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中的思维训练方略举隅

2015-08-19 14:40洪春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反方议论文青春

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独立思考能力的日益缺失,使得我们不少学生在写作时“蛮不讲理”:即只会盲目堆砌事例,不会针对问题作必要的分析,看不到事情的复杂性、矛盾的特殊性,这样的议论文立意肤浅、说理空洞,极少有思维的穿透力。笔者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加强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进行训练。现将几点可行的方略总结出来,以期抛砖引玉。

一.示范下水作文,引发主体思维冲动

我们的作文指导课,往往理论性过强,对思维创作的过程并不能讲得深透,通常给学生纸上谈兵、遥不可及的感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能够诲人不倦地“授渔”,更要能奋不顾身地下水“捉鱼”,从而引发学生主体的思维冲动。具体策略可如下:

(一)作前下水,胸有丘壑。

所谓“作前下水”,就是教师在向学生布置作文任务前先写下水作文。不下水,不知水之深浅;不作文,不知作文之难。老师经过作前下水的体验,对学生写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会有预设。这样的写前指导课才能有的放矢,但此法要慎重处理,老师的作前下水作文,最好不要在学生写作之前展示给他们看,防止影响学生的构思,限制他们的思维。

(二)作中下水,提高实效。

所谓“作中下水”,就是教师和学生同时同地写同题作文。教师一旦同时跟学生一起写作文,学生会有意外的惊喜,从情感上会更亲近老师,认为老师和自己是在一起奋斗、摸索。而教师也只有在限制时间内亲自下水写文章,才能真正体会学生作文时的甘苦,切实地体会学生在写作时的难点、困惑点;也才能真正高效地思考文章的最佳立意、谋篇布局、筛选事例等。

(三)作后下水,诊断评价。

所谓“作后下水”,就是教师在评改作文后,发现一些共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下水作文。我们使用“作后下水”作文来辅以评讲,能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能够带领学生再现写作思考的过程,且能够对症下药,评讲起来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写作思维的启迪其实远胜于写作方法的灌输。当我们看待问题能有独到的见解,善于表达,思想丰富,文采风流,学生自然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慕其风而仿其文了。

二.链接生活体验,引来思维源头活水

高中作文要求体现学生的思想,甚至要求做到“深刻”,这对涉世不深、阅历不广的中学生来说是个问题。所以不少学生把历年高分作文奉为圭臬,苦加模仿,人云亦云,笔不由己,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和崇高的时代责任感。这样的学生不断地故纸堆里做文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不够,或者是经历过的生活体验,不能很好地在作文时进行链接。针对这个问题,可以有如下策略:

(一)破无事可写,引导学生立足生活。

作文时,学生总感到无事可写,“题材新鲜,内容丰富”在不少学生眼中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每到六月高考季就会出现“屈原一次次汨罗投江、项羽一遍遍乌江自刎”的作文怪象。其实,我们真实的生活才是学生作文取之不竭的素材库,才是学生感情感悟依附的最深厚的土壤。只有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对平凡的生活进行思考,才能不断引来思维活水。

(二)破无的放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用心引导学生把作文的视角投向社会,立足现实的观照。从针对社会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立意,去凸显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平时,我尽可能多地搜集社会上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跟他们一起去思考,去辩论,去表达。对一些争议性较强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让他们进行讨论,如“关于‘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你是如何思考的?”“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失独群体的增多,你有什么样的想法?”“你对微博、微信等微文化怎么看待?”“雾霾的天空下,我们该如何去自由呼吸?”“抢砸日货是不是正确的爱国行为?”等等。

(三)破无章可循,适时点拨方法。

平时,我们可以推荐学生读一些时评类文章,如《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尊重每一个灵魂》《无痛取熊胆之殇》等,也可以推荐他们读一些名家所写的杂文,如《2014杂文选刊》《平屋杂文》等。在读的过程中,老师适时进行一些写作方法上的点拨,让学生们在思辨中得到一些启示。在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时,老师有责任引导他们向善、传播正能量,没有必要把社会看成无可救药的大染缸,不是非此即彼,要认真思考、客观分析且能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不当嘴上逞能的“小愤青”。

生活的体验,是思维的源头活水,我们有必要去培养学生以自觉的主体态度去省视社会、思考人生。敏锐地观察、客观地分析,能够“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些都有赖于平时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不能急于求成。

三.培养批判精神,质疑追问发展思维。

古人常云:“文起于思,而思凝于疑。”质疑并不是一味地批评自己、否定别人,而是能用清醒的怀疑和省查的态度寻找出自己或他人立论的荒谬与不足。无论是自我质疑还是质疑他人,都是为了寻求观点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为议论文的分析论证提供必要的理性支撑。策略可如下:

(一)树立反方意识,培养批判思维。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失,是不少学生仅仅停留在非黑即白的单环思维层次,对现象或问题的认识很肤浅、很狭隘。所以,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跳出简单的二元思维,在理性和逻辑面前,能看到一个问题的两面甚至多面。

在平时的思维训练中,我们要让学生树立反方意识,甚至预设反方立场。即用谨慎的态度来回应反对自己观点的人,可常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持反对观点?反方观点有无合乎理性的因素?反方观点会造成什么后果?自己的观点是否有漏洞?需要怎样的完善与补充?笔者认为,学生如能站在反方立场上思考问题,不断地寻找自己观点的不足,相信能更周密、细致地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议论文也才更经得起推敲。

(二)鼓励质疑追问,力求深度思维。endprint

古人常言:“读书时,不可以有己见,读书后,不可以失己见。”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断地质疑追问,让自己的观点更富理性、论证过程更严密、思考的维度更深刻。

学生的思维是遵循着由浅入深,由已知向未知延伸的规律。我们平时要让学生树立起“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的观念。鼓励他们不断地质疑自己、质疑他人,甚至质疑权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思维不断地深化。在让学生不断追问的时候,我们老师应该教会他们理性地运用辩证思维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的充足理由律等。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遵循着这些规律,不断地质疑、不断地追问,最终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其本质,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思维才够深刻,够辩证。

让大脑生成思想要远比生成诗意和浪漫重要。在一次次提问与质疑的交锋中,老师相机进行启发,形成追问,会使得学生思维更深入、更开阔,更具思维力度。

四.优选思维角度,凝炼萃取思维内核

思维活动当然离不开思维方法的运作,作文教学也应当重视思维方法的渗透和训练,否则,学生写作时的思维活动会处于“欲吐还吞”的直觉顿悟状态。所以,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思路的引导,重视在思考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角度的多向化与个性化,并锻炼其能优选出思维角度,萃取其思维内核。

笔者以2014年江苏高考新材料作文“什么是不朽”为例,来探讨思考角度的多向化与个性化对文章立意的把握。

“什么是不朽”在承继去年新材料作文形式与人文关注之外,题目比去年的“蜡烛与蝴蝶”要明朗。大家都是十七八岁的年龄,正值青春年少,人人都应该有事可写。但是,这篇作文想写好着实不易,需要同学们具有较强的思维品质来辩证分析。

(一)从“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角度立意:

这个材料会启发学生第一感觉从生命的长度视角去写对青春的思考,由儿童时代转向青春时代,带来了思想的准备与身体的变化。但不少考生会泛泛而论地谈青春,说青春如何美好,青春如何不朽,单纯地为写青春而论述或描述青春,说大话、套话,这是肤浅的表现。这样的思考维度仅仅是写出了材料的表层,要写出深度,需要向更深处进发。

(二)从“这种想法是天真的”角度立意:

没有什么会像大自然一样不朽,认为“青春不朽”的这种想法是天真的,青春总会消逝,人总要老去,仅有信念是不够的,要面对现实,再深一步理解,即不去相信不朽,而是珍惜人生的每一个季节。从这个维度上思考青春比单纯地描写青春要高明一些,但并没有探索到青春的本质,如果只围绕要“珍惜青春”来写,就有失偏颇了。

(三)从青春“朽与不朽”的辩证角度立意:

这个文题最好的思维层次便是青春的“朽与不朽”角度,这组关系讲清楚了,不仅仅青春的本质浮现出来了,实际也是对于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要弄清楚这组关系,首先得思考不朽是什么?哪些是可以不朽的?反之亦然。再来追问:青春会不会“朽”或“不朽”?什么是“朽”的青春?什么是“不朽”的青春?有了这样的思考维度,再来定位青春的态度抑或生命的价值追求,自然是扣准了题料的内核,即时间可以流逝,精神永远不朽。应该说,这种层次的思考是有难度的,不仅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反映出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议论文应是思维的产物,思维才是作文质量高低的关键。技巧的耍弄绝对掩盖不了思想的苍白,志趣的低俗一定发不出震撼人心的强音。

“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善于思考,才会分析。学生只有真正地学会思考、自觉思考,才能真正领悟事物的内涵与外延,写作文时才能文思泉涌、下笔有神,才能真正达到“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的境界。关于如何锻炼学生的思维,笔者仅窥冰山一角,以后还需更多地思考与实践,在教学的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洪春燕,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方议论文青春
议论文阅读专练
辩论赛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一次精彩的辩论会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
元旦辩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