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雁东
(大同市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4)
大同市左云县,位于山西最北部,北与内蒙古凉城县毗邻,西邻右玉县,南靠山阴、怀仁两县,东与大同市相连,全县总面积1 314.2 km2。左云县地处黄土丘陵风沙区,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409.6 mm,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十年九旱”,水资源严重贫乏的困境。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仅能解决温饱的产业种植结构,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投入,增加了农业科技含量,逐步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向稳产、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发展。导致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大,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紧缺,供需水矛盾进一步突出。另一方面,由于现有的灌溉设施老化失修,部分工程损毁严重,灌溉水利用率较低,灌溉成本较高,加重了供水负担。
本项目区位于左云县境内,十里河两侧,地形较为平坦,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旱低温,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多年平均降雨量409.6 mm,多年平均蒸发量1 776.4 mm,年均气温5.4℃,全年无霜期117 d。耕作区土壤为壤土(砂壤、轻壤土),种植作物有豆类、莜麦、山药、谷黍,经济作物葫麻、其它。本项目区涉及人口1.19 万人,总耕地面积2 340 hm2,有效灌溉面积860 hm2,人均纯收入1 095 人。
根据当地的耕地条件,地下水资源量等综合因素,确定节水灌溉面积800 hm2。其中由于本地区风大沙多,井灌区内地形较为平坦,管灌的经验又较为丰富,故确定管灌面积为400 hm2;由于本地群众对节水技术要求比较强烈,鉴于喷灌具有灌溉水利用系数高、节省劳动力等特点,确定喷灌面积为240 hm2;项目区内还穿插有一定的防渗渠道,为充分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率,确定渠灌为160 hm2。
管灌建设在不适宜喷灌及防渗渠、离村较远、管理不方便的地方;喷灌建设在矮杆作物(包括经济作物、蔬菜)、离村近、管理方便、群众的管理积极性高、周边绿化好的地方;渠灌建设在现有部分防渗渠道好、管理又较为松散的地方。
《大同市左云县井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可研报告》对地下水资源量采用水均衡法进行计算。计算对象是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有直接或间接水力联系,矿化度小于2.5 g/L 的中浅层地下水,计算深度为现状开采深度,一般在60 m 以内,计算项主要包括补给量、排泄量、天然资源量及可开采资源量等。
计算步骤,首先计算包括井灌区的区域各种地下水资源量,在此基础上计算水文地质分区资源量,最后计算地下水可开采量。为求得不同保证率下的资源量,可研根据降水频率,分别对保证率为25%、50%、85%和95%的丰、平、枯、特枯的多年平均补给量和天然资源量进行了计算。经计算区域地下水总补给量,丰水年为 1 695.06 万 m3,平水年为 1 531.05 万 m3,枯水年为 1 368.10 万 m3,特枯年为 1 273.2 万 m3,多年平均为 1 592.87 万 m3。
因水循环的周期性及多年调节作用,对区域及各水文地质分区的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可用开采系数法计算,经过计算,区域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量为 933.69 万 m3。
本次规划喷灌工程共240 hm2,选用半固定式喷灌系统,由水源枢纽,管路及喷头组成,每眼井构成一个枢纽,单独工作,机井新建下卧式井台,管路系统由干管、支管、竖管组成,干管固定埋入地下,管顶线以上埋深1.8 m,采用塑钢管,在管道末端设渗水井一座。移动支管垂直干管的两侧,采用铝合金管,在每条支管上设一定数量的镀锌钢管,顶部安装喷头,钢立管高度为2.0 m。移动铝管与截阀开关用快接软管连接。截阀开关与移动铝管工作一组,备用一组。
管灌形式的选择本次规划低压管灌400 hm2。该节水灌溉项目区的地势比较平坦,土壤肥沃,属一家一户耕种,各户的土地面积均为0.33~0.46 hm2,种植作物以豆类、谷、山药、葫麻、经济作物及其它作物,各种作物的灌水时间不统一,灌水面积不一致,用水量不相同,给用水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考虑到灌溉的方便和适时,以及资金的投入,拟定采用单井控制,干、支管固定、软管移动的管灌方式。
共规划渠灌工程160 hm2,除利用原有防渗干渠外,规划新建防渗干渠700 m,沿干渠每隔200 m 设一条支渠,规划新建支渠总长7 470 m。干、支渠型式均采用现浇混凝土“U30”型渠,渠底设一布一膜土工布,每10 m 设一条伸缩缝,伸缩缝用沥青砂浆充填。支渠双向供水,每10 m 设一分水口,渠灌区共设分水口730 个。每条支渠(最末一条除外)首部设分水闸,相应干渠设节制闸,渠灌区共设节制分水闸15 处。节制分水闸、分水口均采用简易木板,外衬自行车内胎充气止水,衬砌渠道预留闸槽,槽宽2 cm,槽深5 cm。每隔50 m 设一过路桥,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渠灌区共设过路桥149 座。
由于项目区内地形平坦,所划畦田规划统一,畦宽3~5 m,畦长50~120 m,故不再进行田面工程设计。
本工程除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外,还可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环境效益。改变局部生态环境,改善小气候,提高作物产量。工程完成后,预计亩增产300 kg,项目区内共增产3 600 t。工程采用喷灌,可以在人工控制下不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能有效调节土壤水份和附近地面的小气候,促进水肥气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转化,有利于作物发育生长和增加作物产量,避免了土壤次生协碱化的产生。
节约水资源对发展乡镇企业,改善居民生活习惯,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工程完成后,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5 在喷灌区提高到0.85,在管灌区提高到0.8,年节水量P=50%为 219 万 m3,P=85%为 255 万m3。
可有效保土保肥,防止水土流失。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后,用水量减少,防止了地下水的超量开采,节约水资源向下游排放,为下游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水资源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