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咏水仙》的生态话语分析

2020-01-04 01:32王丽娟
关键词:水仙花水仙物性

王丽娟

(广东培正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环境问题的突出,对生态的关注和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虽然生态学的概念和定义早在1866年就已经提出了,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呈现出生态泛化的趋势,即生态学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了经济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美学、生态文学、生态翻译学、生态语言学等[1]。生态语言学已引起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注意,目前被广泛认同的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模式有两种,一是关注语言和其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隐喻式“豪根模式”,二是关注语言对生态环境作用的非隐喻式“韩礼德模式”。“韩礼德模式”聚焦话语的生态取向分析[2],旨在通过话语分析阐释话语如何建构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揭示话语背后的生态观念和意识形态[3]。而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已被国内很多学者用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其和生态语言学的关系。辛志英、黄国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域下,探讨了建构生态话语分析的可能[4]。戴桂玉,仇娟从及物性过程和资源态度两方面分析了生态酒店英文简介中蕴含的生态意蕴[5]。陈令君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及其英译本的生态观[6]。但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对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咏水仙》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汤婷只是从系统功能的角度对《咏水仙》及其英译本进行了分析[7],但并未挖掘其中的生态意蕴。因此,本文选取华兹华斯的诗歌《咏水仙》为语料,试图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下的及物性和态度评价的角度来探讨其蕴含的生态观。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框架

(一)及物系统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 “参与者”和“环境成分”[8]。 Halliday将及物过程分为六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9]。物质过程主要表示做某事的过程,涉及到的参与者是动作者和动作目标。心理过程主要是表示心理活动,如感觉、反应和认知等,涉及的参与者是感知者和感知现象。关系过程体现了事物之间具有何种关系,主要参与者为载体和属性。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哭笑、咳嗽、呼吸、叹息、做梦等生理活动的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言语过程是通过话语交流信息的过程,参与者主要有讲话者和受话者。存在过程主要是指事物存在的过程,主要参与者是存在物。总而言之,及物系统是语言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发生的事、涉及的人和物以及与之相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2]。

(二)态度评价

评价理论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胡壮麟认为,评价理论讨论的是语篇或说话人表达、协商、自然化特定主体间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语言资源,依据语义分为三个模块:态度、介入和分级[8]。Martin &White将态度系统分为情感、判定和鉴赏三个子系统[10]。情感是人们的情绪体验,可分为三类:不/快乐、不/安全、不/满意。判定是对人们行为的肯定和否定的评价意义,可分为社会许可(赞许和谴责)和社会尊严(认可和批评)。鉴赏依托美学或“社会评价”这一非美学范畴,是对物体、产品或过程的评价[8]。态度资源有积极和消极意义之分,可通过评价手段如词汇和特定的语境因素来体现。

二、《咏水仙》中的生态话语分析

《咏水仙》是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抒情代表作之一,全诗共有24行,分为四小节,每小节6行,每节诗的韵律为ababcc。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写景和抒情。 虽然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很多分析框架都可以用来进行话语分析,但限于文章的篇幅,本文只从及物性和态度评价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及物性分析

诗歌《咏水仙》虽然包括24行,但其中的4行(Line 4、10、16、20)本文根据它们的形式表达及诗句上下文的意思将其归类为参与者(Line 4)和环境成分(Line10、16、20), 不把它们看作独立的小句存在。因此,实际上诗歌中共有20行进行了及物性分析。具体及物性过程分布如表1所示。

表1《咏水仙》中的及物性过程分布情况

数量(行号)比例物质过程13 (Line 1、2、6、8、9、12、13、14、18、19、21、23、24 )65%心理过程3 (Line 3、11、17 )15%关系过程3 (Line 7、15、22)15%存在过程1 (Line 5)5%总计20100%

从表1可以看出,在整首诗歌中,物质过程出现了13次,所占比例最高,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都出现了3次,存在过程出现1次,没有出现行为过程和言语过程。这是因为《咏水仙》作为一首写景抒情诗,一方面需要对景物进行详细、生动的描绘,特别是借助于一些动态动词赋予景物顽强的生命力,这些涉及到施事行为,所以物质过程的出现频率最高。另一方面,诗人要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大自然带给自己的愉悦,强调诗人自身和大自然的融合,因此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所占比例位居第二。

下面就诗歌中各种关系所蕴含的生态观进行一一分析。首先对物质过程进行探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小句属于哪种及物过程基本上可以由该小句动词的语义内涵确定[11],因此对《咏水仙》中物质过程的具体分析只涉及动词和参与者,环境成分不考虑在内,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13个物质关系过程中,动作者为人或与人相关的表述有4个(I,I,my heart, my heart),占比为20%, 其余80%的动作者都与人类外生物体或事物相关(cloud, daffodil, wave, the show)。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本用来描述人类的动态动词如toss(摇摆), dance (跳舞)拿来修饰非人类生物。但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这里面包含了诗人的生态意识。 fluttering,dancing(Line 6), twinkle(Line 8), tossing(line 12), danced (Line 13), out-did(Line 14) 这些动词以主动态的形式出现,即它们的逻辑主语以施动者的身份参与各个过程,体现了诗人对非人类生命体行为能力的描述。Regan & Singer曾指出“把有感觉的动物纳入道德考虑,并承认它们体验苦乐的能力,是生态道德之下人类作为代理人对动物应尽的义务”[12]。同样,在《咏水仙》中,诗人把蕴含生命力的动态动词用来修饰水仙花或浪花,是把它们置于施事位置并赋予了和人类同等的地位,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对大自然非人类生物或事物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是一种积极的生态意识和行为。何伟等认为,小句的过程意义也应进行生态延伸[2]。在生态功能视角下,及物性过程所表达的原始意义可称之为表层意义,其蕴含的生态场所观取向称之为深层意义,而深层意义具有更高的生态保护价值。因此在《咏水仙》中华兹华斯用物质过程表征意义的时候,把非人类生命体作为施动者,是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融为一体,说明作者不将自己看作是大自然的支配者,而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

表2 《咏水仙》中物质过程的分析

《咏水仙》中心理过程的分析见表3。

表3 《咏水仙》中心理过程的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所有的感知者都是人类生命体“I”,感知的对象是人类外生命体或事物的“水仙花”或“水仙花的陪伴”。从表层意义上来说,saw, gazed, thought都是表示静态的动词,但语境中语义上的前后关联能够引发深层的评价性心理活动。“gazed”这个动词本身就含有“被某物或某事吸引而聚精会神地去观看”的涵义,在诗歌中表达了诗人被大片水仙花的生机盎然所吸引而久久凝视。“little thought”(未曾想到)表达了大自然(水仙花)对人类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持久的。 因此诗歌中的心理过程实际上表达了人类生命体即诗人被大自然的景色所震撼,含有对大自然的赞誉之情。虽然感知者是人类,感知现象是非人类生命体的大自然,但深层涵义却表达了感知现象对感知者的影响,即大自然对人类的影响。这时的人类与大自然不再是主客的关系,而是二者融为一体,说明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崇尚之情和浑然天成的生态意识。

表4 《咏水仙》中关系过程的分析

表4是《咏水仙》中关系过程的分析。诗歌关系过程小句中的continuous(Line 7)说明了水仙花的属性,即繁茂旺盛,数量众多。这句诗表层意义是对水仙花的一种客观陈述,深层意义却传递了诗人对水仙花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种积极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对水仙花的赞叹之情。诗歌中的“gay”(Line 5) 表达了水仙花带给诗人的愉悦, “which” (Line 22) 指的是水仙花带给诗人的这种愉快经历被识别为一种“快乐或安慰”(bliss)。这两句诗描述了水仙花带给作者的平静和快乐,说明了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心灵慰藉,体现了诗人亲近这种幽静、清新美好的自然景象的生态观念。

《咏水仙》中只出现了一次存在过程,即诗句“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Line 5)。这个存在过程的参与者是存在物daffodils,而环境成分涉及到了“lake”和“tree”。 整个诗歌中出现中的云彩(cloud)、 山谷和山丘(vales and hills)、水仙花(daffodils)、湖泊(lake)、树木(tree)、微风(breeze)、星星(stars)、海湾(bay)、海浪(waves)表明了自然界中万物和谐共存,融为一体,从深层意义上体现了诗人追求平衡、和谐的生态观。

(二)态度评价分析

评价系统包括三个模块:态度、介入和分级。这里主要是从态度的角度来进行生态话语分析。 表5是根据评价手段如词汇及诗句上下文的语义对《咏水仙》中态度评价的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共有13处态度资源,情感类出现了5次,占比约38%,鉴赏类出现了8次,占比约62%,而判定类没有出现。判定类态度主要是指对人们行为的肯定或否定评价,而诗歌中判定类态度的缺失可以认为是诗人想远离喧嚣的社会,在宁静平和的大自然中寻求慰藉和寄托,表达了大自然对人类的影响。诗歌中的情感类态度都是诗人情感的表述,5处情感类的表达分为积极意义(gay, pleasure)和消极意义(lonely, vacant and pensive), 这两种意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从开始的消极情感(lonely)到最后的积极情感(pleasure)传递了一种情绪的变化,表达了大自然带给人类的愉悦。诗歌中出现的所有鉴赏类态度都是针对水仙花、浪花等大自然景物的描述和评价,都含有积极肯定的意义,说明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赏和喜爱。

表5 《咏水仙》中态度系统的分析

三、结语

在《咏水仙》中,诗人华兹华斯持有一种典型的生态保护型场所观,而《咏水仙》就是属于典型的生态保护型语篇,这种类型的语篇能够促进生态保护行为。

猜你喜欢
水仙花水仙物性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一株水仙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爱丁堡水仙
水仙帖
水仙花
养水仙花
我喜欢洋水仙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