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欣欣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一书中说:“一部经典作品就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再次细细品读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感受作者不事雕琢简朴真实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意蕴,全文笼罩着浓重的悲情氛围,读来让人动容,难掩悲伤。
在《项脊轩志》一文中,归有光以书斋“项脊轩”为经线,将看似杂乱的人事有机地串联起来,同时借助“项脊轩”抒发了自己满腹的悲伤,下面将笔者感悟的三重悲情分析如下。
首先,家族颓败与振兴是最根本的悲情。
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写道:“所为书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通读全文,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归氏大家族的衰败没落,而这正是触动归有光内心悲伤的根源。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一个和睦的大家族四分五裂,进而相互隔离,形同路人,年轻的归有光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个中滋味,难以言说。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寥寥几字,把封建大家族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一语道出,读来让人甚感悲凉。
就连归有光用来做书斋的小屋也是“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一个大家族竟然用这间旧、小、破、暗的小屋来做书斋,实属无奈,让人目睹之则倍感凄凉,难怪老祖母有“吾家读书久不效”的悲叹。
因此,为振兴家族而读书的理想就根植在归有光的内心,这既是其昂扬奋进的动力,也是压在其内心的一块巨石,让其艰以呼吸,难以欢笑。
其次,至亲期待与离世是最直接的悲情。
在归有光年轻的生命中,三位至亲相继离世,这让他饱受人生之苦。在行文过程中,归有光紧扣“项脊轩”,选择了和三位亲人相关的几个片段进行简要描述,语句简单,言辞质朴,然意蕴丰富,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作者首先选择通过家中老妪之口讲述“先妣”之事,“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母亲对尚在襁褓之中女儿的深情呵护、担心与焦虑的神情姿态跃然于纸上,难怪作者“语未毕,余泣”,这让他感受到了母亲的慈爱与母爱的温暖。林纾曾评价道:“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其实,年少丧母的作者对母亲的感受并非完全是温暖,而更多的是严格。作者在《先妣事略》一文中写道:“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由此可见,母亲在作者读书之事上是极为严格的。
接下来,作者回忆了祖母来项脊轩看望自己的情况,作者选择了祖母的三句话加以描述,每句话看似平常,实则意蕴丰富。“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有如此奋进之孙儿,祖母调侃之中倍感欣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面对家族颓败,忧心忡忡的祖母对孙儿充满了期待;“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面对家族曾经的荣耀,祖母用独特的方式激励孙儿发奋图强。三个细节,三个层次,依次如实道来,不饰雕琢,但感人至深,尤其再是面对祖母的殷切期望,作者怎能不“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最后,作者在多年以后补述了有关亡妻的生活片段,虽为平常,但作者用心选择,用意至深。“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句话写出了妻子魏氏对读书充满了向往与渴望,对夫君充满了仰慕与崇拜。尤其是妻子省亲回家,向归有光转述妹妹们的问话“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委婉地表达了嫁给作者的幸福与自豪,也暗含了希望他学业有成,事业兴盛,这无形中给年轻的作者带来一定的读书压力,妻子如此看重,绝不可让其失望。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妻子英年早逝,昔日的温馨不再,让作者欲哭无泪,但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围绕“项脊轩”写了一些似乎和妻子去世不相关的事情,实则用意很深。“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先是心情悲痛以致“室坏不修”,后是想作出改变转移悲痛“其制稍异于前”,无奈不起作用,只有逃避“不常居”,最后还是目睹“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忍不住思念妻子,真可谓爱之深,痛之切。
对于生命中三位重要的女性描述,虽各有千秋,但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希望归有光好好读书,为官入仕,光耀门楣,重振家族,让她们也有所依靠。然至亲相继离世,作者功业未成,家业难建,有负于她们的期待,怎能让人不悲伤。
第三,功业渴望与未成是最重要的悲情。
归有光从小肩负着振兴家族使命的,期望着能通过自己读书入仕来改变家族的境况,这从其将书斋取名为“项脊轩”就可见一般。据相关资料分析,项脊轩有三点原因:一为言其室小,如在颈项脊梁之间;二为怀宗追远,因其远祖在项脊泾住过;三为托物言志,意欲如项脊一般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分析其二、三点原因,我们不难看出归有光对获取功名的渴望,对振兴家族的憧憬,像远祖那样恢复家族的荣光。
作者自束发起便在项脊轩读书,修葺之后的项脊轩和以前大不一样,“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亮、美、雅、静的环境真是读书的好地方,难怪作者身置其中,或“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那种悠闲自在,无以言表。
一直怀揣读书入仕梦想的归有光,可谓踌躇满志,发奋读书。“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一位發奋苦读、默默用功、坚持不懈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
纵然有远大的读书理想,纵然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又纵然作者也是勤奋刻苦,然而,无论是作者第一次写这篇文章的成年之时,还是第二次补述这篇文章而立之年,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成就来回报家人,这对肩负家族使命,面对至亲期待的归有光来说,那种痛切心扉愧疚感无法言说的,满腹的悲情只有寄托在《项脊轩志》里。
通读全文,三层悲情相互交织融合,齐聚书斋项脊轩上,让这间原本幽雅温馨的小屋溢满了悲情,也铸就了千古名篇《项脊轩志》。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