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明
(盂县水利技术推广服务站,山西 盂县 045100)
盂县位于山西省东部,阳泉市西北部,太行山西麓。县域东西长75 km,南北宽63 km,总面积为2 514 km2,是山西省面积较大的县(区)之一。平阳高速、阳五高速、阳泉西环高速穿越全县东西南北,朔黄铁路运煤专线横穿盂县北部,石太高铁客运专线在盂县设立了阳泉北站,对外交通极为便利。
盂县山地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4%,县境内有六条较大的山脉,三个山间盆地,形成四大主体地貌单元:山地地貌、黄土丘陵地貌、黄土残垣地貌、平原地貌。河流有滹沱河、龙华河、乌河、温河及其支流,龙华河上建有龙华口水电站及水库工程,作为阳泉和盂县的后备水源。全县河流两岸及山脉阴坡处,乔灌茂盛。河流沿岸的北山及山脉阳坡处,植被稀少,生长盘蹄、节节草、野苜蓿、野菊花和一些次生灌木,全县植被覆盖率31.8%。
盂县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1 681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6.8%。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制约盂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造成山区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盂县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大搞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20 世纪80 年代,盂县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就已大面积展开,当时的治理主要以户包小流域治理为主。90 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四荒”地承包吸引了有一定资金的社会人士,他们承包面积大、投入资金多、治理效果好,承包治理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称为水保治理大户。进入21 世纪后,在国家进行生态建设的大形势下,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民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户数量迅猛增长,从原来的几十户发展到现在的197 户,初步治理大小流域220 条。据初步统计,全县大户治理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1 km2。
在发动群众治理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项目,先后搞了国家水保国债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水利工程等项目,在重点区域开展重点治理。特别是从2003 年开始实施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连续实施了三期、连续治理14 年,完成了阴山河流域、龙华河流域、乌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42.38 km2。
水保重点治理和民营生态大户治理,对防治全县的水土流失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初步测算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39.3 万t,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50 万元,间接经济效益340 万元,创建文明生态村37 个,解决劳动力6 400 人,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水土流失治理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引导。大力宣传山西省户包治理小流域的政策规定,鼓励群众承包荒山荒沟,发家致富,山区人民的水土保持观念逐步建立。进入21 世纪后,阳泉市政府出台了支持和发展民营生态建设大户的奖励政策,每年安排财政资金扶持民营水保大户,极大调动了农民治理小流域的积极性,涌现出大量民营水保大户,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扩大了水土流失治理范围。
盂县每年召集各乡镇召开水土保持工作会议,通报各单位水土流失治理情况,表彰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把小流域治理不断引向深入。成立了盂县水土保持工作领导组,副县长亲自挂帅,乡镇领导具体抓,村干部实际抓,责任层层落实,任务具体到人,有效推动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是山西省创造的水土保持经验。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中,充分运用综合措施,形成综合防治体系。结合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力求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各项治理措施有机结合,工程措施以坡改梯,治沟谷坊,雨水积蓄利用工程为主,生物措施以栽植水保林和经济林为主,封禁措施以生态自我修复工程为主,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合理,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成立项目部,确立项目法人,具体负责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在实施水土保持项目过程中,采用专业队伍治理,实施过程中做到上马早,起点高,速度快,效益好,确保了治理进度和质量,节约了资金,在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工程有人建,有人管,建管并重,确保水土保持项目的顺利实施。
大户治理实行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产权归谁,保证了治理成果长期稳定发挥效益。治理项目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合同制、监理制、公示制、报账制等,使工程建设管理进一步规范运行。水土保持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移交并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水土保持工程持续发挥效益。
2015 年阳泉市政府停止了对民营生态建设大户的资金奖励,削弱了民营水保大户治理的积极性,大户治理水土流失速度减缓。
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山西省将水利资金向贫困县倾斜,由于盂县是非贫困县,所以从2017 年后未向盂县下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资金,政府投资未能发挥引领作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速度大幅下降。
当地畜牧业发展和水保林栽植造成冲突,村民在荒山荒坡自由放牧,牛羊对栽植的水保林进行啃食,造成水保林损失。放牧群众闯入封禁治理区进行放牧,破坏了生态修复成果。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大、任务重,资金投入也大,而且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又是经济相对滞后,地方财政收入较低的山区。县、乡级财政无法完全满足水保项目配套资金要求,影响了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
水土流失各项治理措施竣工验收后,移交到村级组织,但村级组织管护费用无法落实,导致管护人员及保护措施无法到位,治理措施损失破坏,不能有效发挥效益。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全面推进村民自建、以奖代补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以奖代补、村民自建方式,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通过政策机制创新,发挥上级资金投入的撬动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和群众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
积极争取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推进乌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进度。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把生态清洁小流域作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开展水美乡村创建活动。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和群众的责任义务,形成合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流失的形成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是不合理的生产方式造成的。要想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就必须调整和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大力宣传封山禁牧保护生态政策,鼓励养殖户进行圈养,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使治理区群众逐步建立起保护生态、保护治理成果的意识。
在小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后,治理措施的管护就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治理区的治理需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资金,加大力度来管理保护。为有效控制人为破坏植被的行为,建议订立乡规民约,互相监督,必要时要利用法律手段,成立专门的管护队伍,实现政策规定,宣传教育,经济处罚多头并举。建议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一定的管护资金,确保治理成果的保存和逐步发挥效益。
国家要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资金的投入比例,减少地方配套资金要求,使治理任务和下达资金相匹配,避免出现因配套资金不到位而影响水土流失治理进度的情况。地方也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预算,每年根据实际情况预算一定的治理资金,支持和鼓励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同时通过群众投劳折资,解决治理资金不足的问题。
水土流失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投资大、见效慢,国家要加大投资治理和政策支持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和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的合力。盂县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要注重国家重点项目治理和大户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成果和效益发挥相结合、综合治理和农民增收相结合、规模治理和区域经济相结合,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