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兵
情境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文本,而设计的带有一定情感的学习体验的场景。在记叙描写类为主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中,阅读文本一般有着的一定的人物活动的环境,而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等的深度解读,能够洞悉文本的写作艺术、作者情感、创作意图。为了学生能够深度进入文本、理解把握文本,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创设一个相似的生活情境,或者再现文本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推动师生的对话交流,让学生自主解决阅读问题,形成深刻的个性化解读,获得思想情感的领悟与情感共鸣,达成能力与学养的提升。散文阅读与学习重在情感的领悟,在散文教学中合理开展情境教学是推动学生深度学习、课堂增效的一种策略。下面,笔者以杨绛的《老王》的情境教学为例,探讨一下高中散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问题。
一、创设直观情境,感知形象深悟文本
情境教学的类型众多。其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再现文本中场景、人物形象等,让学生感知情境,获得文本的认知。当然,有些是根据文本理解之后,根据文本都构建的“境”。就杨绛《老王》这一散文,很多一线普通老师以此为教学对象开设过公开课、竞赛课;更有余映潮、黄厚江、曹勇军、刘金玉、韩军、王君等近十位名师分别在初中、高中学段开设过《老王》的示范课。
王君老师从“活命”这个主题词出发,生成三个板块的教学。其中,第一板块是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注重在咬文嚼字的朗读中重现老王的活命状态,学生在朗读、感受和思考中,就有了对“老王”形象的直观感受,得出对“老王”不幸的深度认识。当然,我们也有一些老师的《老王》一文的教学,会展示与文本文字中老王外形相匹配的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阅读来理解、感受文本中“老王”的形象,学生内心深处就会对这个独、贱、残、陋、难的三轮车单干户的“不幸”有了认知,对人物形象有了体验。
信奉生活化语文教学设计的董旭午老师的《老王》教学是围绕“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展开教学的。教学中,引领学生深挖了“老王”死前一天到杨绛家送香油和鸡蛋的情节。通过对老王的形象再现,让学生感受老王病入膏肓却又对老主顾的念念不忘的形象,品味其品质;对“老王”这个人物身上底层的光辉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能理解杨绛“愧怍”的涵义。我们一些老师上《老王》一课也会将这一情节当作教学重点,我在教学资源搜集的时候,就见过老师制作的课件上有一手提着“鸡蛋”,一手拿着“香油”佝偻着背的“老王”图片。这样的图片是直观的,教师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是能够促成学生视觉震撼的。
当然,我们在直观情境创设,也可能设计与文本高度形似或神似的情境。在“老王”的不幸感知中,我们可以选取当下普通,或者苦难的底层人的生活形象或场景,在比较阅读和分析中获得“老王”不幸的深与重,形成在人物形象感知后的情感体悟。
在写人叙事类散文中,作者都是通过对人物的形象、品质等刻画和展示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如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的徐锦澄先生的形象刻画,透过个性、古板甚至是有点怪异的形象感知,可以感受徐先生的特立独行和学问高深。同样,就杨绛的《老王》的学习,我们如果不能精准把握“老王”的形象,便不能深刻体悟底层“老王”的不幸,不能感受杨绛的“愧怍”缘由,也就无法体悟作者的情感;不能深刻吃透文本,领悟文本的精髓。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深度阅读探索
除了形象直观的人物、环境等“境”的再现,我们在情境教学中较多的还有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促成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从而形成深度阅读和个性阅读。
就董旭午老师的《老王》课堂实录的教学流程看,其主要围绕两个问题,一是“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二是“对‘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如何理解?”在教学中,董老师先就第二问题展开。设计了“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作者为什么认为老王是不幸的?”这样的两个问题,要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带着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去探寻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并甄别、判断和概括。当然,董老师在提出问题之前,进行了一些铺垫,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对“幸运”“不幸”进行互动交流,降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也促成学生能够有效阅读的开展。黄厚江老师执教的《老王》示范课,也是运用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教学中也围绕了两个问题:“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杨绛有什么样认识和理解?”我也教过《老王》一课,也是先认识、感知“老王”,让学生先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分析“老王”的生命状态,然后通过“老王”与杨绛及其一家的交往事件走入“老王”的内心世界,在深层次感受“老王”外在和内在的不幸之后,从“老王”对杨绛及其一家和杨绛及其一家对“老王”所作所为,以及关系的定位,感知感受“老王”的人性光辉,分析杨绛的“愧怍”的表层和深层意蕴,从而挖掘出文章的创作意旨。
在问题情境创设中,我们也可就文本中的一个细节进行发问。如江苏省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张琳老师的在《老王》一课教学中,抓住“老王”送给杨绛鸡蛋和香油的来源发问,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思考、交流,中間还穿插了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经济生活特点,引发学生多向思维,并不断的否定与建构,得出最可能的答案——老王把维持生计、糊口保命的三轮车卖了才换来钱,并突破限购、需要票证才能购买得到的稀缺的鸡蛋和香油。于是老王对杨绛一家超友谊、越一般亲人的情感就凸显了出来,也使得杨绛的“愧怍”有源有根。我也看过一位老师的《老王》教学视频公开课,教者在引领学生文本细读环节,就文章中“我”与“老李”的对话进行深入解读,分析了“老李”两句话的含义和可能有的情感——对杨绛的责备、不满。再有就是对“回民”二字进行追问,为什么要交代“老王”的回民身份?这里,很多学生是茫然的,老师补充了回民的生活习俗,学生在了解了回民不吃荤油、猪肉等情况之后,恍然大悟地意识到鸡蛋和香油应该是回民“老王”最上乘的食品;于是,不只是物质匮乏时代,老王没钱买、很难买之外,又多了一层深意。如此,“老王”对杨绛的情感可以说远远超越亲人的情感,而再对比杨绛对“老王”只是视为雇佣关系,或者拔高些视为朋友关系而言,杨绛的知悉后的“愧怍”一定是深入骨髓的。
就情境教学而言,我们还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情境。如在《老王》的教学中,让学生研读文本,表演“老王”临终前送“大鸡蛋”和“好香油”的情境,在“老王”和杨绛的言语、动作等的再现中感受人情、人性,学生对“老王”、对杨绛会有更深度的理解。我们还可以运用音乐情境,就上面的角色扮演,或者在这个段落的学习中,我们适时播放悲情的唢呐,或者《二泉映月》等音乐,渲染氛围,增添悲伤的色调,也会深深感染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获得情感的共鸣。此外,我们还可以创设想象情境,让学生想象“老王”送钱钟书上医院,不要钱的情景;杨绛遇见“老李”,和“老李”对话的情景,以及杨绛得悉“老王”已经故去后的情境。那么,老王的形象、老王的品质和杨绛深深的“愧怍”就更加深刻,使得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更有深度,对其情感、思想也有深化引领效果。
当然,在一些写景散文的教学中也可以创设情境。如老舍《想北平》一文中有较多的“我的北平”的描写,这里的描写分别是从儿童的视角、游子的视角、平民的视角和寒士的视角叙写的,每一个视角下的场景、生活情景,都是想北平、爱北平的原因和理由。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想象其中的情境,从第三者,从自己对自己家乡的爱进行比照,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家园情思,还能获得写作方法的领悟。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地、深入地学习,采用学生能够认识、体验和深入思考的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深入研究文本,抓住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点、学习提升上的难度,通过恰当的情境教学策略的运用,就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养和品质。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海门区证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