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
摘 要:一般情况下所谓的慢就业是指应届毕业生毕业后不立即就业的一种现象。慢就业问题在近些年来逐渐显现,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毕业生中,毕业后选择立即就业的仅仅占28.02%、考研的比例达到26.51%、出国留学的比例占12.55%、选择当公务员或进事业单位的占毕业人数的9.21%;其他未确定就业方向的仅占2.35%。社会、学校、家长三方应该如何看待毕业生“慢就业、缓就业”的现象,又该如何解决呢? "慢就业"现象作为一种新的择业观是无法避免客观存在的。毕业生在校就读期间形成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受到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直接影响,就业工作部门应积极加强毕业生的个人认知、职业认知和环境认知,帮助学生做出有效的选择。
关键词:高职院校;慢就业;就业
一、高职院校学生“慢就业”现象的研究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慢就业”现象已成为新时期高职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其人数比例逐年升高。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已成为新时期的新生事物。“慢就业”现象如何定义,“慢就业”如何分类和“慢就业”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哪些影响。鉴于这些问题,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慢就业”现象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据统计,约有72%的民众反映,其周围有“慢就业”的大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环境、教学环境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慢就业”现象已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慢就业”是指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不先就业,而是选择待业、考公务员、考资格证、专升本、创业调研、或者漫无目的地逃避就业的一种现象[1]。研究表明,“慢就业”一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有着积极就业想法的学生群体,通常指学生有短期或者中长期的职业规划,积极的创业考察,并非表象上表现出来的放慢就业的脚步,而是利用这段时间积累人脉,统一筹划,准备为后期的就业和创业做好准备工作。这一做法与国外的一些高中毕生有着类似的行为。这样的“慢就业”群体已出现在我国的高职院校。第二类是有消极思想的“慢就业”学生群体。通常是指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大,能不力足,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在思想方面没有成熟的就业观,在心理方面有着“懒就业”和依赖情绪的学生群体,表现出心理状态不平衡,即“高不成、低不就”。这样的“慢就业”就业形式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发展和身心健康,也增加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负担。
然而,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高达到 874 万,创历史新高,其中高职院校的专科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就业压力的增大是前所未有的,但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就业前景过于乐观。然而进入新时代,产业结构的变化、人才市场供求的变化、经济格局调整等诸多因素会使得人才需求的导向发生改变。以往高耗能、不可持续发展和劳动密集等低端岗位需求数量会减少,而机器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会大幅度增加,使得“慢就业”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二、高职院校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影响因素
(一)心理因素的影响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因素的变化促使学生产生“慢就业”的心理。现阶段,学生“慢就业”心理的形成受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影响。
高职院校学生“慢就业”心理的形成源于自我意识发展、就业需求层次提升以及就业认知偏差[2]。高职院校毕业生还未做好生涯规划和就业方向,更多的是在观望,了解相关人才需求的行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为自己将来的发展谋划方向,从而选择“慢就业”。另一类“慢就业”的学生群体主要为“依赖家庭型”,自身不考虑就业,选择“等、觀、望”,而家长一般比较溺爱孩子,让其在家中随意等待,还赞同孩子的选择。进而选择“慢就业”,这样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家境条件通常较好,从经济方面不需要孩子承担更多的压力和给予家庭物质方面的支撑[3-4]。
对于大学毕业生对理想职业孤注一掷的态度,首先要做好就业心理状态方面的调整,其次就是通过学校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老师以及家庭的帮助下,认清自己的条件,要根据现阶段条件选择较为合适的职业。同时,还要通过不断专业水平和就业技巧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要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以便在今后的职场中能做到游刃有余,进退自如。
1、就业指导的影响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就业指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第一,学生表现出就业意向不明确。虽然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给予了很多正面的引导,但学生并不买账,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分辨就业形式;另一种现象就是部分高职毕业生存在盲目从众现象。在就业指导方面缺乏有效的载体,学生不能很好的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不能形成正确的就业观。第二,学生就业主动性不强。纠其原因主要是缺少正确的生涯规划,就业存在迷盲性;同时,在就业前期遇到困难时,不能做到迎难而上,无进取创新精神,不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决策。
(二)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相关部门统计发现,现在处于“慢就业”状态应届毕业生多半是家长允许的,而这种现象在 “70 后”和“80 后”的大学生中并不多见,其主要原因就是,“90 后”和“00后”的大部分学生的家境较好,无生活压力;此外,“90 后”和“00后”毕业生成长在智能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与空间。因此,他们认为自己能决定将来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同时,在家境优越的前提下,他们没有经济压力。例如,毕业后外出游玩,或在家待业。除此之外,家长过分的溺爱孩子,也是导致大学生毕业后不就业的因素。因此,出现了社会中应届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的现象。
三、高职院校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对策
(一)心理对策
第一,正确进行心理引导,树立科学就业观。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指导,这样能使得他们更容易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体系中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就不能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要注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化发展,使其养成合理的职业价值取向。在学校教育方面,就业指导教师要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式、就业方向和就业政策等,使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进行合理地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职业规划进行努力,进而取得较好的就业机会。
第二,结合时代特点,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实力。在新时代,就业矛盾的转充,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形势的变人,这些不利的变化都给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当代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确定了就业方向后,要充分利用周边的相关资源,在这个“互联网+ ”时代,要注重网络资源的利用。在学习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中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让自身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就业实力。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第一,加强择业、就业观教育,帮助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形成不但与成长环境有关,更加取决于其就业、择业观念的教育[5]。
第二,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当前形势下,刚进入学校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认识,在这一时期加强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能帮助他们在职业探索时期得到较大的帮助。因为,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就业观念没有形成,职业选择不确定、就业信心不足;所以,在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中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观和生涯规划的引导,使其形成较为稳定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这就要求我们就业指导课程设计符合当今人才的需要,符合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课程体系的方向,发挥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指导性功能,增加学生就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三)家庭正确引导
家长要进行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引导,要破除一些旧观念,与时俱进,促进孩子就业。同时,家长也不要过多的给予孩子更大的压力,相反,有时会给孩子的就业造成更在的负担。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度发展,就业水平与生活水平成一定的比例,这就促使家长对孩子的就业进行过多的干预,这种强行灌输的就业观念也影响着孩子的就业。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就业期望要与孩子自身條件相匹配,进行合理的指导和交流,这样能让孩子在一定的压力范围内更好的选择就业方向,发挥其特长。
结语
“慢就业”现象是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产物,要用科学视角去看待“慢就业”现象,“慢就业”现象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改变学生就业态度,同时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与高校也要完善学生的就业体系,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及时、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促进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帮助当代大学生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找到心宜的职业。
参考文献:
[1] 赵文崛.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9(33):206-207.
[2]黄帅.新时代大学生“慢就业”心理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7):120-121.
[3]旭,吕剑秋.新形势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路径探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2):18-19.
[4]张慧.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与对策探析[J].才智,2019(27):65.
[5]王辉.“慢就业”、“快迭代”与大学生就业[J].文教资料,2019(28):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