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

2020-01-04 07:06赵希娟
北方音乐 2020年21期
关键词:节奏训练小学音乐方法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需要于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艺能方面的训练必不可少,但是,就当前的教学培养模式还存在许多缺陷。以小学音乐教学为例,大多数教师在基础教学过程中直接教学生们唱歌,但是学生本身没有接受过训练,缺乏一定的乐感和感悟能力,所以这时候教师要从基础的节奏训练开始进行教授。本文就将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作为探讨重点。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185-03

【本文著录格式】赵希娟.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J].北方音乐,2020,11(21):185-187.

其实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小学阶段就是学生的入门阶段,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不要急于求成,而是需要帮助同学们打好基础,为学生们未来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这时的当务之急在于如何找到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节奏,让学生可以正确找准节奏。如果音乐没有了节奏,那么这样的东西也就不配称之为音乐,只能是一串杂乱无章的音符。所以对于音乐教学而言,第一要点就是要掌握节奏,这是学生学习后续乐理知识的前提条件。

一、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于音乐来说,如果没有了节奏,就缺少了相应的灵魂核心部分,无法发挥特定的作用。如果把音乐比作是一只恐龙,音乐的旋律就是恐龙的带给人们的视听感觉。那节奏无疑就是恐龙的骨骼,恐龙带给人们的强烈的视觉震撼的基础就是健硕的骨架。一首动听的曲目,需要跌宕起伏的节奏。所以说本身一连串的音符组成音乐可以出现不同的效果,但是节奏乱了之后一切作用如同虚设。就好比很多时候学生们跑步需要节奏,射箭需要节奏,找准节奏之后才能保证自己的一切行为可以有序进行。所以,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教学和训练都必须要围绕此展开。

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以降低学生音乐学习难度,还能强化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加投入。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演唱技巧,使音乐丧失了原本的魅力,節奏训练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模仿泉水“叮咚叮咚”的流淌声,模仿时钟“滴答滴答”的走针声,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咚咚咚咚”的心跳声去练习节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不仅促使学生有效掌握音乐知识,还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使学生对音乐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可以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除此之外,有效的节奏训练还能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在音乐课上对小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到音乐独特的魅力,还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运用身体各个结构打节拍,如拍手、拍桌子、跺脚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脚、动手,全身心投入到节奏训练中,思维创造能力会因此得到有效培养。

二、节奏训练存在的问题

节奏训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实每个音乐老师都知道这个道理。但面对每个小学生,大家的音乐潜质不同,这就给音乐教学带来了不确定性。由于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孩子入学前就给报了很多音乐兴趣班。但由于这些音乐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千差万别,还有滥竽充数的“假老师”充斥其中,导致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正规的节奏训练问题。

(一)认为节奏对音乐的影响可有可无

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对节奏训练的重要性缺乏明晰的认知。有的学生天生一副好音质,有的学生自小就是音乐天才,还有的学生对节奏有着自己随心所欲的理解(这主要是受不专业的音乐老师的影响)等等,出现这些问题就是对节奏的重要性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节奏对音乐旋律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对音乐的基础性上,就算把它称作是音乐的呼吸和脉搏都不为过,适格贴切的节奏还能够扩放音乐的张力,引起听者的情感共鸣。

(二)缺乏对节奏的控制能力

一些学生缺乏节奏控制能力。通俗的说,好多人不习惯跳舞并不是不喜欢跳舞而是对节拍缺乏认知,实际上就是没有节奏感。因为找不到节奏感,所以就猜不准“点”。因为缺乏对节奏的控制能力,这个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受到错误的节奏训练教学所导致的。出现这个问题,就会使得对音乐的表现力大打折扣,严重的会让音乐失去原有的魅力和韶华,甚至成为失败的作品。

三、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来展开节奏训练

美妙动听的音乐不光是只有如行云流水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每一个音符都是跳跃的光芒,音符的各种组合构成了旋律,正是形态千万的节奏表现才使得旋律的表现力得到提升,增强了音乐的魅力。

(一)学会聆听,模仿节奏感

其实节奏感并不是音乐中所特有的东西,在的日常生活中万事万物都是有他的具体节奏和规律的,那么学生们首先可以学会聆听,找到生活中那些具有节奏感的事物进行学习,不断进行模仿。比如钟表走动的声音有节奏、走路有节奏、水流有节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播放这些有节奏的声音,让学生们自己用手掌尝试着拍打学习,看看是否能够打出相同的节奏感,所以在进行节奏训练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学习其他事物的节奏,去抓住规律进行模仿,渐渐培养起学生的节奏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很多教师在节奏训练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导致节奏训练效果不理想。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之变化是教育的根本意义。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是一种源于生活的艺术,所以,以生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生活中用一些生活物品创造出声音,以此带领学生感受节奏,譬如用筷子敲打杯子的声音、黑板与黑板擦摩擦发出的声音、水龙头滴水的声音等,利用这些熟悉的生活事物和场景对小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以在心理上缩短小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节奏”这种陌生事物的畏惧心理,还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节奏知识。

(二)运用肢体,感受节奏快慢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可以产生节奏感,通过教师的引导感受到节奏的快慢变化。然而,小学生思维能力、认知水平有限,仅是通过口头给学生讲述节奏的快慢,学生很难理解。面对这一难题,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形象思维强”这一契机展开节奏训练,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节奏的快与慢。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比如进行拍手或者跺脚,那么首先慢慢拍,拍一次手跺一次脚,接着教师让同学们加快速度,在原先的基础上多拍一下,那么这时候教师可以停下来让学生们进行对比分析,放慢速度和加快速度时会产生不一样的节奏,那么这些节奏有什么区别呢?速度越快,节奏就会显得更加急促,当放缓速度,节奏也就自然没有之前的急促。通过运用肢体,让学生们感受到节奏的快慢,让学生们理解节奏的概念,明白不同的节奏会产生不同的实际效果,以此种切身感受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节奏认知。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后,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歌曲或者古诗词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尤其是古诗词,在实际生活中是很多教师训练学生节奏感的首要选择,这与诗歌节奏感强、情感丰富有关。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着丰富意境、节奏感强、学生熟悉的诗歌指导学生朗诵,如骆宾王的《鹅》等,这是很多小学生学习的第一首诗歌,节奏感和趣味性都比較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诵,让学生通过一词一句、一呼一吸感受诗歌的抑扬顿挫,从而掌握其中的节奏感。在学生朗读一遍后,教师让学生一边朗诵一边拍手,打出节奏,以此增强学生的节奏感。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些有节奏感的游戏活动。譬如在一开始训练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跺脚、拍手训练,使学生充分感知其中的节奏。当学生具备一定认知基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律动游戏,播放伴奏音乐,然后学生跟随着音乐快速做动作,如拍手转手腕、拍手点手背、拍手点脸、拍手拍头等。这些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学生要想不做错且保持较快的速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种利用肢体进行训练的方式符合小学生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还能在降低学生节奏训练难度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的韵律感、节奏感。

(三)使用道具,调整节奏变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教师也需要提供一些合适的音乐器具,比如小棒子,自己用手掌打节拍,让学生们用小棒子进行敲打,看看是否能够跟得上教师的节奏,教师和学生在心里默数同样的数字进行打节拍,然后在师生配合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调整自己节奏起伏的能力。跟不上时,学生就需要加快自己的频率;过快时,就需要降速。教师在拍手的过程中会出现大小不同的声音,那么为了达到契合的状态,学生们需要自行根据自我意识尽心调整,顺利找准节奏。那么在这样的训练中,教师首先已经给出了特定的节奏,学生在跟着教师打节拍的过程中已经在进行节奏适配度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凭借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乐感和听力进行调整,从而顺利进行打出教师要求的节奏。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知,这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可以产生不同效果的小棒子,那么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左右开弓,揣摩变化特征,对节奏产生基本的感悟。除此之外,利用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也是一个有效手段。实践证明,配合乐器对音乐节奏进行表演是提升学生音乐创造力、活跃学生音乐思维的有效途径。举个例子,教师可以用吉他、钢琴给学生弹奏歌曲,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利用吉他等乐器指导学生伴奏。又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筷子敲打碗,并且指导学生把握每次敲打的速度和力度,使学生有效掌握节奏变化要领。经常对学生进行诸如此类的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思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节奏的魅力,这对提升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

(四)歌曲辅助,抓住节奏特点

每个人对于歌曲都有与生俱来的敏感度,那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那些比较朗朗上口的儿歌,具有明显的记忆点,让学生根据这些记忆点可以快速抓住节奏。比如教师们可以先让学生听歌曲,在听取几遍之后,试着哼出旋律,那么为了帮助学生找准节奏,教师会在旁提示,比如关于降调和升调,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利用歌曲快速找到记忆点,从而快速进行学习。很多儿歌都会采用重复的旋律,那么在反复重复哼唱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进行调整,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感。通过儿歌,也可以帮助教师检验一下前面几个环节的训练成果,看看学生们是否具备了一定的乐感,对于节奏产生了基本的判断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小兔子乖乖》这首儿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这首歌曲,并在停顿的地方拍手,如“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谁来/也不开。”一边听着这首歌曲,一边看着教师打手拍,学生有效感受歌曲中的律动和节奏。

(五)开展游戏,有效掌握节奏

小学生有好玩、好胜、好动的行为特点,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从而增强节奏训练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参与到节奏训练中,使其有效掌握节奏。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抱团游戏活动。教师用双手拍掌,学生根据教师拍掌的次数抱团,假如教师拍“啪啪啪”三声,则每三个学生要抱作一团,拍“啪啪啪啪”四声,则每四个学生要抱作一团。在掌声结束后的十秒钟,教师喊“停”,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抱团或者抱团人数出错的学生则被淘汰,或者表演一个节目。这样的趣味游戏活动不仅唤醒了学生参与节奏训练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即时反应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节拍,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节奏的魅力,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诸如此类的游戏活动,会让学生对音乐节奏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小学生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正规训练,所以他们在进行节奏感的训练过程中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但是教师其实可以利用更多生活化的东西来增强学生的认知,比如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类节奏,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节奏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其中。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他们并不认识的音乐道具到课堂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

参考文献

[1]汪文静.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J].北方音乐,2018(19).

[2]孙广洲.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J].中华少年,2018(4).

[3]盛红芳.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J].北方音乐,2017(18).

作者简介:赵希娟(1971—),女,学士学位。

猜你喜欢
节奏训练小学音乐方法
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分析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