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颖慧 田建鑫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道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离不开法治人才的培养。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法治人才的后备力量,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成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的现状,在道路自信的视角下提出了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构建法治教育体系。
关键词:道路自信,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
一、道路自信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坚定道路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我们攻艰克难和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做到全社会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离不开法治人才的培养。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成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关键所在。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的现状
大学生作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其法治教育状况和观念水平直接影响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进程。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该专业学生系统地接受了法学专业的学习,其法治素养比较好。然而,法律专业的学生占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比例相对较少,法治素养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仍是少数。因此,提高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治素养任重而道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法治思想薄弱严重制约着法治教育的发展
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文化中,国家公权力一直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国古代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个体农民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过于弱小,只有形成一个紧密的集体组织才能在频繁的天灾面前一起渡过难关。因此,集体主义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国家公权力的极度强大,个人权利长久地被忽视。
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地区,数千年来礼制道德所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法律在广大乡村地区所发挥的作用,农村的农民之间发生了纠纷往往都是由当地的乡贤三老调解解决,适用的往往也是村规乡约,甚至是宗族内部的家法,鲜有诉至官府的情形。这些传统文化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最终导致大学生对权力的崇拜,轻视法律。
2. 法治教育缺乏整体规划和准确定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治教育一直缺乏科学整体规划和准确的定位。虽然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却并未看到其重要性的体现。高校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缺少足够的重视与引导,教师和学生对于自己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充满迷茫。法治教育实践中,照本宣科,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屡见不鲜,法治教育的内容缺少针对性,法治教育的手段缺乏多样性。
3.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合理
目前,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接受法治教育,从目前开设的情况来看,至少有以下三个短板:
一是,这门课程学时少,内容多,要在极度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各个部门法的条文及内涵是几乎不可能的,其结果就是许多内容往往只能让学生囫囵吞枣。
二是,这门课通常是在大一时开设,新生常常会因为军训等各种原因导致耽误很多课时,而法律部分的内容安排在该门课程的最后一章,教师们讲到这一章时,发现课时不够了,只好对该部分内容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根本无法系统地进行讲述。
三是,师资力量的缺乏,讲授这门课程的老师大都是政治学、哲学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老师,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比较少,而要想把法律知识讲透,没有专业的法律背景是无法完成的。
4.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
虽然所有的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都开设了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但大部分大学生在遇到了问题时,尤其是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很多人还是不知道也不习惯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后,很多同学根本不知所措,也不会想到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一些同学觉得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根本不用法律来维权。还有一些同学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根本不愿意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毫无原则,一不小心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几年频发的大学生恶性的犯罪事件正说明了这一点。无论是遇到事情不知道用法律来解决,还是不愿意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都是法治意识薄弱的表现。
三、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关键在于法治理念的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培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
(一)形成“依法治校”的法治格局
对于高校管理制度而言,应当树立“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格局。首先,涉及学生的各项管理均应当出台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在为其服务和管理过程中均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其次,学生在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和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一定会与各种行政管理人员打交道,这就要求学校的行政人员必须依规办事,严格执行学校的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再次,对大学生处罚时,应当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及时告知学生相应的救济途径,让学生感受到法治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自觉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思维习惯。
(二)改革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课堂。
如前所述,目前我们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接受法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发挥好该门课程现有的作用。首先在课时上保证这门课程的四分之一的课时标准。
其次,通过专题化教学的方式,要求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该门课程法律部分内容的教学。再次,重视该门课程的实践部分,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基本的法律知识的应用,并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提升教职工的法治素养
当前,各高校均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法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对于承担着法治教育任务的工作者们就要求更高。这些工作者们不仅仅包括一线教师,还包括了辅导员和其他一线的负责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而这些人员往往是跟学生接触的一线人员,要加强全体教职工的师德师风建设,在对员工进行考核时,将法治意识融入考核体系中,并对全体教职工加强法治素养的培训,重视教育者法治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邓映婕 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年
[2]《自媒体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赵凯 西南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年
[3]陈大文:《课程整合背景下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发展——“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回眸》,载《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1期
[4]熊伟《迈向现代性的大学生法治教育》《江苏高校 》2009年第五期[5]李林:《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
[6]教育部:關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2003年7月17日课题:利用红色优势资源提升大学生道路自信机制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SZZX1910
(作者简介:简颖慧,新余学院讲师,思政研究方向;田建鑫,新余学院讲师,校地合作中心副主任,新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