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即美 让朗读从低段开花

2020-01-06 21:39廖光燕
科学咨询 2020年26期
关键词:朗读课文神话泥土

廖光燕

(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 重庆大渡口 400080)

对小学低段学生而言,语文教学的一大策略是“诵读训练”,即以读代讲,让每堂语文课充满朗朗读书声。如何培养学生全神贯注、进入作品?我在二年级的语文教小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写景叙事类文章:想象画面

翻看统编教材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美编下足了功夫。我们的课文,读着读着,就成了一幅画。借助画面,学生的朗读活起来了;读着读着,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了;读着读着,学生的兴趣也变得浓厚起来了。还记得二年级下册《一匹出色的马》中写道“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颜色美、动态美、感觉美、质地美,我们一读眼前就能出现画面。联系下文,我们一下子就能感受“春天的郊外,景色异常美丽。”。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给插图,让学生有直观感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颜色美。

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是具体形象,他们感受客观世界也是直观而生动的。因而,朗读课文也应该多调动小学生各种感官,边读边想象画面,以“形象”方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补充词语,让自己构建的画面更加丰富。学生的朗读兴趣也高涨起来。

二、对话类文章:抓提示语、语气词、关键词

朗读对话类文章,要用接近口语的语气,速度应放慢一点,要读得亲切,表达出应有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从哪里去提取?好早以前王崧舟老师就告诉过我们:“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的确,语言文字的温度藏在字里行间。

以《千人糕》为例,全文就是孩子与爸爸问答推动情节发展,就是一幅生活场景的还原图。我们来关注爸爸和孩子的第一次对话:

一天,爸爸对孩子说:“今天我们来吃千人糕吧。”

“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问。

“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爸爸回答。

孩子想: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爸爸端来一块糕,那糕看上去跟平时吃的糕没什么两样。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常吃的的米糕嘛!您给我买过。”

朗读训练要素,第一步,关注提示语,起初是那样“好奇”,可千人糕上桌后,心理落差太大,不免相当“失望”。想象心理,是读好对话的关键。第二步,语气词,“嘛、吧”的背后,是孩子心路历程的体现,自然要关注。揣摩语气助词,体会语气,助力读好对话。第三步,“特别”在第一次对话中出现了两次,学好“一词多义”现象,对话的朗读就更到位了。

三、结构反复的童话故事:找重音

童话故事从儿童视角出发,常用反复的故事情节,编织奇异的经历。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试图用重音读出节奏和轻重。

就拿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方法来指导:

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什么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种子睡在哪里?)

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种子睡在什么样的泥土里?)

当学习一个类型的句子朗读时,就把课内迁移运用浑然一体结合在一块儿,做到学以致用,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爱朗读的女孩是美丽的,爱朗读的男孩是可爱的”,重音让学生投入朗读,享受朗读,精神世界更丰富。

四、说明类文章:读好词语、短语、长句子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对事物作客观说明,没有情感朗读作为拖破口。这样的理性文字,我们用“三阶朗读”来实现。一阶读准字音,易错字正音,治好“拖音病”,对应《语文课程标准》正确朗读课文要求。二阶读好短语,处理轻声音,治好“唱读病”,对应《语文课程标准》流利朗读课文要求。三阶读出节奏,解决断句难,治好“破句病”,对应《语文课程标准》有感情朗读课文要求。

以《“贝”的故事》的例句来分享我们的具体做法。介绍“贝”字,课文是这样写的“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我们把朗读与识字教学紧密结合,而是在学长句中对学生进行断句的思维训练。

读好“贝类——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一次比一次要求高,次次目标都小而精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贯穿了断句思维训练。随着学习的深入,对长句的结构了解就一次比一次更清晰。没有细枝末节的讲解,就是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尝试,教师有效点拨,学生就沿着“跃读”三阶“跳一跳摘到了桃子”。

五、开辟类神话:换人称,代入角色

开辟类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来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这类神话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是在讲述世界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是怎样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它的主人公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在我们心目中是无所不能大的“神”一样的存在。

二年级下册《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就是一篇特别神秘,充满了想象的张力。小学生对神话有一种天然的渴望,换种思维方式想,它给了学生一片幻想的天空。为了满足学生驾着朗读穿越时空的小舟,驶入神话的河流,我们尝试了换人称,让学生用“我”代入主人公这个角色,学生也会有超能力。

“太阳开始学发光,学着怎么上山下山。它也试过做别的事。但是都没有成功。譬如说唱歌,它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请学生换成“我”,这段文字就变成了“我开始学发光,学着怎么上山下山。我也试过做别的事。但是都没有成功。譬如说唱歌,我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这样,一下子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做自由表达的自己,学生的朗读就真的“活”起来,开口即美。

回顾二年级下册的训练朗读经历,我们在每种类型的文体都努力尝试用不同支架,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用朗读表达情感。并非大声朗读课文就能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而是在朗读过程中,借助合适的支架,融合适切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关注语言有序表达,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我们努力将这些支架扩大开去,让它们成为小学六年一以贯之的法宝!开口即美,让朗读从小学低段开花!

猜你喜欢
朗读课文神话泥土
爱情神话
泥土
《青铜葵花》选段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翻开一块泥土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泥土中的功臣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