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生态的研究

2020-01-03 06:57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研修共同体区域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着眼于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和怎么评等几个问题,笔者作为教师培训工作者一直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进行探索,什么样的培训才能称得上是好的培训。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基于先进的学习理论和新技术的赋能,以控制论的视角审视教师培训,把区域教师培训工作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分析区域教师培训体系中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希望能搭建起新的培训生态系统,有效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面对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教育部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2]。

正如文件中指出的,当前仍需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和信息化素养需要提高;另一方面,教育的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亟需通过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在党和国家为教育事业勾画的宏伟蓝图中,可以看到教师继续教育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同样也回答了我们关于培训“教什么”问题:第一,品德素养,高尚的师德,教书育人的教育情怀和信念。第二,专业素养,深厚的专业学科素养和教育技能,善于对学生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第三,创新素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敏锐地反思、研究意识,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第四,信息素养,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懂得大数据分析,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第五,开放素养,善于学习,乐于和善于接纳新的人、新的事物、新的观点。第六,协同素养,主动对新教学模式进行审视和接轨,尝试架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并使之丰富。努力使得教师、学生和环境协调一致,和谐发展。第七,绿色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教师核心素养对教师培训而言,就是指路的灯塔和前进的方向。培训者所有的培训行为都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协助广大教师提升核心素养,促进教师全面发展。让学习、培训真正发生,并达到目的,让各种类型的参训者,有收获,持续改进,产生迭代效果。

一、新技术和新学习理论对构建教师继续教育新生态的启示

(一)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

正如党和国家在一系列文件中已经指出的,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从20世纪互联网的诞生和迅猛发展,到如今智能手机用户突破6亿,从无师自通的幼童到需要“扫盲”的长者,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全社会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于“知识”和“学习”的认知同样被迅速地刷新,在教育中引入新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理论,在理论研究领域正方兴未艾;在实践中引入这些理论作为指导,探索要“如何教”的问题,也是所有教育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作为“教师的教师”,教师培训者更加需要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以确保教师培训的质量,助力教师全面发展。

美国学者乔治·西蒙斯在21世纪之初提出了一种用于数字时代学习的理论观,即关联主义。不同于人类历史的前数千年,最近一百年,全人类掌握的知识总量以指数级递增。当下的教师,传授知识本身的职能可以说已经退居次席。即便是幼儿园教师,可能也会时时面对孩子带给教师的“知识的惊喜”。另一方面,知识的总量固然极为丰富,知识的选择却变得更为困难。不管是知识的形态、学习的形态还是整个学习体系的形态,都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这也要求教师不单要为学生传递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在知识流中畅游的本领。个人不必评价和处理每条信息,而是要创建由人和内容等可信结点所构成的技术增强型个人学习网络。由学习组织和非人的知识节点来进行知识的建构,才是我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所采取的主要形式[3]。

(二)教育生态学理论

正如前文所述,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革新和随之而来的社会变革对整个教育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教师继续教育领域同样在日益勃兴的同时呈现出了体系碎片化的态势,顶层设计有待完善,区县校的主体作用有待发挥,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学员的参训动力有待激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包括校本培训和网络学习均处于某种程度的无序状态,即理念碎片化、目标碎片化、制度碎片化、组织碎片化。在培训过程中,对于政府、学校、培训企业和学习个体来说,碎片化造成的巨大差异,给培训工作协调、衔接、共享,沟通和参与带来许多实际困难。而且,多中心系统的存在使得实际操作难、进度把控难、组织协调难。系统复杂性高,沟通成本高,利益关系复杂,资金使用效率也不理想。这样无序的状况,广泛存在于当前的教师培训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中,都亟需理顺。有鉴于此,我们引入了“教育生态学”的视角。

“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自美国学者克雷明(Cremin,L.A.)提出以来已40余年,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国内外教育界已经相当成熟,学者们对教育生态学的关注点从教育与环境的关系逐渐转向借助生态学领域的“系统论”来做教育的研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长期的研究发展基础上,学者普遍认同的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即教育生态系统原理和教育生态平衡原理。[4]对区域教师继续教育生态系统的考量,遵循教育生态的一般规律,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区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无疑是一个生态现象,是由教师、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培训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参与者构成,包含了教师培训的理念和模式、技术的平台和资源、教育的管理和环境控制等一系列要素,同时也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外部要素密切相关,在内部和外部不断交换信息、资源、能量以促进区域教师整体、均衡发展为目的的生态进化过程;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是一种生态现象,是以促进教师专业的、学术的、人格的发展为目的的生态进化过程。[5]

我们所说的区域,可以是某一个地区、地市或城市圈。要形成一个区域生态,首先应当在参与者和构成要素上有较强的相似性或者互补性,其次要能够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区域内通畅地流动。以广州地区为例,经过10余年的发展,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统筹下,形成了统一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统一的支撑平台、统一的支持服务系统和统一的评价机制,得以高效地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现了年百万人次的培训规模,在多个培训项目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效果,逐步探索形成了“研训用”一体的广州特色智慧生态实训体系。

(三)新技术的发展为智慧评价提供可能性

以广州为例,“互联网+”教育已经在教师继续教育领域实施了10年以上,根据各类新技术的应用成熟度,教师继续教育的互联网生态也在持续迭代发展。

云化是大数据应用的基础,实时的大型数据分析需要分布式处理框架来向数十、数百或甚至数万的电脑分配工作,所以传统的实体物理服务器架构模式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大数据应用分析的需求,而云计算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扩展性等的特性,让大数据的分析应用真正成为可能。大数据分析是服务提升的关键环节,大数据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转变,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手段,对教师训前、训中、训后的测评与跟踪已经可以实现,并利用分析的结果实现更精准的按需施训,尝试“用数据来说话”。特别是近几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可谓一日千里。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建立学员的学习体系图谱,结合线上平台的课程知识图谱,引入日益成熟的教师教学教研数据化图谱,最终将形成完整的教师智慧学习生态,这就回应了关于“怎么评”的思考。

(四)对构建教师继续教育新生态的启示

综上所述,能够支撑教师全面发展、实现区域教育均衡的区域教师继续教育生态,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1.教师的学习要从个体走向协同。“隐士”型学习者已经基本不能适宜于当下的时代,基于不同方式凝聚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才应当是教师们在知识网络中最可靠的节点。对于教师来说,群体和组织的学习比个人的学习更有价值;群体和组织内的健康的信息流比个人的信息获取更有效率。参与服务教师教学、教研和培训各个环节的要素,包括机构和个人、软件和硬件,都应当成为节点,连入网络。教师或教师的自组织,通过与外部环境不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我们称之为教师发展的微观生态。基于某一区域的中小学教师整体,针对区域内的共性问题,通过系统化的管理和资源整合,促进整个区域的教师综合素养获得均衡发展,我们称之为教师发展的宏观生态。

2.教师的学习要从“大锅饭”到分层分类分岗,再到真正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按需施训。基于教师现有的知识架构、学习轨迹、兴趣方向、教学行为,在平台、资源、数据库和人工智能体系构建的前提下,可以由智能平台基于大数据实现真正的按需施训。在旧式的课程超市基础上更进一步,从按学科学段“淘宝式”的课程超市,形成每一位教师都享有专属“私人导购服务”的购物中心。互联网上的课程,在经历了课堂实录、网络课程、微课几个阶段之后,将从以知识为核心真正转变为以学习活动为核心,一位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研究、乃至兴趣活动,只要是对教师本身的成长或者对学习组织的成长有益,都可以纳入到继续教育体系。

三、区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生态的探索与实践

(一)区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生态核心理念

以往教师培训多为“一次性”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养水平。这种培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当前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但是无法满足教师终身学习和可持续专业发展的需求。区域教师培训模式在顶层设计上应考虑生态学的系统观、整体观和平衡观,考虑其中的影响因素,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一个具备复杂性、开放性、功能性和动态性的区域教师培训生态系统,服务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以“生态”的视角和理念,化解前述“碎片化”态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构建一个内部紧密联系而又协调,且动态平衡的整体。

基于此,我们认为,当前构建区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生态体系,应当遵循以下核心理念。

1.聚焦教师“主体”发展

教师发展应该是一种主体的自觉行动,要有意识的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愿发展——会发展——能发展”循环的良性生态机制,充分发挥教师自组织力量的作用,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同时,丰富和活跃教师培训的形式,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有表现、展示的机会,帮助教师实现主体价值,自我超越,培训更多的优秀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

2.引导教师“协同”发展

正如前文所述,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较之个体的学习更能适应当下的知识形态,有更高的效率,能有效弥补主体性发展中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研修社区的作用,实现交流思想,同侪互助,建设展示成果的社区功能,增加网络研修社区的粘性,同时,支撑城乡联动,支撑区域内学校、个人间协同研修。平台应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鼓励“民间明星”开设个人特色工作坊,形成学习共同体,展开混合研修。构建广大教师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对话、分享和互动中达成共识、形成教师知识,突显教师学习、生活“家园”的“互联网+”理念,让协同研修变成自觉的行为,常态化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行为中。

3.促进教师“个性”发展

教师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特点的职业,要鼓励个性发展,就必须满足其个性化学习和培训的需求。支持个性发展,要体现在培训模式、项目设计、课程的设置等方面。

一是提供多种的培训模式,根据兴趣爱好不同,学习习惯不同等,进行网络学习、网络研修、实践跟岗、校本研修、面授学习等;二是以教师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以课程超市的方式,供教师选择,符合分层、分类、分岗,新、老教师区别,科研、教学区分的需求;三是提供多样的学习支持工具,让那些愿意分享、乐于在共同体中集体研修的教师,能够组织有效的网上协同教学活动,如直播课堂、网上评议课、研修工作坊、协同教研等;四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支持,建立全体教师终身学习档案、学分银行、发展测评,通过学习过程等分析,为参训教师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选学推荐,按需精准施训。

4.助力教师“实践”发展

区域中小学教师培训应当注重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共同研讨以及将课程学习的内容应用于实践。此外,课程设计中要考虑让受训教师承担恰当的任务,并指导教师如何去完成,促进受训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与实践教学工作、教研工作、备课和日常学习相结合,进而引导教师研训用一体化,通过沟通、交流和协作的方式实现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深度交互。

要在学校教学、教研、研修、培训和社会其他活动等具体环境情景中建构行动知识,通过反思和自省实现自我发展。进一步延伸,大力营造研究、学习、交流、成长的氛围,注重自组织研修和自荐直播(类似公开课)带来的选课流量,让培训者与项目在“实践”中一起成长,成为“专家”“名师”。大力推进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校本实践的结合,开展混合研修,将培训、研究、教研,备课等日常工作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区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生态体系构建

区域中小学教师混合式培训模式以教师群体为主体,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搭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依托与其相关的组织环境,共同探索动态发展下的区域教师全面发展。依照前述的不同生态视角,可以将教师发展的共同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

1.宏观教师发展共同体

宏观层面的教师发展共同体,着眼于整个区域的教师培训内外部环境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环境、地区信息化水平等,内部因素包括管理模式、学习环境、资源建设以及评价方式务等,以上要素按照相互联系构成了区域教师培训模式,如图1所示。[6]

图1 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内外因素

教师培训作为政策需求产物,国家政策环境直接影响教师培训方案的制定;信息化水平直接决定教师培训资源、学习环境、评价方式的选择。这两个大的生态要素在开展区域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没有显著的差异,上层的培训机构的组织与管理、监督与实施是开展区域教师培训关键因素,决定了区域教师培训的顶层设计,即采取什么样的培训形式,使用什么类型的培训资源,平台业务流程需求以及培训需求,服务需求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下层的管理模式、培训资源和学习环境决定了整个培训项目的运营过程。具体来说,宏观教师发展共同体具有以下构成要素,如图2所示。[6]

(1)教育主管部门,是生态体系的主导。体现在编制教师核心素养,指导教师共同体协同发展,监管评价培训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2)培训机构,是生态体系的重要支撑。其教学服务能力是核心,包括高校,各级教师教育发展中心、企业等,他们协同创新,分工合作。

(3)中小学校,是桥梁和纽带。他们既面向教师个人,又对接培训机构,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

(4)教师,是生态体系的主体。一切学习研修活动,都围绕教师发展这个核心,设计和展开。这个主体必须积极参与和实践,形成集研修、培训、教研、备课于一体,具有终身学习文化特征的学习共同体。

2.微观教师发展共同体

正如前述的教师发展的微观生态,是基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着眼教师自身或教师学习组织的渠道构建和信息流通方式。微观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是以学科或学校为单位,一定数量的教师经公共组织或自组织结成的学习共同体。融合应用方法工具和平台技术,常态化、组织化、高效能地实现共同体内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学习,贴合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和自身成长需求,具有高度的时效性和实践性,实现“做中学、学中研、研中训”的研训用一体教师培训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微观生态

(三)区域教师发展新生态体系的广州实践

图2 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宏观生态

在广州市教育局的统筹领导下,教师发展生态共同体的理念得以在广州已经获得实践,笔者及所在团队在五个方面做了探索,形成广州特色的智慧师训体系。

1.“互联网+”思维的新技术应用

形成“i+ABCM”新技术应用模式,其中:“i+”代表“互联网+”;A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生态系统,初步建立教师胜任力模型,实现精准按需推送;B为大数据(Big Data),研发“提升工程”发展测评模型,为广州市10万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发展测评,出具发展测评报告,将开展研究进一步向全学科拓展;C为教育云(Cloud),携手中国电信天翼云应用专属继教云,云服务助力平台性能全面提升;M为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退出继教云课堂APP,与多元终端同步,支持移动学习、移动研修、移动管理。

2.全方位支持的智慧管理服务

制度保障:广州市经由一个管理办法统领全市的教师培训工作;体系保障:线上培训项目和线下培训项目各个环节都经由一个平台实施管理;组织保障:市、区、校三级协同配合常态化;职能保障:搭平台、建课程、保运行、管教务四项职能保障基本运行。

3.多元融合的智慧学习环境

广州市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平台“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支持“学习—研修—生活”三网融合的终身学习生态;支持“智能推荐+自主选择”的培训选学机制,提供教师合适的培训课程内容;支持多终端自组织研修,满足教师高效便捷地开展日常教学与教研协作,实现“研训用”一体化;支持教师自我反思与学习共同体建立,为教师建构知识提供环境条件。

4.多维开放的资源供给体系

构建了多维开放的培训资源供给体系,满足“分层分类分岗”的需求;自主建设、公开征集、引进改造与合作开发多措并举;突显本地特色、实践特色;制定高品质建设标准;支持“微学习”和“微研修”;智能按需推送和菜单式自主选择。

5.大数据理念的智慧评价体系

构建“培训大数据中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学习分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以上信息进行分析,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发展测评报告,实现按需精准实训;为学校、区域提供群体性教师发展水平报告,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决策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全程、全面信息采集评价,体现全面性;直观可视化图形反馈显示,体现可视性;动态采集现状数据,动态性计算,反应当前;评价形式多元化,主客观,纵横向等个性化评价。

三、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党和国家对教育日益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重项目设计、缺少整体规划,重统一培训、轻教师选学,重短期学习、轻持续提升,重学时认定、轻结果应用,管理流程复杂、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等问题,本文力图从广州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出发,借助信息时代新的学习理论和教育生态学等理论视角,探索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区域教师培训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及其关系,构建具有示范意义的区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生态,为区域教师全面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其一,对教师个体来说,要在本身专业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进步之外,紧跟时代的步伐,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新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精神,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人民教师,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成为整个社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其二,对区域教师继续教育系统来说,要全面提高培养的层次,全面加强师德教育,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健全教师全面发展的智慧支持服务体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和专业成长,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最终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猜你喜欢
研修共同体区域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爱的共同体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分割区域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