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小精悍的音乐创作艺术

2020-01-04 07:06郑恩哲
北方音乐 2020年21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

【摘要】作为20世纪十分重要的作曲家巴托克,钢琴作品集《小宇宙》是非常短小精湛的,从这样小篇幅的作品中得出巴托克的创作思维逻辑是非常有效且受用的。本文将对巴托克的《s小宇宙》中的第133首《切分音III》进行分析,阐述该作品的结构、调式调性,“数字组合”等创作理念,带来笔者对巴托克的音乐理解以及对现代音乐创作作为参考。

【关键词】巴托克;音乐分析;现代音乐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085-03

【本文著录格式】郑恩哲. 短小精悍的音乐创作艺术——巴托克钢琴作品集《小宇宙》第133首的创作分析[J].北方音乐,2020,11(21):85-87.

20世纪音乐是音乐艺术发展中较为变幻莫测的时期。在这时期中,西方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都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不同的作曲家、不同的艺术家有着对艺术不一样的思考与解读。在这些思想的激荡下,20世纪的音乐变得极其丰富多样,有着现代音乐的全新面貌。巴托克是20世纪上半叶中极其成功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具有非常浓厚的新民族主义音乐风格,他将民间音乐的内在特征和规律与现代创作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他的《小宇宙》是一部被全世界的艺术家视为“不朽的钢琴教材”的钢琴独奏作品,尽管它每一首作品都非常短小精简,但内容、结构、思想和技巧等等都非常地丰富、出众。这一部作品的意义与研究价值都不仅仅呈现在钢琴教材的领域和范围。本文将分析巴托克的《小宇宙》的第133首《切分音III》,来简要揭示巴托克创作中的创作理念。

在曲式上,基于能够找到与呈示部有明显相似性的再现部,我们可以将这个作品分为3个部分:A(1-17)-B(18-24)-A1(25-38),其中A段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的乐段:前八小节与第9-17小节呈现出了音乐原型与其变换和扩展的关系,当然也可以将其看成是A(1-8)-B(9-17)-C(18-24)-A1(25-38)的曲式结构,从小节数看,这样的划分也会更为平均合理,除了在最后一个乐段作曲家用延长的手法使音乐更有尾声的感觉,从而增加了较为多的小节。本文将采取四乐段的划分来进行分析阐释,但无论如何划分,作品仍然是有“再现”的音乐结构要素存在。

A段是整一个音乐作品的“素材库”,它由两个基本的音乐材料构成(谱例1),第一个音乐材料是八分音符的柱式和弦与单音或双音的组合,第二个音乐材料则是保持音与八分音符单音二度进行的组合,这两个材料很明显是B段与C段的音乐材料来源。B段在第一个音乐材料上使用了扩展、移位等的手法,尽管它在极少的部分使用了一些第二音乐材料的动机,使音乐材料上仍然保持一定的熟悉感。C段则也是将A段的第二个音乐材料进行延伸,不断地进行移位,高声部的音都是长音保持音,并且不断向上叠加二度音,使其成为一个音块式的和弦,低音声部更像是一个半音不断向下进行扩展的形態,其中最为精妙的是,笔者发现该作品的黄金分割点正好落在C段第23小节最终叠置形成的音块和弦,也正是该作品的高潮点。再现部的高低音区是最宽的,也将呈示部的两个音乐材料完全地变换再现地进行使用。在曲式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作品的音乐材料使用是非常有考量且均衡到位的,这让音乐精湛且富有内容。

巴托克的音乐创作在调式调性方面有很多独到的创新手法,首先巴托克在1923年期间的说法是他对有调式调性的音乐持肯定态度的[1],即便他的作品很多时候难以判断,但笔者认为这源于他在这一方面的思考是立足于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之上的,因为民间音乐的调性尽管很难如同大小调一般被判断出来,但是这些作品依然是可以被判断为有调性或者有一个调中心的音乐。笔者在分析这个作品的时候使用了音集理论[2]的方式,在巴托克的这个作品中,笔者发现第25小节的高声部的第一个和弦(A#、C#、Eb、F#)与第9小节至第11小节的低音线条上(Eb、A、G、C、E)的每一个音进行组合,能够获得一个人工的八声音阶:G-A-A#-C-C#-D#-E-F#,并且是可进行有三次有限移位的音阶。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民间音乐固然是有调性的,但不能作为一般的大小调进行判断与使用,因此可以认为这个作品特别是在和弦上对这个人工音阶是有依靠性的,而不是全盘使用。

在这个作品中,和弦是以叠置的手法进行构建的。笔者可以清晰地发现巴托克更多地使用三度音的叠置和二度音的叠置,前者将形成大家所熟知的三和弦、七和弦等等,而后者则会以音块组合的方式来呈现现代和声的效果[3]。尽管我们看到很多诸如七和弦的出现,但是我认为它更应该被分析为三和弦加一个二度叠置的和弦外音的组合,因为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七和弦的原型出现。音程或和弦的组合过程是这个作品音乐的核心手法之一,例如第1小节(谱例2)和第12小节(谱例3),最后出现的音程或者和弦明显都是由前面分解的形式组合而来,这种音乐的进行所呈现出来的音响效果也是这个作品最为核心的音乐形态。

使用数学的逻辑来进行创作的作曲手法在现代音乐创作中尤为凸显,因为其高度的理性的创作增加了作品的逻辑性,减少了听觉上感性引导。在巴托克这个作品中同样有着非常理性的创作思考,笔者认为巴托克在该作品中非常强调“数字组合”的创作方式,其基数应为1、2、3,并围绕这三个基数进行各类搭配组合。在前文中笔者略微阐述了和声和弦的构成,从“数字组合”的角度上来讲,也是符合的。该作品的和声应该更多地被认为是三和弦(3)上叠加一个二度音(2)。同样地,前文所提到的两种音乐材料的组合也是以该手法进行书写的,例如(谱例4)第一个音乐材料是以3+3+3+3+3+2的形态组合而成,而第二个音乐材料则是以1+2+3的形态组合而成。

巴托克在节奏的设计几乎是以“数字组合”的创作思维方式进行的。先从节拍上选择来看,巴托克选择使用了4/4、5/4、3/4这三个节拍,在复杂的休止符添加以后,几乎无法以常规的强弱规律来理解这些节拍,但巴托克仍旧采用了这三个节拍,这些节拍的组合也只能够使用基数1、2、3进行加法计算(表1)。

除此以外,作品在“数字组合”的使用上最为明显的,是每个音符的符尾的连接和节奏。例如同一节奏型和拍号的情况下,在第4小节中(谱例5)笔者发现它的音符组合是2+3+3,而在第8小节(谱例6)中则变换成了3+2+3。另一个例子是18小节到24小节,这一部分的长音可以将其看作是基数1,而在低音部分我们看到音符的符尾都有跨小节的存在,使之成为基数2或者3(谱例7),却并不以常规的音值组合规律和强弱的进行来创作音乐,这样的作用当然是能够弱化甚至完全抛弃固态的节奏创作思路,以一个更为现代的节奏理念来进行音乐创作。这种“数字组合”的手法,笔者认为是令整个作品风格统一的重要手段。

“切分音”的实质是改变常规节拍的强弱规律,在弱拍位形成强拍音或在强拍音形成弱拍音。从传统的音乐教学来看,学习“切分音”多停留在教授特定的节奏型,例如前后的音符各为中间的音符时值的一半,巴托克的这个作品显然通过“数字组合”的方式进而非常强调练习切分音的实质,例如作曲家将其时值组合非常规化,强力度记号在弱拍处或弱力度记号在强拍处的应用,跨小节的符杆连接弱化强拍等等,这些训练都要求练习者很好地掌握切分音的演奏实质,除此以外,练习者还能从这个作品中学习、感知或体验到不规则的节奏律动、现代的音乐风格以及现代记谱的多样性等等,尽管它篇幅短小,但仍旧非常具备训练和演奏的价值。

作为20世纪非常重要的作曲家巴托克,他的作品无论在何时都是非常值得进行分析和探究的,《小宇宙》中的尽管是一部以钢琴教学为目的的作品集,但它依旧有着非常独到、丰富的创作风格和手法。笔者希望通过这一篇对巴托克十分精炼的作品《切分音III》的音乐分析,来认识理解巴托克的创作思维逻辑,进而启发笔者和读者们在创作的领域上有着更为深刻且丰富的音乐创作,发展出优秀的现代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Bartok M G a B.A Conversation with Bartok:1929[J].The Musical Times,1987(128):555-559.

[2]秦庆昆.音级集合与申克式线性运动原则引发的创作思维——巴托克《小宇宙》新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5(04): 76-85.

[3] 桑桐. 巴托克《小宇宙》中的和声形态[J]. 音乐研究,1994(1):78-94.

[4]王晨子.从《小宇宙》探究巴托克的复调创作思维[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5.

[5]史蕾.对巴托克《小宇宙》中音高组织形态的分析[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08.

[6]尤·霍洛波夫,罗秉康.巴托克和声的现代化特点[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2):42-46,56.

[7]Taruskin R.Why You Cannot Leave Bartok Out[J]. Studia Musicologic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2006:265-227.

[8]桑桐.巴托克《小宇宙》中雙调式、复合调式与双调性乐曲分析(上)[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4(1):53-64.

[9]桑桐.巴托克《小宇宙》中双调式、复合调式与双调性乐曲分析(下)[J].音乐艺术,1993(3):56-67.

[10]曾越.巴托克钢琴作品《小宇宙》的作曲技法分析[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7.

作者简介:郑恩哲,男,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作曲。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
歌剧《原野》中金子唱段<哦,天又黑了>的分析与演唱演绎
亨德尔《弥赛亚》中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古筝组曲《云山》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