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超鹏
(运城市水务局,山西 运城 044000)
运城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地处黄河中游,与陕西、河南隔河相望,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武圣关公的故里。全市辖1 区2 市10 县和11 个省级开发区、149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 903 个行政村、229 个社区。2019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37.26 万人,城镇人口275.27 万人,城镇化率为51.24%;乡村人口261.99 万人。全市国土面积1.4 万 km2,总耕地面积 58.49 万 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2.07 万hm2,是山西省的农业大市。
运城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15.7 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汛期(6-9 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
2019 年(1 月 1 日至 7 月 18 日),运城市降雨少、墒情差、旱情持续,全市累计降雨量仅159.9 mm,比去年同期偏少135.9 mm,比历史同期平均偏少80.6 mm。尤其是进入夏浇以来,几乎没有有效降雨,虽有3 次降雨过程,但均为局部降雨,加之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超37℃高温天气达15 d),致使土壤失墒较快,全市旱情异常严峻。据气象部门预测,8 月份全市降雨量50~70 mm,比历年平均值(95.0 mm)少30%~40%。
据市水文局7 月21 日墒情测定:0~40 cm 土壤平均含水量仅为8.4%(属严重干旱)。
2019 年,运城市总体偏旱,尤其是从1 月初至5 月15 日,全市冬小麦生长遇到了卡脖子大旱。加之风沙天气多,气温偏高,造成土壤墒情下降较快。据6 月1 日墒情测定:0~40 cm 土壤平均含水量仅为7.6%(属严重干旱),远远达不到作物生长所需要求,据统计,1~5 月份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最高时达10 万hm2。
与此同时,由于持续干旱,运城市境内汾河发生3 次断流(新绛段),断流时间超过1 个月。全市小水库干涸53 座、塘坝干涸303 座,机电井有3 000 余眼因出水不足或设备损坏而不能正常灌溉。沿黄骨干提黄灌溉工程脱流严重,回龙、元上、杨范等泵站脱流最远达7~8 km,给沿河泵站上水带来了严重困难。
受持续旱情影响,2019 年秋作物种植面积较2018 年减少 6.71 万 hm2。截至 7 月 18 日统计,全市在田作物面积28.59 万hm2(粮食作物23.62 万hm2、经济作物4.97 万hm2),林果业面积 22 万hm2。夏浇期间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81 万hm2,其中重旱0.47 万hm(2均为粮食作物),较去年同期相比,受旱面积增加了4.11 万hm2,是去年受旱面积的10 倍。
面对持续发展的旱情,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抗旱工作,要求市水务局迅速对各县(市、区)作出安排部署,充分调动和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全力加强田间灌溉,尽最大努力缓解旱情。
根据市委、市政府指示要求,结合全市旱情发展实际,市水务局及时组织会商,于3 月19 日、6 月11日分别针对春旱、夏旱降雨少、气温高的天气形势,要求全市各级水利部门全力以赴抓抗旱,确保人畜饮水安全,确保夏秋作物正常生长。同时,根据省厅要求,运城市各沿黄高扬程泵站,全部执行省级指定抗旱用水补贴价格0.25 元/m3,调动群众抗旱积极性。各级水利工程管理部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组织大中型灌区干部职工挖河引水保水源、全力以赴抓抗旱。
据统计,截至7 月底,运城市已开动水利设施13 073 处(眼),其中机电井 12 910 眼,大中型泵站22 处,全年提水量4.05亿 m3,完成夏浇面积7.50万 hm2。
2.2.1 加强组织领导,动员一切力量
面对全市春旱接夏旱的严峻形势,运城市委、市政府把农业抗旱保丰收作为贯彻落实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从保民生、保稳定、促和谐的高度,全力组织抗旱救灾。
运城市有关各部门,先后就老官道河河口、尊村引黄五级干渠孙坞站及峨嵋分干、上马水库、姚暹渠空港段综合治理项目工地,城区水生态系统和官道河生态廊道建设以及抗旱水源利用情况进行调研。并多次深入基层,现场调研指导抗旱工作,协调解决大中型灌区抗旱水源、电力负荷等问题。同时,邀请气象、水务、水文、河务局等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召开旱情分析和抗旱会商会议,对旱情发展进行分析会商,研究安排抗旱应对措施。期间,由运城市水务局组成7个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检查组,深入各县(市、区)、各大中型灌区,深入了解旱情和抗旱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措施,督促指导抗旱工作,协调解决抗旱水源、用电等问题。同时,市政府紧急拨付100 万元,用于抗旱设施应急维修配套。
2.2.2 充分发挥骨干水利工程作用,扩大浇地面积
运城市有大中型泵站22 处,有效灌溉面积44.1 万hm2,是全市农业灌溉的“半壁江山”。为充分发挥骨干水利工程抗旱能力,5 月份以前,全市组织各大泵站对夏浇设备进行了维修和保养,确保所有抗旱灌溉设备满负荷投入夏浇,同时,抓紧清淤整修灌溉渠道 1 000 余km,新修灌溉渠道300 余km,解决了群众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效扩大了抗旱夏浇面积。
2.2.3 积极协调配合,形成抗旱合力
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全力抓好抗旱夏浇工作。水务(水利)部门现场协调解决抗旱水源、抗旱用电等实际问题,督促大中型水利工程早开机、早上水。电力部门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排除抗旱设备故障,全力以赴保障农业抗旱用电负荷;水文部门时刻监测河道来水和土壤墒情情况;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农业部门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抗旱扩浇,现场指导农民浇水增墒,抗旱保丰收。
同时,全市13 支抗旱服务队以抗旱为己任,发挥抗旱主力军作用,积极为群众抢修水利设施,帮助群众搞好流动扩浇和机泵维修服务。据统计,春浇夏浇期间,全市13 支县级抗旱服务队新打水井6 眼,为群众抢修水利机电设备301 台(套),修复吃水工程设施21 处,拉运水446 次,3 122 m3,帮助群众扩浇农作物 3.73 万 hm2。
一是对抗旱工作认识不足,群众抗旱积极性低。粮食作物收益低、成本高,群众抗旱意识薄弱,靠天等雨思想依然存在。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水毁抗旱设施修复工作缓慢。近年来,运城市局部遭受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部分抗旱设施水毁严重,损失较大,修复工作难度较大,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可能会成为今后抗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抗旱减灾工作造成影响。三是水源脱流,抗旱设施损毁严重。虽然每年都投入资金进行维修养护,但由于资金有限,只能采取临时措施进行更换和修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给抗旱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一是加大抗旱资金投入力度,降低群众抗旱成本。运城市十年九旱,几乎年年春伏大旱,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抗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提高对群众水利设施抢修、临时抗旱工程和抗旱设备的购置补贴,减少群众抗旱成本。二是树立全民节水意识,加大节水工程建设力度。建议开展多种形式的节水知识和节水技术宣传,让广大群众意识到当前水资源短缺的严竣形势和节水的重要性,使全民树立节约用水意识,鼓励全民参与节水。三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建立多渠道信息支撑的干旱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通过优化配置、科学调度,规避抗旱减灾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四是加大抗旱宣传引导,发动群众共同参与。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引导群众早准备、早行动,并发动群众开展自救互救,争取抗旱工作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