

纳兰容若与第一任妻子伉俪情深,但很快恩爱烟消云散,妻子难产去世,“这对纳兰容若是一沉重的创痛,令其伤情彻骨,从此其词风也为之一变,所谓‘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几乎是无词不泪。”——纳兰容若新释辑评(第1页)。

作为一个才子词人,纳兰是感性的代表,他的委婉绵长含蓄堪比李清照,因此他对自己的束缚更多。纳兰有哲理词,但大多建立在咏史的基础上,伤春悲秋也是家常便饭。

以上,是笔者针对李清照与纳兰容若的愁情所做的简要分析。从中不难看出,李清照与纳兰的愁情有诸多相通之处,却又不尽相同。表达上李清照婉约又不失清丽,纳兰含蓄又不失广阔,二人各有千秋。正所谓“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样才有了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

猜你喜欢
愁情纳兰容若纳兰
画扇
诗歌月刊(2024年6期)2024-06-24 06:15:48
乡愁
当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01:58:26
《纳兰的雪》
纳兰容若是怎样成为一代文青男神的?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40
青莲冷暖有谁知——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8
悲雨说
人生十六七(2018年8期)2018-09-08 09:47:38
悲雨说
爱恨两难说纳兰
愁情
参花(下)(2016年6期)2016-06-12 22:21:35
人生若只如初见
——感悟纳兰容若
工会博览(2016年23期)2016-03-16 08: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