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益民
急性胆囊炎是一种由于胆囊管堵塞或者细菌感染而引发的胆囊炎症,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为患者的右上腹发生剧烈疼痛,并伴随高烧不退,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患病后如果不能及时就医,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性胆囊炎患者患病后病情发展极为迅速,而且变化较快,且常伴有胆瘘、胆囊穿孔及胆囊积水等多种并发症,一般临床治疗中的保守治疗往往疗效不是很理想,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该方法术后患者后期的恢复速度慢,且创伤面大,容易引起各种术后并发症。传统的开腹手术已经不能满足患者需求,腹腔镜下根治手术,不仅创伤较小,而且患者手术后的恢复速度加快以及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降低。本研究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手术情况及对患者安全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98 例。纳入标准:(1)在治疗前生命体征及病情均处于稳定状态;(2)精神状况不存在异常且能主动配合治疗;(3)无腹腔感染;(4)符合胆囊切除手术要求[1]。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2)伴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3)中途退出试验以及不能及时进行随访;(4)近期进行过手术或者患有感染类疾病;(5)所提供的临床资料不全[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9 例。患者及家属对此次研究均知情且同意,且经上级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营养支持,手术前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腹部超声检查[3]。(1)对照组应用开腹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帮助患者取平卧位,全身麻醉,麻醉起效果后,在右肋骨缘下相应的部位进行斜切口切开,探查胆囊的三角区以及腹腔内的具体情况,明确胆囊具体位置后,充分游离患者的胆囊三角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对胆囊进行游离切除,切除结束后对手术区进行电凝止血,并应用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反复冲洗后进行切口缝合。手术结束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患处感染[4]。(2)研究组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将患者推进手术室后,采取头抬高脚放低的仰卧姿势,对患者进行麻醉诱导,等患者的肌肉松弛效果达到标准时,给予患者进行全身气管插管麻醉,并对患者进行器械通气;将腹腔镜镜孔放置在扇形中线位置,切口大小要符合开腹手术所需要的标准[5]。在患者脐部上缘的正中部位切出长1.5 cm 左右的纵向切口,并且逐层切开患者皮下组织,再放入单孔三通道的装置,然后创建好人工气腹且压力值维持在12 mm Hg 左右,然后放入10 mm 的腹腔镜和操作器械,使用分离钳把患者的胆囊三角进行分离,并游离胆囊动脉,使得胆囊管“骨骼化”后,使用生物夹将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完全夹断,使用电钩顺行的方式切掉病变胆囊,在确认胆囊床没有出血的情况下,把切除的胆囊装入准备好的标本袋,最后缝合好切口[6-7]。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相关指标、疼痛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1)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2)疼痛改善情况。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水平变化进行观察。评分范围:0~10 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越差[8]。(3)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切口化脓、胆管损伤、术后切口渗血[9]。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29 例,女20 例;年龄32~60 岁,平均(45.5±3.5)岁。研究组男25 例,女24 例;年龄33~62 岁,平均(45.9±4.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3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情况比较 术后6 h,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72 h 研究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情况比较[分,()]
表2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情况比较[分,()]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的切口化脓、胆管损伤及切口渗血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45,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例(%)
在一般情况下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黏膜及胆囊壁受到压力后缺血所导致的机械性炎症,还有由于磷脂酶的作用,患者体内的大量的胆汁内卵磷脂转化成了溶血卵磷脂从而引发的化学炎症[10]。临床数据统计,70%左右的急性胆囊炎都是因为细菌性炎症造成的,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及时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的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并且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不断恶化。如果送医不及时,造成了急性胆囊炎患者出现炎性充血、胆囊与其他组织粘连,会很大程度上的加重手术的难度与危险性[11]。以往临床中对急性胆囊炎患者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进行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右上腹发生剧烈的疼痛。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胆囊炎主要应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12]。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急性胆囊炎采取开腹胆囊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手术切口大、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多及手术后的切口容易感染等缺点[13]。
现在随着微创外科手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手术切口美观的要求的提高,所以主治医师在保证患者安全及有效的前提条件下,采用微创手术将会成为一种趋势[14]。因此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成为临床上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主要方法,也受到了大多数患者的好评。腹腔镜下进行急性胆囊炎切除术,其特点是出血少,患者创口小、恢复速度快及并发症少,患者手术后的瘢痕更为隐蔽而且创伤会更小[15]。
与常规的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比较,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更有优越性。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手术操作时间相比较于常规手术的时间更短,80 min 左右就可以完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手术切口会更小。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少。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的疼痛感较轻。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在手术后期的恢复的速度更快,大大缩短住院的时间及其费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手术更加的安全,且手术后期的并发症少[16]。
在进行该项手术时要注意:(1)首先对胆囊进行减压,压力值可以维持在12 mm Hg 左右,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手术的难度[17]。(2)在进行胆囊切除术前,要密切注意患者相关手术适应证,评估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提前做好相关抗感染的准备工作,避免术后切口感染[1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为(54.16±9.41)min,低于对照组的(72.17±8.78)min,术后排气时间为(4.21±2.48)h,低于对照组的(7.87±1.41)h,住院时间为(4.14±2.17)d,低于对照组的(7.51±2.27)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治疗效果更理想,随着腹腔镜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作为一种全新型的微创手术方式,在治疗急性胆囊炎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势也越加明显。在进行急性胆囊炎手术中,主治医师可以在腹腔镜下观察到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三角的具体的结构,从而可以极好的对患者的胆囊周围的粘连部分进行分离,再将胆囊勾起,极为具体的了解到患者胆囊三角的具体情况[19]。本研究中,术后6 h 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72 h 研究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切口较小,术后愈合较好,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患者的胆囊手术结束以后,密切关注患者引流管引流的液体颜色以及液体的性质,预防患者术后出现胆瘘,导管等不良现象发生[20]。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切口化脓、胆管损伤、切口渗血、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明显降低,可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在急性胆囊炎患者治疗中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VAS 评分,且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