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静 刘 畅(通信作者) 滨海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300000)
郎少伟 刘斯文 天津海关(天津,300000)
2020 年伊始,我国天津和日本横滨几乎同时历经了一次豪华邮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处置。 1 月26 日0 时15 分,天津官方宣布“歌诗达赛琳娜号”邮轮(C 轮)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此时距23 日邮轮上乘客出现发热症状不到3 天,距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发出 “应急处置”令不足24 小时。 而于2 月3 日返回横滨港的“钻石公主号”邮轮(D 轮)亦忙于COVID-19 疫情的应急处置,历经月余,疫情依然在发展。 基于传染病预防控制理论和实践,对两艘邮轮的疫情处置进行回顾性对比,旨在探讨邮轮环境中更为科学、精准的处置措施,为完善海上突发传染病疫情处置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借鉴。
C 轮总吨位11.45 万吨,长290 米,宽35.5 米,甲板层14 层,载客3 780 人,船员1 100 人,总房间1 500 间。 此次航线为天津-长崎-福冈-佐世保-天津, 航行时间6 天5 夜,1 月20 日由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出发,1 月25 日返回。
D 轮总吨位11.6 万吨,长290.4 米,宽48.2 米,高62.5 米,甲板层18 层,载客3 770 人,包括1 100名船员,共有客舱1 337 间。 此次航线于1 月20 日始于横滨,期间在日本鹿儿岛、香港、越南、台湾和日本冲绳停靠,2 月3 日返回横滨港。
C 轮上共有3 706 名游客和1 100 名船员,其中湖北籍旅客148 名。 启航后陆续出现15 例发热患者(T≥37.3℃),其中有2 名儿童乘客和10 位外籍船员。
D 轮此次出航共有3 711 人,其中2 666 名乘客和1 045 名船员。首例确诊患者是1 月25 日在香港下船的一位80 岁乘客,于2 月1 日确诊,据香港卫生署调查,该乘客是1 月23 日发病,即航行期间。
天津母港于1 月24 日18 时接到C 轮出现发热患者的报告,母港所在滨海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按照《天津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预案》和《天津市滨海新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预案》一级响应要求,迅速启动应急处置工作。 1 月25 日凌晨1时许防控指挥部发布指令:C 轮停驻锚地暂不进港,立即接受登船进行全员的疫情排查检测;母港内全部邮轮航线即日起停航,开航时间依据疫情情况而定。 同时调集相关处置单位人员,陆上指挥中心负责统筹指挥、前期预判、对现场工作远程指导和直升机、拖船、车辆等交通工具以及防护物资等调度协调。 现场指挥工作组按照“部门配合,联防联控;依法规范,科学应对;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原则开展工作, 并确定了疫情排查标准和排查方式,参考1 月22 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1]并结合邮轮无法进行血常规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实际情况,以同时具备流行病学史和发热(≥37.3℃)及呼吸道症状为排查标准,对全体船员应用体温枪逐一测量体温和流行病学调查,对体温升高患者,以水银体温计进行复核,对判定为“疑似病例”者,进行咽拭子采样并完成“2019-nCoV 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标本严格按照生物安全要求包装后,直接送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即时以荧光RT-PCR 方法进行2019-nCoV 核酸检测。
D 轮的处置启动于1 月30 日,主要由船员实施卫生强化措施,包括监测体温、宣传餐前洗手、禁止使用公共厕所、要求乘客签署“戴口罩协议”等[2]。 2月1 日中国香港向外界通报:此前下船的香港乘客已经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3]。 之后D 轮向日本政府提出提前返回横滨港的申请, 并于2 月3日驶达横滨港,被强制海上隔离。
1 月25 日凌晨5 时许,C 轮现场应急处置组18人(滨海新区卫健委11 人,天津海关检验检疫局7人)乘摆渡船登上邮轮,依据排查标准开始对全体乘客逐一筛查,发现17 例有发热病史者。 立即采集咽拭子标样,并采用邮轮上空悬停直升机的绞索悬挂将样本送上岸,再由警车护送标本运送车转运至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CDC 于25 日12 时许接收标本后即时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25 日17 时许,滨海新区开始组织乘客有序下船。 天津海关按照程序对乘客逐一拍照和复核体温。对发热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和148 名湖北籍旅客, 安置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进行14 天的医学观察和后续复检。
2 月3 日D 轮进入卫生检疫人员, 至4 日采用问卷调查了所有乘客和船员的健康状况,主要了解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发生情况,并对出现症状者及其密切接触者采集呼吸道标本,检测新型冠状病毒。 2月5 日7 时发现COVID-19 病例。 确诊病人转移到神奈川县的医疗机构隔离治疗, 正式开启为期14天的海上隔离,乘客被要求留在自己的舱室中。2 月7 日向乘客提供体温计,切实落实自我监测体温。 2月25 日日本政府公布了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对策基本方针》,表示疫情一旦扩大,日本国内的核酸检测“门槛”将进一步抬高,仅“对需要入院的肺炎患者治疗时”进行检测,同时减少流行病学调查和对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转而实施在广大人员配合基础上的控制外出的对策[4]。
C 轮的登船排查采取登门排查方案, 有效阻断了人员聚集带来的交叉感染和乘客情绪波动产生的负面影响。1 月25 日6 时30 分,工作人员通过邮轮广播通知并详尽说明疫情排查的信息,要求乘客在房间等候。 随后以房间为单位对全体船员应用体温枪进行逐一体温测量和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核心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发病情况、可疑暴露史和密切接触者等。 1 月26 日排查工作完成,所有乘客和船员离船进行终末消毒。天津市取消了C 轮的后续航程,充分补给后船员返回,驶离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码头。
此时的D 轮正处确诊病例数快速攀升之中。 回顾分析,船舱中的封闭环境是导致交叉感染问题的关键。 初始传播主要发生在船员之间,继而波及客舱内乘客[5]。由于邮轮隔离期间的服务需要,很多船员没有完全隔离,基本生活在甲板下的内舱室,4 个人共用1 个卫生间,在食堂共同用餐。 此外,事件早期船方并未限制乘客活动,对密切接触者没有严格管控。 还有部分乘客在游轮上缺少单独隔离的条件,另共用舱室。 邮轮上的特殊环境更是传播的危险因素。 邮轮舱室都是密闭的,舱室内只有通过中央空调调节通风,内循环系统的空气滤清器设计没有考虑阻断病毒扩散,亦难以达到真正的疫情期间隔离要求。
C 轮的现场处置工作人员登船前, 以桌面推演方式将邮轮区域划分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和工作行走路线, 现场处置人员采取二级防护措施,并参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 〔2019〕480 号)[6]对所有工作人员做了即时“个人感染防护”的培训,其中进入工作区域的社区服务中心医生、 公务员、电视台记者再行参照《穿脱隔离衣步骤》录像现场熟练,由诊疗专家和检验检疫人员进行讲解和监督穿戴过程,并告知脱防护装备的要点和方法。 为避免乘客恐慌,现场处置人员登船前未通知乘客,在工作中充分交流取得配合,帮助乘客调整心态。
D 轮的现场处置船员只是佩戴一次性口罩和手套。 隔离期开始后补充了个人防护设备,但是船上的医务人员并没有严格使用,时而戴口罩或是穿防护衣[7]。 日方一名厚劳省官员和两名检疫官感染了COVID-19, 此三人曾在2 月3 日晚至2 月4 日晚上船检疫,厚劳省官员负责事务性工作,检验官负责回收问卷、测量乘客体温等检疫工作。 检疫过程佩戴口罩与手套, 并未穿戴防护服与护目镜。 2 月13 日日本官方通告,一名被感染了COVID-19 的检疫官员在登船工作过程,多次使用同一个一次性口罩,戴着手套擦汗等众多“危险行为”。
针对传染病防治,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境检疫法》,针对突发的疫情又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依据相应法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结合各地、 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了“应急预案”,并在“突发事件”处置和常规演练中不断完善。 因此,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备了一定的处置能力,这也是此次C 轮疫情处置有序、高效的基础。
应当看到,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愈加提升,愈加多样化,海上观光休闲式邮轮行已经成为普遍受欢迎的项目,从而带动国际邮轮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际邮轮具有人员密度大、环境封闭、航行时间长、生活和医疗物资有限等特点[8],因此回顾两艘邮轮疫情处置经历,检讨应对中的不足,特别是C 轮处置工作中多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我们各部门的国际邮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很有必要。
扩大多发、新发传染病监测,及时掌握全球各类疫情动态,了解先进防控技术与应对措施,从而在疫情发生时实现早报告、早判断、早准备、早控制,为海上传染病疫情处置争取时间优势[9]。
对传染病患者及早发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对患者进行隔离管理,制止传染病的蔓延。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预防接种与药物预防。 邮轮在码头单独停靠,尽量不与其他舰船接触。 病人和样本的转移转运过程,尽量做到安全、快速,整船各舱室做好消毒和通风,合理使用空调设备,避免交叉感染。 航行前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建议邮轮乘客适当安排疫苗接种计划[10-12]。
两艘邮轮均有现场处置能力问题,C 轮处置中的国际语言交流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略显不足,D 轮更有卫生防疫、 检疫专业人员缺乏的短板。 一线工作人员能否快速、规范开展工作是疫情处置的关键。 组织培训和实战演练,加强一线检疫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排查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多部门协同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13]。 实验室检测是确认传染病疫情、实施针对性防控措施的重要依据,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开发研制现场快速检验手段[14]。
传染病疫情中储备物资短缺以及难以及时补充的问题[15],会造成工作开展困难,应急措施不到位可能造成更大范围的疫情。 因此要在疫情之前储备充足和急救药品、防护用品、消毒设备等,并及时补充和更新物资,以保障疫情处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