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新杰
〔摘要〕 文章就语言的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展开深入分析,厘清语言的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的基本概念。在语言的经济属性层面,论证语言资源的自身价值,探究语言产业的多形态化模式,探讨语言产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语言的政治属性层面,挖掘語言具有政治属性的动因,阐释语言政治属性的具体表现,研究语言政治属性的主要功能及其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语言; 经济属性; 语言产业; 政治属性; 话语权; 政治功能
引 言
语言与经济、政治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但在之前的意识形态中,语言的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人们对语言的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也缺乏清晰的界定。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语言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语言的经济功能与政治功能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对这一领域研究的逐步深入,引发了人们对语言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的更多思考。作为思维表达的有效载体,语言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现有的语言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如何?语言的政治属性对国内外有何影响?语言推广政策对国家形象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起到怎样的作用?为探究这些问题,本文就语言的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展开研究,对当今语言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展开深入分析,并就语言推广项目对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进行深入探究。
一、 语言的经济属性探究
语言的经济属性是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用。语言的这一属性是在语言产生之初就具备的。在市场经济发展之初,人们并没有对语言的经济属性和经济价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通讯、交通等事业的不断发展,语言的经济价值愈发突显,语言的经济属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重视。Jacob Marschak首先揭示了语言具有价值、效用和效益等经济学特性[1]。李宇明[2]也指出:“语言是经济资源。”当前,语言的经济属性和经济效用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李现乐[3];张卫国[4];刘国辉和张卫国[5];苏剑和葛加国[6]等)。但目前关于语言的经济属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学界对语言经济属性的系统描写还比较薄弱。本文认为:语言的经济属性具象化显现在语言资源、语言产业和语言经济之中,下文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其进行探讨。
(一) 语言是一种有价值的社会资源
在新经济时代,信息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更加频繁,语言的经济属性和经济价值更加突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与经济发展的工具,其本身也是一种有价值的经济资源,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被人们以多种形式开发利用,从而产生经济价值,带来经济效益。崔希亮[7]明确指出:“语言资源具有国家战略价值与经济价值。”
《钱经》杂志刊载过《语言的生意》一文,文中指出:“2015年,欧盟各成员国语言产业的预计总值为165亿欧元,实际产值达200亿欧元。”[8]此外,语言产业还是欧洲所有产业中增长最快,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的产业。据我国相关数据显示:“新东方2018财年全年净收入逾24.47亿美元,同比增长36.0%。”[9]新东方2019财年总收入预计将首次超过200亿元,而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学而思2019财年第二季度的总收入达6.573亿美元,同比增长43%。从上文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通过合理开发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语言资源的科学开发,挖掘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带动经济发展。
当前,挖掘语言资源的经济价值主要通过发展语言产业来实现,如现代社会中流行的语言培训产业和语言翻译产业,就是通过对语言的开发和利用来获取语言红利。此外,各个国家还有专门为增加语言的整体社会效益而进行的语言资源开发项目,比如中国的汉语国际推广项目、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的歌德学院等就是通过利用现有的语言资源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王世凯[10]指出:“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通过特定方式使语言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开发语言资源还能够滋生新的职业和产业,带动人员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比如新东方、学而思等语言培训业就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因此,树立保护语言资源的观念,合理开发语言资源,不仅是中国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一项伟大工程,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二)发展多形态语言产业,获取语言红利
贺宏志[11]认为:“语言产业是以语言文字为原料和内容,生产语言产品或提供语言服务的产业。”当前,社会中已经建设和发展出多形态的语言产业,如HSK、HSKK、托福、雅思等语言能力测试产业;商务英语、法语、韩语等语言培训产业;口译、笔译等语言翻译产业。此外,随着信息革命的发生,语言产业的产业链条也有所延长,新生的语言产业有:语言康复、语言创意等。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这些语言产业都是将语言作为基础材料,通过加工生成语言产品或提供语言服务,从而将语言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了语言的经济价值。
语言产业的根本出发点是生产和消费语言产品。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企业对语言资源进行开发,产出语言产品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语言产品或语言服务的客观需求,从而获取经济利益。从供需关系的角度来说,人们对语言产品或语言服务存在客观需求,需要购买语言产品或享受语言服务以满足自身的实际需要,从而发生语言经济行为。当这种语言经济行为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形成了语言产业。正如陈鹏[12]所言:“当语言以一种较大规模且深刻有力的方式呈现在经济活动中,语言产业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在中国国内,虽然应试英语培训仍占据中国语言产业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就之前的市场占比来说,应试英语培训所占份额已经明显减少。这是因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建设和发展出多形态语言产业,产业类型也更加多元化,产业含括领域更加广阔。当前我国的语言产业链中包含了语言培训、语言翻译、影视及其他音像作品的字幕和配音、语言技术工具的开发及多语种国际会议服务等多种形式。此外,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汉语培训成为了我国重要的语言产业,相关的语言产品也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
发展语言产业,不仅可以获取丰富的语言红利,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据新东方2019年第二季度报告统计:截至2019年6月,该语言培训企业共有7万余名员工,3万余名教师,为10多万人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据学而思2018年年度汇报统计:截至2018年12月中旬,该语言培训企业共有3万余名员工,1.6万余名教师。可以看出,我国的语言产业,整体态势良好,发展前景广阔,能够带来丰厚的语言红利,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 发展语言经济,拉动经济增长
近些年来,全球化趋势持续加强,不同民族间的交流逐渐增多,语言的桥梁作用也愈发突显。但语言不仅起着桥梁的作用,为人们沟通提供媒介,它也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文化资源,已经获得了充分的重视(薄守生[13];徐大明[14];黄涛[15];胡明扬[16];陈章太[17]等)。此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语言的潜在价值也被进一步发现和挖掘,语言的附加经济价值进一步增加。与之相对应的,部分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生产材料的产业与职业也随之产生。随着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语言经济,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张卫国[18]明确指出:“语言经济是随着语言相关产业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形式,是开发、保护和利用语言资源而产生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的总和。”
从语言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语言经济在社会中存在已久,如语言培训业、出版印刷业、翻译产业等产业形式在社会中早已存在,但因其发展初期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语言经济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随着经济一体化、社会多元化趋势的日益突显,社会对个人的语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为了提高个人的综合竞争力而不得不通过特定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这就促进了语言经济的蓬勃发展。
语言经济的主要支撑是多形态的语言产业,而语言能够作为一种产业发展开来,根本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和产品。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语言资源,发展语言产业,是推动语言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心任务。
在语言经济中,语言是生产的基本材料,具有可持续性和无限延展性,其作为一种潜在资本,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对个人发展、社会信息交互乃至国家政策的制定都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积极发展语言经济,对创造語言红利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例如:在经济发展中,随着各行业分工的逐渐细化以及同类产品种类的日益增多,人们开始把某种图形或文字固定为自己产品的独特标志,将自己的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区别开,利用“品牌效应”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比如“同仁堂”“老凤祥”“茅台”等品牌。企业的这种品牌效应其实就是利用语言的标志性作用为企业增加了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说,这就是语言价值在语言经济中的具体体现。
综上,在信息化时代,语言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经济属性和经济功能已经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语言产业也成为繁荣市场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厘清语言的经济属性,合理开发语言资源,发展语言产业,实现语言的经济价值,意义重大。
二、 语言的政治属性探究
语言与政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虽然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已经开始将语言的政治属性纳入论辩术的研究范畴,但他们却未对语言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进行清晰的界定。直至20世纪末,西方学者罗宾·洛克夫[19](74)才正式提出:“语言的控制权实际上是一切权力的核心基础。”将话语权放在了权利的核心地位,政治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才正式拉开帷幕。彭志红[20]指出:“语言反映了政治,政治规定了语言。”他认为政治和语言存在交互性,语言规划、语言传播都是语言政治属性的反映。可见,语言不仅可以作为个人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当其用于特定的交际场景,由特定身份的人传达,代表一个群体、阶层甚至国家的态度,就具有一定的政治相关性。进一步来说,语言的传播,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所代表的,也是一种政治行为,包含个人、团体或国家的政治目的和政治主张。
(一) 语言具有政治属性的动因
语言世界观理论指出:每种语言都是国家或民族政治意志的表达。同时,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国内政策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同样对语言系统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此外,政治家的言语内容、突发的政治事件等,都会对现有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甚至语法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语言反映了政治事件,政治的变动也会引起语言形式的改变,正是二者之间的这种交互性和共享性特征使语言具有了政治属性。
(二) 语言政治属性的表现
语言不仅能够传递个人的主观思想,它还可以作为个人乃至国家权力意志的体现。总体来说,语言的政治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的政治属性集中反映在语言政策上
语言政策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人们依据现实情况,对某种语言所制定的法规和条例。从本质上来说,语言政策是语言冲突的产物,是国家针对某种语言现象或某类语言制定的应对方案,它传达了国家对某种语言或语言现象的态度和规划,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因此,可以说,语言政策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政治工具,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是语言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
2. 语言的政治属性体现在政治语言中
政治语言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表达政治主张和进行政治交流的工具,主要有公文、社论、法律条文等几种常见类型。其中,公文和社论是首要的政治语言,集中体现了政治主体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的主流导向。此外,政治语言还是一个特殊的层级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符号、符码、文本、语境和话语内容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联,能够按照交际需求以一定组配方式传达特定的政治信息,为某种政治目的服务。
3. 语言的政治属性还反映在话语权的使用上
话语权与争取经济利益、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等紧密相关,具体体现在个人、团体、国家等不同的层面上,与表达主体的实际需求相关。不同的表达主体在行使话语权的过程中,传达了自身的实际目的和真实诉求,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政治性。王振顶[21](35)将话语权阐释为:“话语权是某国家、社团或个人在某领域运用某种语言说话和发言的资格与权力。”
(三) 语言的政治功能
语言的政治属性反映在语言政策、政治语言和话语权的使用上,通过对语言政策、政治语言和话语权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政治属性的政治功能和实际效用。
1. 语言政策中政治属性的功能分析
语言政策是国家政府部门对语言问题所持的根本态度,体现了国家的政治理念,反映了语言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对内关系到国家的安定统一,对外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和实力,因此,又可以细分为针对国内施行的语言政策和针对国外施行的语言政策。通过分别对国内语言政策和国外语言政策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语言政治属性的社会功能。
汉语国际推广是我国对外施行的一项重要语言政策,主张将汉语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鼓励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知识。该政策体现了我国对汉语的语言规划、语言传播、语言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规定,需要借助一定的行政力量来实行。就汉语国际推广这项语言政策来说,在语言传播领域,该政策扩大了汉语的传播范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从语言政治属性的角度来讲,汉语作为我国重要的官方语言,是我国向国外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综上,汉语国际推广这项语言政策扩大了汉语的传播范围,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让更多国家听到了“中国声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
我国对内施行了两项关于语言文字的根本政策,即:“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和“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这两项语言政策功能不同,第一条是我国多民族语言现状的主观反映,旨在保护我国各民族的语言文化权利,促进我国各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顺利传承;第二条是为减少交际障碍,满足经济发展与政治信息传播的客观需求。这两项我国对内实行的语言政策,反映了我国政府的政治理念与语言规划,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意志,具有較强的政治属性。
2. 政治语言的政治功能分析
政治语言是为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与政治意图服务的,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
(1) 传达政治信息。政治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传达政治信息。在政治活动当中,政治家或政府部门能够以非正式谈话、新闻发布会、政府工作报告、法律条款等形式向公众传达明确的政治信息,说明他们的计划、理念和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等。
(2) 获取政治认同。胡亚云[22]指出:“政治认同是指政治共同体成员在思想和行为上取得一致的过程。”政治主体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或获取某些经济利益,在运用政治语言影响民众的时候,必须使用精炼而又有强烈说服力和感召力的政治语言,以达成最大范围内的政治认同,获取最大范围内的支持。
(3) 行为鼓动功能。政治语言具有一定程度的鼓动性,不仅能够引发政治舆论,同时也能够平息政治谣言,还可以导致政治行为和政治事件。政治主体为了影响民众,达到最大限度的政治认同感,其语言尽量平民化,充满鼓动性,以减少政策或计划实施的阻力,获取最大范围内的支持。
3. 话语权的政治性功能分析
政治语言是围绕语言权力展开的,语言权力是政治语言的根本。而话语权作为语言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政治属性的具体表现。王振顶[23]认为:“话语权与语言权力紧密相关。”
话语权根据说话主体的不同,还可分为国家话语权、群体话语权、个人话语权等。鲁炜[24]指出:“国家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说话的影响力。”可以说,国家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一个国家传播自身信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效政治手段;对于个人、群体和政党来说,话语权不仅是个人或群体利益的保障,还是个人或团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总而言之,话语权是话语表达主体对话语表达受体的影响支配能力,拥有极强的政治属性,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综上,语言具有政治属性,这是语言和政治之间的交互性和共享性共同决定的,且语言的这一属性特征已经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在社会现实当中,语言的政治属性具体表现在语言政策、政治语言和话语权的使用上。合理利用语言的政治属性,能够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扩大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
三、 结 语
语言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这两种属性特征,是语言产生之初就具备的。语言的经济属性主要体现在语言产业与语言经济的发展之中,这与语言资源的自身价值密切相关;语言的政治属性主要体现在语言政策与话语权的使用上,其具有传达政治信息、获取政治认同等语言功能。本文对语言的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展开深入分析,厘清了语言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基本概念,重点探讨了语言产业的发展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通过对语言经济属性的分析,我们更为全面地认识到语言服务及语言产业对社会经济的效用与贡献;通过对语言政治属性的探究,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语言政治属性的具体表现以及语言政策和政治语言对社会的深刻影响。但就语言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究,这些问题需要从社会语言学、语言经济学等角度进行分析,仍有诸多理论问题需要思考。
〔参考文献〕
[1] Marschak, J. Economics of language [J]. Behavioral Science, 1965,10(2):135-140.
[2] 李宇明.当今人类三大语言话题[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4):21-26.
[3] 李现乐. 语言资源与语言经济研究[J]. 经济问题,2010,31(9):25-29.
[4] 张卫国. 语言经济与语言经济学:差异与互补[J]. 学术月刊,2015,47(3):92-99.
[5] 刘国辉,张卫国.语言经济学研究的深化及其对语言生活现实的解释——国内语言经济相关问题研究检视(2016~2017)[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0(1):22-33.
[6] 苏剑,葛加国.语言推广的经济效应与语言红利[J]. 江汉论坛,2019,61(2):31-35.
[7] 徐大明,李现乐.珍爱语言资源,发展语言经济——“2009国家語言战略高峰论坛”纪要[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32-36.
[8] 贺宏志. 发展语言产业,创造语言红利——语言产业研究与实践综述[J]. 语言文字应用,2012,20(3):9-15.
[9] 方怡君. 新东方2018财年Q4财报:净收入超7亿美元K12收入同比增52% [N]. 新京报,2018-07-25(B06).
[10] 王世凯. 略论我国语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5):1-6.
[11] 贺宏志.发展语言产业,创造语言红利——语言产业研究与实践综述[J]. 语言文字应用,2012,20(3):9-15.
[12] 陈鹏. 语言产业的基本概念及要素分析[J]. 语言文字应用,2012,20(3):16-24.
[13] 薄守生. 关于“语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 汉字文化,2007,18(6):65-67,77.
[14] 徐大明. 语言资源管理规划及语言资源议题[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1):12-15.
[15] 黄 涛. 语言文化遗产的特性、价值与保护策略[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22(4):27-33.
[16] 胡明扬. 语言文化遗产与语言保护[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22(4):26.
[17] 陈章太. 语言资源与语言问题[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4):1-7.
[18] 张卫国. 语言经济与语言经济学:差异与互补[J]. 学术月刊,2015,47(3):92-99.
[19] 罗宾·洛克夫. 语言的战争[M].刘半海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0] 彭志红. 语言的发展与政治[J]. 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0(3):94-96.
[21] 王振顶. 汉语国际传播推广的语言政治学方略研究[A]. 吴应辉,牟玲,主编.汉语国际传播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上)——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32-43.
[22] 胡亚云. 试析政治语言的功能[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4):88-90.
[23] 王振顶. 语言的政治学分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26(3):75-78,82.
[24] 鲁炜.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话语权与信息安全[J].求是,2010,52(14):13-15.
(责任编辑:高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