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传媛 编辑/青鸟
我们知道家庭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的重要,我们在家庭中成长,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然而在某些家庭环境中,可能会出现麻烦或者产生问题,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心理医生常需要去处理和帮助解决。
在中国家庭里,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家庭观念非常重,也非常重视亲情。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亲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等会有更多的情感支持,甚至有一些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应该说,这是传统中国家庭的一大特色。它对于社会稳定、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支持,都起到非常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传统中国文化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或者说不是特别积极的影响。举个例子,中国家庭亲子或者说两代人之间的分化会弱一些、差一些。什么是分化?分化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是指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他应该逐渐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而家庭对他的影响应该越来越少,最终孩子可以独自展开自己的人生。
在中国家庭中,常常会看到很多家长在孩子长大以后,仍对他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操心,因而有一句话叫做“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这是因为家长没有尊重孩子做为个体的感受,而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孩子身上。这还是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影响诸如:考大学选专业,要求男生要选理科;工作要当公务员才稳定,等等。也就是随着孩子长大,家长会在子女学习、工作方面有很多的干涉。
我们还会看到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婚姻,如选谁、找谁,也会有很多干涉,甚至会造成孩子婚后的一些冲突,例如我们经常说的“妈宝男”“巨婴”。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家庭都有这样的情况,但是这确实是部分中国家庭的写照。分化不够就会使得孩子作为个体的思想成熟度、考虑问题的方式以及独自处理问题的胆量和能力等都受到影响。
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一方面,他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想要成为自己;另一方面,父母又严加管控,不肯放手。这就会产生很大的冲突,孩子也就有可能出现一些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
第二个特点是传统的中国家庭中,老幼尊卑非常清晰,以至于娱乐性会比较差。娱乐性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娱乐性活动、游戏、幽默的沟通等。一般娱乐性好的家庭同时会伴有更多的亲密表达,会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有一个词叫做家庭气氛“软化”,指的就是家庭气氛比较轻松,很多在朋友之间的对话以及好玩、幽默的事情都可以在家里共享。
很多中国家庭亲子之间娱乐性会比较差,特别是那些到门诊求助的家庭。如果询问家庭背景的情况,就会发现要让他们一家人共同玩一个游戏很难。一家人坐在诊室里可以正儿八经地讨论孩子的问题,但是,如果让他们站起来,一起来轻松一下就会很难。家庭成员之间没法一起玩,这样就会使得亲子关系不亲密。有些孩子总跟其他问题孩子在一起,就是不听大人的话,可能也是因为家庭娱乐性不够,死板沉闷的家庭环境把孩子推出去了。
另外,传统中国家庭还有一个特点,是“情感表达”不足。在一个家庭里,是否允许某个个体去自然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很重要,例如“我今天难过”“这件事情让我觉得尴尬”“这件事情让我感觉到生气”。由于家庭对情感表达的重视不够,或者说家长本身就不是好的情感表达的典范,就可能会使家庭中一般生活性的交流更多一些,例如“该吃饭了”“该穿衣了”“该睡觉了”“该做作业了”等;或者对成员身体不适会比较重视,但在情感方面大家就很难去细腻表达和沟通。
这种情感表达的不足,会有一定的隐患。这个隐患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会慢慢地感受到一些不愉快的情绪,特别在童年早期,他既不懂得自己该怎么表达,同时家里又没有表达的氛围——家长不问,也不会观察。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情绪的问题,并且可能会不断地加重。
以上我只是非常简单地总结了一下传统中国家庭的某些特点,从心理卫生角度来讲,这些特点既是弱点,也是缺点。当然,传统的中国家庭也有它的优点,暂不作讨论。
我们要非常重视个体对于家庭总体的记忆,或者说个体印象中和父母亲不亲、父母容不容易接近、父母爱不爱他、父母风趣与否、可不可以轻松地跟父母说话。对家庭总体的记忆或者感觉有一个敏感期,这就意味着我们要非常重视某些关键的时间点,特别在早期的时候要去好好地培养家庭氛围,建立起孩子对父母的感觉,或者说建立好的亲子关系。
一般来讲,上初中以后,孩子的很多感觉基本上就会定型。在门诊当中,我经常会遇到初一、初二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现在怎么就没办法靠近了,跟他说什么都不听,只听外面那些不良少年的话。”可能他小时候、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叽叽喳喳愿意跟你亲近、愿意黏着你、最需要跟你建立紧密感情的时候你没有抓住,等他到小学高年级、初中低年级、中年级,慢慢有了自我的发展、人格的发展、性格的发展,再加上外界信息量很大,有更多与社会其他关系接触的机会,跟父母亲近的意愿就少了,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个敏感期,这一点非常重要。
刚刚谈了传统中国家庭的特点,接下来要讨论一下现代社会发展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来探讨亲子关系的问题是怎么发生的。在中等城市或者大城市的城市氛围里边,我们会面临更大的压力或者更为系统的竞争。
举一个例子,往回推二三十年,孩子们读书没有太多的补课或者是系统的排名,学校也没有三六九等之分,成绩大部分就是看智力水平,因为孩子都是自然地去发挥。但是现在不同了,因为优生优育,绝大部分孩子的营养、智能以及见识等都不错,差别不明显;同时,教育又非常系统,家长也非常重视。这个时候竞争非常激烈,来自竞争的压力也会明显增加。聪明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投入足够多的时间,甚至更多的补习才有可能保证一定程度的学业水平。
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绝大部分孩子是一个人长大的,因此缺乏自我纠正系统——玩伴比较少。这个玩伴,包括同胞和其他朋友。在现代社会“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学习压力大、作业多,很难想象孩子能在吃饭以前就把作业做完,或者吃完饭随便花点时间完成作业,然后跑到院子里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过去的孩子不开心、感到难过,或者父母教育方面有问题,可能会通过与同伴一起玩耍而化解。这一方面是人际关系的互动,另一方面游戏本身也有治愈作用,通过游戏也能够学到非常多的东西,当然我指的不是电子游戏,而是孩子们一起玩的游戏。所以说,不要小看同胞的作用、小伙伴的作用、游戏的作用,在以往的那些年代里,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心理屏障,孩子们不知不觉从中学到了很多积极的东西。
现在还有一个新问题,就是有些东西可以把孩子从父母的身边拉走,这些东西就是电子产品、玩电子游戏、看视频、看各种各样的直播、网上聊天等,所有这些电子媒体都有非常强的吸引力。特别是游戏开发运营商,比做父母的更了解孩子,它知道孩子一个小小的进步,要给他什么样的换装、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装备、什么样的升级才能够更吸引他,因此孩子很容易被拉走。对我们父母来讲,当今更大的一个竞争系统,就是来自于丰富的媒体和电子产品,如果我们父母再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的话,那孩子更容易被拉走。
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大城市当中还会见到一种现象,就是由于生存压力比较大,父亲经常需要出去挣钱养家,母亲就会有更多的家庭方面的责任,特别是抚育孩子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经济方面的压力可能会少一些,但是育儿的压力特别是孩子学业的压力就会非常重。一个缺位的父亲加一个焦虑的母亲,很多时候是我们现代社会,特别是大城市的部分核心家庭成员关系的缩影。这样的状态下,孩子一方面缺乏来自父亲的支持和模板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母亲非常焦虑,母子之间很容易产生非常大的冲突。很多非常成功的职业女性会想当然地认为能教好孩子,当了母亲以后,才发现不是这样。一个人面对一个孩子有时候确实也是非常难的。
这些不代表全部的情况,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教育孩子当中的一些困境,以及这样的情况可能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临床问题。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非常多的和儿童青少年相关的问题,包括厌学、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品行问题、发脾气、逆反等。在临床接诊患者的时候,孩子往往是被作为患者呈现在我们医生或者治疗师的面前,家长会说孩子有问题:不去上学、脾气特别暴躁、心情不好、很紧张、经常哭、根本就没法管、在学校里面很冲动、出现了品行问题等。我们往往把这种患者叫做“索引患者”,也就是说,孩子像药引子一样,表明上问题是出在孩子身上,事实上他只是引出一个故事,真正需要去调整和处理的是他身后的整个家庭。
在针对这类孩子的治疗过程当中,往往会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呢?我大致把临床治疗过程当中的专业工作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精神科医生,可以开处方药物,用药物对孩子进行治疗,这样的角色肯定是出现在医院;第二类是专门做心理干预,又包括两种,一种是心理治疗师,一种是心理咨询师,前者应该出现在医院,后者不一定在医院,也可能是在心理咨询机构或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等地方。对于某些特别的情况,有部分精神科医生也同时会接受心理治疗训练,所以同时也做心理治疗,比如说像我本人就会在必要的时候使用处方药物,但是同时也做心理治疗。
对于那些以厌学、情绪问题、逆反、品行问题等来就诊的孩子,往往心理治疗和针对家庭的干预肯定是要考虑的,这是一个基础。因为孩子在一个环境当中长大,他出现了任何所谓的问题,不去改变他所在的这片土壤是不行的。
个别情况下,孩子的情绪特别不好,也会用处方药物。举例来说,有的孩子发展出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症状,如抑郁严重,这是一种内源性抑郁的表现;有很严重的睡眠问题;有很严重的生物节律的问题;有自杀的倾向;有双相情感障碍;有幻觉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同时用上药物。但是必须要知道,针对家庭的干预必须是要考虑的。
家庭治疗往往是我们针对一个孩子的问题所采用的治疗方式,有时也会针对部分孩子做个体的训练,例如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增加孩子和同学打交道的能力。家庭治疗是在解决孩子问题过程当中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家庭治疗就是在一个专业的治疗关系下,家庭心理治疗师通过探索这个家庭当中可能存在的某些问题:分化不够;父母亲关系不好、冲突非常大,影响到了孩子的安全感;家庭之间亲密度不够;娱乐性不够,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慢慢地进行调整和改变的。
家庭治疗一般来说治疗周期平均在6-8次,也有个别的家庭可能需要的时间比较长,10次甚至12次都有可能,主要是探索家庭问题的靶点,然后建立假设。通过一些特殊的技巧,有的会在治疗的现场,有的会通过布置家庭作业和任务的方式,让家庭在治疗间期能够慢慢地得到改变,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进行评估,评估家庭治疗的效果。这些是家庭治疗在临床当中常常用的一种方式,非常重要,在治疗儿童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考虑到家庭这个部分,没有调整家庭关系,很多时候效果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