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互补性

2020-01-06 20:08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组方五脏运气

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 210029

宋代陈无择撰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运时气民病证治”篇和“六气时行民病证治”篇论述了五运时气和六气时气致病的临床证治,并录方16首;清代缪问摘录这两篇内容,注释绘图作论,成书《三因司天方》,后学遂多以《三因司天方》代称这16首方剂及其证治内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 《辅行诀》)论述了基于五行五脏五味学说辨证组方进行论治的一套理论,其中制方共计51首。已有大量报道《三因司天方》和《辅行诀》的临床有效应用[1-3],笔者在学习这些理论并用于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认为二者似有互通互补之处,在此不揣浅陋,试论述如下。

1 版本选择

张之洞[4]云:“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古籍往往版本繁杂,历经翻刻、传抄,舛讹难免。为此笔者选择近期正式出版的、校勘整理和注释比较考究的版本作为本文讨论的对象。

王象礼主编的《陈无择医学全书》完整收录了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和缪问《三因司天方》两本专著,校勘整理精当,因此笔者选择该书作为本文讨论《三因司天方》的版本。普遍认为《辅行诀》系敦煌遗书,现正式出版的版本均系对民间十余个抄本的校注整理,衣之镖等编著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内容较为完整,考据比较充分,注释引经据典,笔者将之作为本文讨论《辅行诀》的版本。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本文不涉及两本著述背景资料的争论,如《辅行诀》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医经和经方之辩、版本的优劣等,也不讨论相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本质属性(如为何甲己化土),笔者把书中的理论都视为中医临床辨治的说理工具,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辨治水平,而非文献考据或形而上的哲学思辨。

2 理论核心

2.1 五运六气是《三因司天方》的理论核心 五运六气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内经》(经唐代王冰整理次注、宋代林亿等整理校正的通行本《素问》)较完整论述了五运六气的理论体系。五运是基于五行生克理论,合以天干的阴阳属性,分析每年的气候正常和异常变化,丁壬木运风、戊癸火运热、甲己土运湿、乙庚金运燥、丙辛水运寒是为五运。六气与五行同类,在天为无形,藉三阴三阳以虚化实,巳亥厥阴风木、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是为六气。运有太过、不及,气有胜复、逆从,就会失其中和之常,人遭遇失和之偏则致病。《三因司天方·叙》云:“《黄帝素问》其说甚详,然未有专方,后贤未由措手也,宋陈无择推本《素问》,立天干十方、地支六方,见证用药,条分而缕析之,过与不及治而平之,本气以正方治之,天气加临,复分病证而加减之,其精详醇备蔑以加矣。”[5]226五运六气应用于临床,《内经》阐述了诊断辨证的法则,提出了干预措施的理法,《三因司天方》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发展了方药应用。

2.2 五脏补泻是《辅行诀》的理论核心 《辅行诀》云:“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疾,有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6]34本书专门阐述修道的“辅行”方法,故名《辅行诀》,“脏气平和”是治疗目的,“五脏补泻”是干预措施。《辅行诀》从五脏精气内损的角度阐述人体的病理状态和临床表现,以五脏虚实辨证为主要诊断方法,以五脏补泻为主要治疗大法,以五行生克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的五味属性组合变化达到五脏补泻的治疗效果。

3 诊断

3.1 《三因司天方》的诊断以发病时间和临床表现为依据 五运时气民病证治按照天干(六壬年、六戊年、六甲年、六庚年、六丙年、六丁年、六癸年、六己年、六乙年、六辛年)分为10节,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按照地支(辰戌之岁、卯酉之岁、寅申之岁、丑未之岁、子午之岁、巳亥之岁)分为6节。这16节的撰写结构相同,先阐述本时间段的运气特点和发病的临床表现,再列出方名、主治病证、药味组成和煎服方法。

以六己年为例,“遇六己年,卑监之纪,岁土不及,风气盛行,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瞤痠,善怒。为金所复,则反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气客于脾,食少失味”[5]70。发病的时间特点是一甲子六十年中年干为己的6个年份,运气特点是岁运土不及,风大行,临床表现一系列脾病和肝病的特点,方名之后的主治病证与前面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

对照 《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关于本病证的描述“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瞤酸,善怒……复则收政严峻……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气客于脾……民食少失味……”,可见《三因司天方》关于五运时气民病的诊断思路来源于《内经》。

以巳亥之岁为例,“巳亥之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气化运行后天。初之气,阳明金加厥阴木,民病寒于右胁下;二之气,太阳水加少阴火,民病热中;三之气,厥阴木加少阳火,民病泪出,耳鸣掉眩;四之气,少阴火加太阴土,民病黄瘅胕肿;五之气,太阴土加阳明金,燥湿相胜,寒气及体;终之气,少阳火加太阳水,此下水克上火,民病瘟疠。治法,宜用辛凉平其上,咸寒调其下,畏火之气,无妄犯之”[5]73。发病的时间特点是一甲子六十年中年支为巳的5个年份或年支为亥的5个年份,运气特点是岁气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临床表现为当年各步客主加临的不同结果,方名后的主治是将之前六步的临床表现合并而成。

对照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关于本病证的描述,“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初之气,寒始肃,杀气方至,民病寒于右之下。二之气,寒不去,华雪水冰,杀气施化,霜乃降,名草上焦,寒雨数至,阳复化,民病热于中。三之气,天政布,风乃时举。民病泣出耳鸣掉眩。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胕肿。五之气,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可见《三因司天方》关于六气时行民病的诊断思路同样来源于《内经》。

3.2 《辅行诀》的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依据 《辅行诀》的内容比较丰富,从疾病病理特点的角度看,《辅行诀》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五脏精气内损所致疾病,二是外感和窍闭猝死等其他疾病。第一部分的篇幅占全书四分之三,包括五脏病证的描述和大小五脏补泻方24首、用于误治生乱的救误五脏泻方5首、用于久病的劳损五脏补方5首,这些内容与本文议题关系较紧密,故本文主要讨论第一部分。

3.2.1 五脏病证和大小五脏补泻方的应用指征 这是《辅行诀》的核心内容,按五脏分别阐述,包括本脏的病证表现,本脏病的治疗大法,本脏大小泻汤和大小补汤的主治、用药和煎服方法。各脏病证表现和治疗大法的阐述均系对《内经》相关篇章的直接引用或文句集录,汤方主治的阐述系对病证表现的摘录和引申。下面以肝脏病证为例进行分析。

“肝虚则恐,实则怒。 ”[6]35引自《灵枢·本神篇》:“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6]37引自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除其瘛。”[6]40引自《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肝德在散,故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以辛补之,酸泻之。”[6]42系集录《素问·脏气法时论》文句而成:“……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或欲呕者方。”[6]43(用药和煎服方法略,下同)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心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者方。”[6]46

“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梦靥,气上冲心,越汗出,目眩者方。 ”[6]48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从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细而结者方。”[6]52

3.2.2 救误五脏泻方的应用指征 素有旧疾,又误用汗、吐、下,或犯热热寒寒之戒,而成坏病,以救误五脏泻方治疗。按五脏分述,其主治的撰写结构基本相同:误治+旧疾 (本脏实或子脏虚)+本脏和子脏病证表现。例如:“救误泻肝汤,救误用吐法。其人神气素虚,有痰澼发动,呕吐不止,惊烦不宁方。”[6]155

3.2.3 劳损五脏补方的应用指征 久病虚劳,“缘诸损候,脏气互乘,每挟滞实”[6]168,用劳损五补汤治疗。按五脏分述,其主治的撰写结构基本相同:本脏虚+本脏之体(筋、脉、肉、皮、骨)极+本脏病的临床表现。例如:“养生补肝汤,治肝虚,筋极,腹中坚澼,大便塞方。”[6]172

救误泻方和劳损补方的主治,当系临床经验总结,并非《内经》等经典的论述引用,或来自于《汤液经法》等失传典籍,但无据可考。

4 方药

4.1 《三因司天方》的组方思路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纪用备论》云:“风热湿燥寒者,五气之令也;酸苦甘辛咸者,百药之味也……古之治法,遇岁主脏害,虽平治之不同,必以所胜而命之……今则不然,惟取其性用之所利,而治其灾变之所伤……”[5]35对于运气致病,陈无择倾向于以五行生克之理,利用药物的五味来治疗,反对单纯依据药物的功效来治疗。书中所录运气方16首,笔者认为多按照这个原则来组方,下面分别以白术厚朴汤和敷和汤为例加以分析。

六己年用白术厚朴汤:白术、厚朴、半夏、桂心、藿香、青皮各一钱,干姜炮、甘草炙各一钱五分。其方宗《素问·脏气法时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味苦之白术、厚朴、青皮,味甘之甘草组方治脾,又加味辛之半夏、桂心、干姜以制肝。

巳亥之岁用敷和汤:半夏、枣仁、五味子、枳实、茯苓、诃子、干姜、橘皮、甘草炙,各半两……自大寒至春分,加鼠粘子一分;自春分至小满,加麦门冬去心、山药各一分;自小满至大暑,加紫菀一分;自大暑至秋分,加泽泻、山栀仁各一分;自秋分直至大寒,并根据正方。其方宗《素问·至真要大论》“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诸气在泉……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味辛之半夏、干姜、橘皮,加苦寒之枳实,平以辛凉,以味甘之甘草、味苦之枳实、诃子佐之,甘草缓之,味酸之五味子、酸枣仁泻之;下半年少阳在泉,加味甘咸之泽泻、苦寒之栀子,即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之意。

4.2 《辅行诀》的组方思路

4.2.1 五味的五行属性 《辅行诀》按照《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五脏所欲急食补泻条文分配五味的五行属性(局部略有变动),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则辛属木,辛补肝,酸泻肝;相应的咸属火,咸补心,苦泻心;甘属土,甘补脾,辛泻脾;酸属金,酸补肺,咸泻肺;苦属水,苦补肾,甘泻肾。五行又分别向下细分五行,对应25味药物,例如桂枝为木中木,生姜为木中火,附子为木中土,细辛为木中金,干姜为木中水等,作为五脏补泻组方的基本元素。

4.2.2 五脏小补泻汤是基础方 例如小泻肝汤:芍药、枳实、生姜各三两。芍药金中木,枳实金中水,酸属金,泻肝补肺;生姜木中火,辛属木,补肝泻肺;全方由2味泻肝药+1味补肝药组成、泻中兼补。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薯蓣一两。桂枝木中木,干姜木中水,五味子金中土,全方由2味补肝药+1味泻肝药组成、补中兼泻;薯蓣(山药)土中木,少加甘味补脾(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其余四脏小补泻汤都是这个结构。

4.2.3 基础方可按需合方 五脏大泻汤由本脏小泻汤与子脏小泻汤合方而成,五脏大补汤由本脏小补汤与子脏小补汤合方而成,五脏救误泻汤由本脏小泻汤与子脏小补汤合方而成,结构明确,细节略有变动,不再赘述。五脏劳损补汤比较特别,基本结构是胜我脏小泻汤君药2份+胜我脏小补汤君药1份+本脏小补汤臣药1份+若干辅助药,其组方思想依然是生克制化之理。

5 讨论

提高临床疗效,主要从诊断和治疗两个环节入手,对于中医医生来说,这两个环节都非易事。诊断方面,既要辨病,更要辨证,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辨证方法林林总总,必须从纷繁的临床资料中及时、准确地提取关键点,正确认识病机;治疗方面(这里主要讨论方药),常用药物数百味,经方、时方,不同时代、不同理论制方的方剂千万首,必须根据诊断及时选择恰当的方药获取疗效。

5.1 时间要素在诊断中的功用 选择诊断要点,《辅行诀》重视症状,而《三因司天方》除症状外,更加注重发病/就诊时间这个重要因素。相对于从临床症状推导病机,历经症状获取和分类、主症选择、多角度分析等一系列思辨过程,从时间推导病机的过程比较简捷。特别是在借助运气推导软件的情况下,由于医者主观因素较少参与,因此结果一致性较好。临床医生特别是经验不丰富的年轻医生相对容易入手,可以迅速找到切入点,去探寻疾病根本性特点,再结合症状分析,能有效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增强自信心。

5.2 组方“标准件”法度的思考 笔者认为《辅行诀》的方药更有特点,其五脏补泻诸方结构严谨,有明确的组方规则;从五行五脏论治的角度看,五行之下又细分五行对应的25味药物,属性和功能明确,称得上是组方的“标准件”,依据确定的组方规则,用“标准件”可以方便地配伍组成方剂,按照设定指征,应用于临床并获得相应的疗效。这个体系自洽性较高,相对易学易用,上手较快,并且随着医者对五脏病证认识的不断深入,还可以按照实际需要组合制订新的方剂而不离法度。

笔者在临床应用《三因司天方》往往有些为难,主要原因:(1)主治(应用指征)内容比较宽泛,如六己年白术厚朴汤的主治包括本脏病 (脾虚)、所不胜脏病(肝旺)、复气致病(肝损)的表现,巳亥之岁敷和汤的主治综合了全年各步主客气胜复的临床表现。这些症状实际上并非同时出现,而多在病程不同阶段先后表现,笔者自感较难把握主症。(2)组方结构尚不够清晰,具体药物在方中的功用不够明确,给方证不完全相符时随症加减或者合方带来困难。历代医家应用这16首方的医案很少,陈无择为首的永嘉医派,运气并非其主要学术思想;龙砂医派虽然重视运气思想,但《龙砂八家医案》中运用这16首运气方的医案也只有4个[7]62,64,83。明代彭用光《体仁汇编》中也记载了类似的16首运气方,部分组方与陈无择有差异,如六壬年“苍术汤”,由茯苓、白术、厚朴、青皮、草果、苍术、生姜、枣组成[8],这种差异难以用传抄之误来解释,或是当时医家基于临床经验的调整。因此笔者个人浅见,《三因司天方》有继续完善的余地,如进一步明确/缩小各方应用指征,充实运气方的内容(新的方剂或加减法等)以满足纷繁复杂的运气变化。

5.3 运气方与辅行诀方的互通互补体会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三因司天方》和《辅行诀》总体都以《内经》为理论基础,并加以发挥和创新,二者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是互通的,同时二者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优势,似乎可以互为补充。应用《辅行诀》时,以临床症状配合运气推导,判断五脏的虚实情况,使用五脏补泻诸方;应用《三因司天方》时,根据五运三纪和六气盛衰胜复,使用既有的运气方,还可以根据运气推导相应的五脏虚实关系,配合使用五脏补泻诸方。

撰本文时正值己亥岁四之气,试以之为例。“己亥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中见少宫土运,岁土不及。”[9]99下半年相火当值,不及之土得火相助,则土不弱,木不得克土,因此下半年发病,白术厚朴汤和敷和汤恐不甚切合。“岁四之气,自大暑日午正,至秋分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宫土,客气少阴火,中见土运。”[9]100这里主要描述四之气的前半步。从全年看,气克运,从本步(四之气)看,气生运,均属气盛运衰,推导当以气为主,主要矛盾为少阴火,火盛克金,因此本步的治疗以制火扶金为法,可以考虑运气方中主岁火太过,肺金受邪的麦门冬汤 (麦门冬、白芷、半夏、竹叶、钟乳、桑皮、紫菀、人参、甘草、生姜、枣),不过本方偏于扶金补肺,遇火旺者恐难应手。如果以《辅行诀》小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合小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细辛)治疗则颇切合。火盛克金,当考虑水复伤火(当然水复多在冬季水旺之时,四之气水气来复的情况不是常态),如有水气来复,可合用小泻肾汤(茯苓、甘草、黄芩)。另外上述制火补金还可考虑《辅行诀》中凝息补肺汤(补心君药丹皮三两,泻心君药黄连六两,补肺臣药五味子三两,其他辅助药物若干),本方是五脏劳损补汤之一,其制方本意是肺虚久病,通过其所不胜脏心的小补大泻,重建肺的气化秩序,这个组方切入点比较独特。

6 结语

《三因司天方》和《辅行诀》虽有相通之处,但毕竟不完全属于一个体系,想要将二者圆融应用于临床,还需要深入研究解决许多问题,如:(1)运气方偏于季节、气候等外因对机体影响致病,补泻方偏于脏气内损致病,运气的太过不及、盛衰胜复不能简单对应于五脏的虚实变化,当进一步研究其效应关系;(2)运气方和补泻方的组方重视药物的五味,但对寒热温凉四气考虑不多,或可尝试以同味异气药物对原方作替换调整的功效研究;(3)《辅行诀》部分药物五味属性归类与传统分类有异,能否用《辅行诀》的“标准件”直接去替换运气方中药物,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认识;(4)互通互补之说只是笔者理论探讨的初步体会与思考,尚需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有效验证。

五运六气理论好,好就好在用数学模型给中医医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病机、制定治法的切入点。但是自然和人体都是复杂的巨系统,希望基于一个数学模型,单纯以时间因素来推演解释所有的临床问题是不现实的。中医思维的本质是象,中医重视观象,此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观察自然之象,通过对万物生长化收藏状态的观察,确定实际发生的运气变化,准确认识人体外在环境的真实情况,即“不以数推,象之谓也”;二是观察人体之象,通过四诊资料,准确认识个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即“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猜你喜欢
组方五脏运气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高血压组方规律
自组方与穴位贴敷结合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慢性咳嗽临床分析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牛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龙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没有横空出世的运气,只有不为人知的努力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