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红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新升幼儿园
生活是幼儿发展成长的土壤,是幼儿园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幼儿教育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在为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而努力,其中各环节也隐藏了许许多多的教育契机。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寻找并抓住这些契机,帮助、促进幼儿掌握生活技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幼儿园生活中,每个幼儿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柜子,他们每天跟小柜子“打交道”,看似千篇一律的小柜子,其实也发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我们就试着走进这些小柜子的故事,从中寻找并发现生活教育的闪光点。
伴随着一声响亮的“老师早上好”,泽逸冲进了教室,跑到了小柜子旁边,一把把书包塞了进去,然后就去区域游戏了。老师一看,他的书包斜着,书包背带挂了下来,还有一条拉链没有拉上。之后又有几个小朋友陆续进班,书包在小柜子里的摆放各具“特色”。晨间谈话时,老师就把小柜子的照片给孩子们看了,一组是我们班摆放物品的实况,还有一组是整齐干净的样子,请孩子们自己评价哪一组看起来舒服。结果当然是很明确的。之后,我们讨论了怎样才能达到第二组的效果。有的说要一样的书包才整齐,可以用幼儿园统一给我们发的那个书包;有的说小柜子除了书包最好不要放其他东西,其他东西都放在书包里就整齐了;还有的说书包要放的一样,都朝上朝里放;也有的说不对,开口要朝外放,不然不好拿东西。经过一番争辩,我们最终决定了统一的摆放方式,并分别去按照这个方法去重新整理小柜子。看到了整齐划一的画面,孩子们都很开心。
集体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自主如厕喝水或看书。老师请今天的值日生萌萌去看一看小柜子的情况。萌萌欢快地跑去柜子区,不一会就回来报告老师:“老师,书印的柜子里面好多东西,乱七八糟的。”老师带着书印一起去了柜子区,看到了他的柜子里不止放了书包,还有两个小玩具和一本书,和别的小柜子一比较就显得拥挤很多。萌萌没等书印有动作,先把书和玩具取了出来,说不可以放。书印急了,抢过玩具和书抱在怀里。老师请大家来评理,有的说不可以带,有的说放进书包里就可以了,但是不可以拿出来,还有的提出疑义:书那么大怎么放得进书包呢?最后大家在老师的引导下达成了共识:玩具可以带一个,放在书包里,吃完饭才能拿出来和小伙伴们分享;书可以放在图书馆,也可以压在书包下面,看上去也不乱。
临放学,老师请孩子们整理东西整队回家,孩子们纷纷走向柜子区,一下子拥挤了起来,不时还伴随着一两句不满的声音:“你挤我干吗?”“你让开……”老师请所有孩子暂时退了出来,一起讨论:“大家都要去,怎么办呢?”“轮流!”立刻就有孩子大声说。“我妈妈说书包不用每天带回家的。”还有的孩子这样说。原来有的孩子书包里是备用的一套衣裤。“男孩子应该让让女孩子。”这是平时老师提起过的建议。根据孩子们的回答,老师请需要拿书包的孩子分组轮流去了柜子区,很快大家都收拾妥当了。
实录一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观察很明显地感受到整齐摆放的优势,自发地选择确定适应集体的方式去整理自己的小柜子,显露出了集体意识的萌芽。幼儿阶段正是培养集体意识的最佳时机,良好的集体意识是奠定他们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发展基础。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肯定并保护幼儿的这种意识,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幼儿稳定和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产生和讨论解决,幼儿自己提出并制定了相应的班级规则,有了自己是班级小主人的意识,也更能接受班级规则的约束。此外,实录二中的“小小值日生”非常有责任感,担当起了自己的职责,坚持班级规则,显示出了责任意识。同时,我们通过轮流担任值日生的方式,不仅能锻炼值日生本身的综合能力,还能在建立起合理常规的前提下,有效地坚持和遵守常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遇到困难,教师不是直接教授,而是以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尝试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实录一中借助两组照片的对比,让幼儿通过观察明确最佳的摆放模式。再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将这种模式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完成这一学习过程,幼儿形成自我肯定。实录二、实录三中也同样体现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如能不能带玩具和图书?带来了又该怎么放?人多拥挤怎么办?幼儿都通过自己的商量和思考进行了有效的解决。这样的教育行为,不仅最终解决了幼儿发现的实际问题,而且鼓励幼儿自我解决问题,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实际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包容、理解幼儿的多样性思维并帮助幼儿寻找到合适的答案。同时,也要帮助幼儿尊重、接纳同伴之间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如能不能带玩具来幼儿园?怎么才能不拥挤?幼儿给出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但是所有答案都有他们自己的思考和理由。我们也不能一言断之,要给予幼儿反驳、拓展的机会。比如,有的幼儿提到书包也不用每天带回家的。我们可以围绕书包里装什么、多久带回家合适等问题进行讨论,让幼儿面对问题能尽量不惧、不乱,逐渐地引导幼儿形成灵活多样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具有自我肯定感的人一定是具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这样的态度往往会让问题的处理变得主动而更加事半功倍。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这也是作为教师的一门必修课。在问题的产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持有的鼓励、肯定、信任的态度,都会强化幼儿的自信心和处事能力。如设置小柜子的轮流值日生,这本身就会给幼儿带来“被信任”的肯定感。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发言幼儿的眼神、手势、语言的鼓励支持,会给幼儿带来“被重视”的肯定感;提出的办法或建议被其他人采纳,会给幼儿带来“被认可”的肯定感;而最后问题的解决也会给予幼儿较大的满足感,从而大大提升幼儿的自我肯定感。
文明礼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在生活中不断培养,实践中不断坚持形成的,是从生疏到熟练到习惯的过程,所以需要一贯性、一致性的坚持。实录三中出现的矛盾冲突正是一个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好契机。实践发现,当幼儿发现争吵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谦让的礼仪或是公平的规则才会有效,相对于说教,幼儿更能理解和接受并实施文明礼仪的行为。从实录中可以发现,幼儿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并有了相应的遵守规则的行为和方法,如“轮流”。我们应及时肯定并实施,在以后的环节中进行巩固,让幼儿的这种意识从需要监督到自觉遵守,并辐射到其他活动中去。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非常强调一日活动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强调教育要自然地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强调要以幼儿为本,让幼儿自由、自主、快乐地参与活动。所以每一个生活环节都可以是进行各方面教育的良好契机,灵活机动的渗透式教育,得到的效果可能是事半功倍的。如果说幼儿的一天就如一串珍珠项链,那么我们就要让每一个环节的珍珠都闪亮,为这串项链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