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娟
(复旦大学 外文学院,上海 200433)
副词作为承载语言的词类之一,在世界七大语系中普遍存在。因此副词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理论意义,一直是国内外学者聚焦的语法研究点之一。统计数据表明,近30年来,与汉语副词研究相关的专著已出版10余本、博士论文20多篇、硕士论文450~500篇、正式公开发表的单篇论文高达3 000~3 500篇。国外对英语中副词的研究在各个语言学派如生成语法、功能语法、认知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等也都取得了较多成果[1-10],尤其是欧洲科学基金人文理事会于1989年设立了语言类型学研究计划(EUROTYP),其九个重点研究计划之一的《论欧洲语言中的状语结构》集中体现了副词类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但多以副词层级研究为主。虽然国内外副词研究成果丰富,某些种类的副词研究描写细致,但多数研究是孤立的个案研究,加之汉语副词研究多以印欧语系尤其是英语语言学理论为前提,没有考虑汉语词类与英语词类划分的差异,因此难以窥见副词的整体面貌,也难以形成语言类型学上的对比。因此从类型学角度宏观地开展英汉副词对比研究亟待开拓和改进。
目前,根据学者研究,借鉴《现代汉语词典》(2005)、《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2007),我们得出汉语中共有1 000个左右的副词。英语作为形态语言,多依靠派生的方式产生副词,因此数量不容易统计,与汉语相比,数量会更加庞大。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汉英副词研究多采取“个案研究”“逐类研究”式的微观分析,仅有张谊生、肖奚强、段泗英、储俊海等[11-14]宏观展现了汉语副词的研究,仅有李靖、毛帅梅、姚吉刚等[15-17]开展了英汉副词的对比研究。
关于英汉两种语言中,副词的作用、形态及位置的比较,见表1。
Greenberg提出的语言共性理论创立了现代语言类型学,这一理论关注世界语言的语序类型和蕴涵共性,前者是其研究对象,后者是其描写方法[1]。现代语言类型学与传统的语言类型学很不一样,传统的语言类型学强调形态,只用词的结构特点这一个参项给语言分类,归纳出了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多式综合语四种类型。将“形式—功能”匹配关系的考察从词法结构扩展到句法结构,使用词序、屈折后缀等多个语法参项考察语言的共性。蕴涵共性是当代语言学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其作用正如结构主义中的互补概念一样,是语言学上另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描写概念[18]。蕴含共性的基本表达方式为:
表1 英汉副词比较
(1)a.如果一种语言有P现象,必有Q现象,但反过来不一定成立。
b.P⊃Q(其中⊃表示“蕴涵”)
这一表述实际上在四种逻辑可能有的词序关系上肯定了三种,排除了一种,是“四缺一”形式。以Greenberg 45条共性中关于副词的第21条共性为例:
(2)Greenberg共性21:如果某些或所有副词跟在它们所修饰的形容词后,那么这种语言中的形容词也处在名词后,而且以动词前置于名词性宾语为优势语序。
a.两者都有(都取正值),[A Adv], [N A]
b.两者都没有(都取负值),[Adv A], [A N]
c.后者有而前者无(一正一负),[Adv A], [N A]
d.前者有而后者无(一负一正),[ A Adv],[A N]
显然共性21是蕴涵共性描述。它所涵盖的意思:如果一种语言中的某些或所有副词处于它们所修饰的形容词前面,那么该语言中的形容词可处于名词之后,也可以位于名词之前。而当这些副词位于它们所修饰的形容词之后时,则形容词必须位于名词之后,不能位于名词之前。
共性21强调的是“某些副词或所有副词”,这种有保留的描述原因在于副词功能多种多样,因此有些表示主观语气等成分的副词会有极大前置倾向,因此语气副词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Dryer通过对世界六大语言区域中大部分语言的语序的调查表明[2],在VO型语言中,VO&Adv V 语序的语言有14种, 而VO&V Adv 有44种,因此副词位于动词后为优势语序。汉语和英语都属于VO型语言,因此V Adv是其优势语序。同时,共性21是这样一种蕴涵现象:“如果P这样,那么Q也这样”,通俗的理解就是“如果P能跳过一米,那么Q也一定能跳过一米”。很明显这个蕴含关系表明了Q的跳高水平比P高。因此,形容词后置于名词后,就一定会出现副词后置于形容词后,而且是在VO优势语序中。因此可以推出不同词类的可别度等级为:名词 > 形容词 > 副词(“>”表示可别度高于)。
可别度就是可识别程度,它以词汇在现实世界的 “指称性”作为词类可别度的核心标准,它以生命度、有界和无界、有定和无定、数量的多少、信息的新旧等作为边缘附属因素辅助识解。这几个边缘因素与可别度都是成正比的,换句话来说就是生命度越高,可别度也越高,有生命的比无生命的可别度高;数量多的,更容易识别,可别度也高。旧信息可别度高,通常放在句子前面。在英语中,名词词类的指称性更强,形容词词类作为大多数副词的前身,是先于副词存在的,因此可别度更高,这也更加证明了英语中词类可别度的等级梯度确实如上所说是:名词 > 形容词 > 副词。但这一等级模式在汉语中是否也是如此呢?
在探讨副词词类价值及其与其他词类的聚合关系的研究中,Ernst接受了传统意义上副词被处理成为附加语的观点。他认为在句法和语义互相压制作用下,副词通过附加进入推导,既可以左向附加也可以右向附加[3]。在许多SVO语言中,中心语居左的语言,以英语为例,既允许左向附加也允许右向附加;而中心语居右的语言,以汉语为例,以左向附加为优势存在。
在研究汉语的词类格局上,沈家煊曾指出“汉语是主观性很强的语言,特别是它的词类系统有很强的主观性”,他还强调“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注重用自身习用的形式手段把带有主观性或主观性较强的同类词跟其他词区分开来”,他解释道,汉语中有一套句尾的语气词正可以说明这一点,但他的论证重点放在了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种词类上[19]。他认为如果摆脱主谓关系优于其他结构如定中关系这种老眼光的话,就形成了形容词与动词和名词的对立。张谊生依据句法功能、相关意义、共线顺序三个标准,将汉语副词分为三个大类:描摹性副词,限定性副词和评注性副词[20]。陆俭明、董为光论证了汉语副词的数量主观评价[21-22]。我们从以上学者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汉语中的副词同样也是主观性很强的语类。
我们知道受欧美描写主义语言学思想的影响,汉语词类系统同样也被划分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几大次类。然而汉语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对名词、动词、形容词采用重叠的形式手段后,以上三种词类在搭配动词后却可以全部转化为摹状性的副词,起到限定、评注的作用。换句话说,在汉语使用中,可以通过重叠形态将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种词类转换成摹状性形容词,起到修饰的作用。而且以上三种词类经过了重叠形态搭配动词使用后,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汉语中的词和词组,词法和句法的分界不那么明显和重要了[23]。我们来看名、动、形三种词类重叠后与动词搭配转化为摹状性的副词的具体例子。这些例子均来自华玉明[24]、沈家煊[19]所著的论文中。具体如下:
(1)名词和名词组重叠
年 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
丝 河面上丝丝地漂浮着霞光。
虎 眼睛瞪得虎虎的。
山水 山山水水地画个不停。
兴头 兴兴头头赶回家来。
妖精 打扮得妖妖精精的。
五秒 秒针跳着五秒五秒地走。
大把 钞票大把大把地往袋里扔。
(2)动词和动词组重叠
飘 飘飘白雪飞扬在空中。
飞 他在会场中进进出出,忙得飞飞。
跳 电话铃声尖锐地叫了起来,头又开始跳跳地痛。
抖 母亲吃力地抬起手臂抖抖地指着墙上挂的干粮筐。
摇摆 花儿在风中笑得摇摇摆摆。
指点 她们指指点点地议论起来。
哭着 哭着哭着就瞌睡了。
一颤 车身颠得一颤一颤的。
(3)形容词和形容词组重叠
白 把脸抹得白白的。
慢 慢慢地朝前移动。
随便 随随便便说了几句。
大方 衣服要穿得大大方方的。
很小心 很小心很小心地挤出一点胶水。
以上例子很明确地表明这种重叠形态创造出来的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以上这种重叠形式与动词搭配后创造出了主观性很强的摹状副词。英语作为形态变化明显的语言,具有名、动、形、副四分的词类格局,这一词类格局的建立与语言类型学家的研究转向有关。语言类型学家们从19世纪至今经历了从“词法”类型到“词序”类型的转向,从“词序”转向“词类”类型的势头。换句话说,语言类型学家经历了三次语言转向,具体是“词法”类型到“词序”类型,再到目前的“词类”类型。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英语这种四分的词类格局在其他语言中并不是普遍存在。汉语作为主观性强的语言,沈家煊否定了英语中的这种四分词类在汉语中的适用性。在汉语中,由于名词、动词、形容词词类可以通过重叠形式,变成摹状词。那么从语法体系上来讲,将汉语也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并列的类就不合理,将重叠产生的摹状词与语言本身含有的单音节或双音节摹状词混为一类也不合理。因此他认为应该将修饰性的词改称“饰词”,将名、动、形都归属于“大名词”。因此汉语应该首先划分大名词和修饰词(简称饰词),再区分名词和动词。总体上说,汉语与英语的词类格局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是相对独立的词类,互相之间的关系距离相等,但是在汉语中词类关系却呈现出包含关系,即名词涵盖动词,也就是说动词可以具有名词的句法功能,饰词涵盖副饰词,且副饰词与动词关系最近,与名词关系最远,说明副词修饰名词的可能性最低,但并不否认副饰词修饰名词现象的存在。近年来“很男人”“很中国”等副饰词搭配名词结构的出现,说明了汉语语言的开放性。但英语中情况并非像汉语一样,副词修饰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情况均存在,副词与其他词类是平行平等的关系,因此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并非是新出现象(这里讨论的是单个副词修饰单个名词或单个形容词或单个动词的情况)。
由以上论证可以得出,汉语中词类等级梯度应为:大名词>饰词;名词>动词;形饰词>副饰词(“>”表示可别度高于)。其中大名词>饰词为第一层级,其他并列为第二层级。
副词作为重要的语序参项之一,与形容词、名词、动词等的位置关系有一定的蕴涵规律。英语中词类的语序等级是:名词 > 形容词 > 副词(“>”表示可别度高于)。但汉语词类所体现的强主观性及其格局却体现出汉语与英语四分词类划分的不一致以及词类语序可识别度的不同。由于汉语的主观性以及重叠、双音等形态对词类的转换作用,将汉语划分为大名词和饰词两大类,其中大名词涵盖名词和动词,饰词涵盖形饰词和副饰词两类。由此我们得出汉语词序层级是:大名词 > 饰词为第一层级;名词 > 动词,形饰词 > 副饰词并列为第二层级。汉语与英语词类划分的不同以及词类语序的差异可以为词类的类型学提供了新的观察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