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东华地方铁路开发有限公司
东华地铁公司现有在职职工226人,其中35周岁以下全日制大学本科生68人,占职工总人数的30%,他们以2010年以来分配的大学毕业生为主体,基本素质好、工作热情高。把这支队伍培养好、使用好,是决定公司长久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坚持统筹谋划,多措并举,管用结合,精准培养,促进青年大学生快速成长,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1)强化目标导引。对新进大学生,我们坚持以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全面发展为目标,有针对性地抓好教育引导。安排公司党政主要领导见面会,围绕“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主题,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热爱铁路、忠于事业、忠诚企业,形成企业与个人事业共同体,帮助大学生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纽扣。同时,开展入路集中宣誓、举办团队拓展培训等,让他们快速转变角色、融入企业。
(2)强化思想指引。公司年轻大学生大多为85后、90后,他们善思考、勤学习、接受新事物快,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们对企业、对自己有话想说、有话要说。为此,我们建立“我与支部书记有话说”平台,各单位每季度都组织召开大学生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想法和困惑,并鼓励他们对公司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引导他们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对企业价值、文化和情感认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东华公司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增强年轻大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强化政治领引。年轻大学生是企业后备干部的新鲜血液。我们注重加强对新近大学生的政治领引和组织吸纳,每年专题举办一期青年大学生培训班,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点授课内容,引导年轻大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党员身份的年轻大学生,推荐他们担任党小组长或支部委员,并发挥榜样作用,吸引更多年轻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近几年,在递交入党志愿书的24名大学生中,有10人列为积极分子,有5人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已发展入党7人。
(1)抓好实习期生产岗位实践锻炼。学习了解地铁企业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提高年轻大学生职业素养,养成“遵章守纪、按标作业”的良好习惯,是实习阶段培养工作的重点。我们根据大学毕业生各自专业特点,每人制定一套见习计划,为每名新入路的大学生指定一名带教老师,签订“师徒协议”。结合我两级公司都是管理机关的实际,与上铁轨道公司等局内外施工单位合作,安排大学生到施工单位项目部实习,与现场施工员同吃、同住、同管理;实习期结束后,安排大学生到机关工程、安质、经营部等不同部门岗位学习锻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明确两级公司在大学生培养中的责、权、利,突出包保领导、带教老师和人事部门的指导监督作用,对大学生早期培养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建立大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2)抓好实践期关键岗位跟踪培养。打牢实践基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公司涉铁工程管理具有专业技术性强和营业线施工风险大等特点,对年轻大学生来说面临着能力不足和诸多考验。为此,我们探索实施“AB角”项目管理模式,即把参加工作3年以上、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大学生推到台前,担任项目管理的A角,同时配备1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担任B角,放手让大学生冲在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经受淬炼。同时,B角老同志进行项目管理过程的监督管控,遇到工作偏差或推进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和协调,促使大学生主动作为、勇于担当,较快地承担起项目管理的责任。目前,已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年轻大学生经过3至5年实践锻炼,能独立承担技术复杂、超亿元以上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3)抓好成长期管理岗位重点培养。我们注重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努力发现政治过硬、主动作为、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成熟型年轻大学生,选拔到专业技术和综合管理岗位重点培养。近几年,我们选派15名大学生到安质部、经开部专职从事安全质量、经营开发管理工作,提高其专业技术和营业线施工管理水平;选派5名大学生到综合(党群)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挂职锻炼,增强他们组织管理和公文写作能力,通过不同岗位学习锻炼,进一步积累工作经验,增强工作适应能力。同时,树立“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理念,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大担使用年轻大学生。2018年以来,公司先后提拔使用5名85后、1名90后大学生担任两级公司中层管理岗位,推荐4名大学生为集团公司中青年科技人才。
(1)搭建科技课题理论研究平台。指导各公司成立中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站,以入选集团公司学科带头人、首席工程师、中青年科技人才为核心,以年轻大学生为骨干,围绕承担重大涉铁项目建设管理为重点,开展科技立项和技术攻关。先后与上海同济大学、中铁上海铁路设计院等合作,开展联合攻关和培训研讨。2018年以来,推进完成集团公司立项课题7项、完成自主立项2项。南京公司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工程运输组织关键技术研究”为课题进行攻关,项目管理团队获得江苏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上海工程项目部以“万荣路改造工程”为课题进行攻关,团队获得“上海市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杭州公司牵头研发的“一种大吨位桥梁顶推用载重小车”和“一种用于浮拖顶托施工的监控系统”两项成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2)搭建工程管理成果展示平台。我们坚持以比赛促进相互学习,以争优促进成果转化。每年初,根据涉铁工程建设规模、技术难度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推广情况,拟定工程技术管理比赛课题,由各单位结合各自工程推进情况开展技术总结和攻关活动,鼓励各单位及时总结施工管理过程中运用的新工艺、新工法、新技术,并安排在四季度进行成果展示,邀请集团公司相关专业处室、设计院专家老师担任评委,开展PK和评比。该项活动得到年轻大学生的热烈响应,激发了他们钻研业务、开拓创新的积极性,营造了青年大学生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
(3)搭建人才成长交流沟通平台。我们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导向,关心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通过主题论坛、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同青年人才的沟通与对话,及时了解他们的心声和诉求;定期开展“东华青年讲堂”,以青年大学生主讲为主,邀请大专院校教授和专家进行授课点评,为大学生提供分享交流和展示互学的平台;以“凝心聚力、迎势起航”为主题,举办大学生“访谈”活动,公司领导班子成员集体接受大学生采访,现场回答大学生提问。同时采取换位提问形式,邀请优秀大学生代表上台,接受公司领导、带教老师现场提问。通过现场激情碰撞,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立足本职、干事创业的热情。
(1)建立岗位培训机制。按照“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原则,两级公司年初分别制订年度专业技术岗位培训计划,重点围绕大型工程项目管理、营业线施工安全进行培训和考试,近两年,结合工作实际,增加了航道、隧道、地铁盾构和大跨度桥梁转体施工等内容的专题培训和现场教学,使培训内容紧贴涉铁工程建设管理实际,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2)建立岗位激励机制。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让吃苦的人吃香,让实干的人实惠,让有为的人有位。制定有关分配政策时,坚持向一线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对多岗位实践锻炼、符合岗位任职条件、达到专业技术水平条件的优秀大学生,积极推荐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鼓励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充电,对取得高一层次学历和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奖励,目前公司持有职业(执业)资格证的有25人,近两年新近晋升中级职称以上大学生30多人。
(3)建立岗位推优机制。公司党政工团积极关心年轻大学生成长,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每年组织评选“十佳优秀大学生”、“十佳安全技术标兵”,进行表彰奖励,并安排荣誉性疗养;组织评选集团公司“优秀大学生”,并推荐到集团公司工程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实践锻炼;抽调大学生参与公司党代会、职代会会务组织,推荐大学生参加中期职工代表视察等民主管理活动,先后有6名大学生被推荐为公司职工代表,5名大学生被推荐为公司党代会代表,1名大学生获得集团公司第八届“十佳青年”荣誉称号,展现了东华公司青年大学生追梦路上永不放弃、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发展呼唤人才,人才创造事业。年轻大学生人才队伍的加强,有效改善了公司人才短缺的状况,优化了公司人才结构,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承建项目也先后获得了“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先进集体”以及相关省市级示范工程等称号。企业也步入了强势发展阶段,截止2019年,公司资产总量106.3亿元,实现经营收入64.6亿元,实现利润10.4亿元,公司的各项工作也得到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