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围绕项脊轩,以平凡无奇的生活琐事写出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读来令人潸然泪下。本着以读促写的思想,本文就以《项脊轩志》为例,谈谈该文的记叙技巧。
一.抒情之物的选取
借物抒情类作品的写作,物的选取是首要的。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要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人物也是较多的,那么选取什么物才能跟所有人都有交集,又能串起来所有故事情节呢?符合这样要求的事物或许很多,但最恰当的或许只有项脊轩。
之所以如此说。一者,南阁子取名项脊轩很可能具有追祖怀宗之意。二者,归有光的曾祖曾中举,但祖父、父亲都没有中举,那么 “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就成为家族的希望。所以,选项脊轩为抒情之物还因它象征着家庭的希望。三者,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身担家族众望的归有光奋发图强的地点就在项脊轩。因此,对归有光而言,项脊轩充满象征意味又是自己朝夕所处的地方,选取它作为抒情之物贯穿全文,自然而然就会在字里行间透着深情了。
二.行文结构的安排
《项脊轩志》的结构安排,可以看做是时空结合型的写作手法。从时间顺序上来看,第一、三、四段的内容应该是“读书轩中”的事情。但作者在第一段描写项脊轩修葺前后对比,算得上是使用了倒叙手法。第二段应是“读书轩中”之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归有光出生前后,第五段则是归有光长大成人及之后事。因此,这篇文章大体上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但也有倒叙和补叙,叙述手法比较多样。
从空间位置的转换角度来看,首段主要写项脊轩内部特点以及修葺前后对比。然后以项脊轩为中心,先是从项脊轩看庭院正中,由此看到的是从“庭中通南北为一”到“内外多置小门墙”的时间变化,也是大家庭分崩离析之悲痛。后写项脊轩西边之中闺,引出老妪“每谓予曰”的丧母之悲。接下来第三段,则又将笔墨转回到项脊轩之内写祖孙之情,突出祖母的关爱及期盼。至第四段,作者又将叙述空间位置转换到项脊轩之东(厨房),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说明自己励志苦读的情景。第五段则又讲轩内及庭前,但轩内讲的是夫妻情怀,庭前是“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枇杷树。至此,围绕抒情之物——项脊轩,归有光写了项脊轩的东、西、北、内。其中,庭前与轩内的变换是最能表现归有光复杂情感的所在:读书之乐,家庭分裂之苦,重担在身之痛,夫妻阴阳相隔之悲。
三.记叙情节的设置
《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写的是生活琐事,但产生了“使览者恻然有隐”的效果。从记叙情节的设置来看,《项脊轩志》有以下特点:
首先,避实就虚,选取能侧面反映世事变迁的情节。《项脊轩志》第二段写大家庭败落,就是避实就虚,从侧面写起。比如文中的“内外多置小门墙”、“东犬西吠”,都侧面说明小家庭之间的不和睦。到了“始为篱,已为墙”,就可以看出诸父之间日趋扩大的鸿沟。对于归有光来说,这种变化是他在项脊轩中一一见证的,这些变化背后的痛楚也就这样从侧面一一被言说了。
其次,刻画典型,选取能鲜明表现人物性格的情节。在第三段中,归有光的祖母到轩中看望孙儿,开始说“吾儿……大类女郎也”,言语之间充满了对孙辈的逗弄之意及关爱之情。待祖母见归有光立志苦读的景象之后又依稀看到了家族重振的希望,进而“持一象笏至”,鼓励自己的孙子奋发图强。这些动作行为符合祖母身份,也为读者塑造出典型的祖母形象。因此,注意刻画典型,用情节中的典型话语表现具体人物的典型性格,使人读之可观可感,方算成功。
第三,重气氛渲染,选取能够明确表现人物情感的情节。《项脊轩志》中的情节不仅能够表现出不同人物的典型性格,更重要的是这些情节还能明确表明作者归有光的悲喜情感。在“老妪话慈母”这一情节中,诚如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至于夫妻轩中对话,初看起来充满小儿女之可爱,但读至“吾妻死,室坏不修”,又发现这欢乐更增悲伤。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所展开的生活情节,一字一句都在渲染一种或悲或喜的气氛,都为表现他内心饱满的情感而服务。
总而言之,《项脊轩志》这篇文章通过选取项脊轩这个抒情之物,使用时空结合的写作方式安排文章结构,再加上侧面描写、塑造典型、渲染气氛等写作手法,达到了含而不露、以情动人的效果。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感悟作者的情感,还要学习其写作技巧,以达到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
张海元,语文教师,现居广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