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花 安徽省界首市新华幼儿园
自古民间有句俗语“小孩见了娘,有事没事闹一场”,的确,生过二宝的我,更是对此观点表示强烈认同。为何会有这种现象的存在呢?面对这种“揪心”的情况该怎么办呢?本人现以从事幼教工作二十二年的教师和二宝妈妈的双重身份,简略分析一二。孩子“磨娘”的现象,但凡当过母亲的人都会有深刻的体会,尤其是孩子三岁以前,对妈妈的依恋最为强烈。因为十月怀胎,他们在妈妈的子宫这样“安全”的环境中,早已熟悉了妈妈的心跳和味道,这种依恋难以割舍,天生无可替代。想要他们长成一个“独立”的人,这个过程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当然,这种依恋也会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而慢慢弱化,面对孩子的依恋,我们要保护好孩子脆弱又敏感的内心,千万不要粗暴地制止,不能让宝宝失去安全感。
《美国育儿百科》中指出:妈妈不在家,保姆或者家人告诉你孩子们表现得像个天使时,不要偷着开心觉得孩子终于长大了。其实,孩子并没有长大,并不是你认为的“乖巧”和“懂事”的代言,而是他们对外界的信任感不足导致的,他们不敢轻易去试探除家人之外的底线。换句话说,孩子只有在爸爸妈妈面前才有足够的安全感,甚至在他们两岁之前,只有妈妈才是他们最信任的港湾!妈妈给予的深深的爱,让他们能够不惧怕对妈妈们表达和宣泄,所以才会出现“撒野”“任性”等不乖的表现,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自己撒泼任性,妈妈还是不会弃他们不顾的,但是如果换作他人,他们就不敢了,更没有勇气去试探。其实,妈妈在的时候,孩子格外不乖,从根本上说就是他们对安全感强烈的需求和生存的本能所致。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给予孩子的这份安全感,除了做到基本的陪伴之外,还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对策实施。
孩子虽小,但每一次发脾气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或因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因事情做不好的无助,或因委屈等等。我们要找出原因,首先对宝宝情绪认同,给予共情,其次帮助其正确疏导,学会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当宝宝发脾气的时候,我们的理智也可能已经崩溃,但是还是要跟即将爆发的自己说一声暂停,先让宝宝宣泄一下,因为妈妈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直面宝宝的只有大吼大叫,而大吼大叫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愈演愈烈。总之,平静而温和地对待,不打压,不惩罚,不急于一次一时的收获教育效果,把握住这个大方向就对了。
大部分的宝宝都是有分离焦虑的,因为他们分不清离开和消失的区别。如果他们不知道妈妈是走了,还是消失了,他们会局促不安。这一点,个人不太赞同有的宝妈为了不让孩子纠缠哭闹,总是偷偷地背着宝宝离开。比如:我家宝宝六个月以后,我每次去上班都要让她看着我离开,并且给她说再见,引导她打手势向我挥手,我会告诉她妈妈去上班很快就会回来的。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可以把时间量化,比如,时针到了12那里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让她有期望有盼头。从教以来,我带每届小班时,都会观察分析小班孩子入园焦虑现象,对于宝宝来说上幼儿园是他们从家庭步入社会的里程碑式的跨越,大多数孩子都能在两至三周内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但总有个别孩子焦虑情绪特别严重,尤其是妈妈一个人带大的孩子表现更为突出,此时妈妈的处理方法很关键,要提前做好暂时的分离铺垫、送去之后的短暂停留、兑现到点迎接的诺言,这样孩子慢慢懂得,孩子上学大人上班,各自有各自的事情,分离只是暂时的,每天放学后和双休日都能跟家人在一起,学习生活的规律逐渐形成,趋于自然,孩子慢慢就会接受了。
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也就是说他们开始进入了人生第一次叛逆期,他们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有了“我”的想法,比如“我想要什么、我想干什么”,不想凡事听爸爸妈妈的“指令”了,总是唱反调、动辄说“不”, 其实这背后的潜台词就是:“这个规则能改吗?这件事我能做吗?”我们此时就可以开始给孩子树立一些规则意识了,比如:家里有堆成山的玩具,孩子在商场看到还是撒泼打滚地要买,如果通过讲道理仍然不能制止,那么不能买就是不能买,原则坚持到底;家里外面电线插孔、插座等危险的设备坚决不能碰;与同伴相处时打人咬人,这种伤害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不仅要控制自己的行为,更要学习使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今天穿哪件衣服、想吃什么、想去哪儿玩等事情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家长是可以适当给予采纳的。这些规则意识一旦建立,就会在孩子潜意识里萌芽出良好的行为规范,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什么事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才能做到,家长只要做好监督提醒就好了。
孩子很多时候是因为不会表达,才用“不乖”的行为吸引他人的注意。比如,有的孩子临睡前,总是喜欢“折腾”,找各种理由来让妈妈多陪陪自己,此时可以告诉孩子:“宝宝是不是希望跟妈妈多玩儿会啊,妈妈也想多跟宝宝玩会儿,可是现在太晚了,睡太晚会影响身体生长的,而且明早就会起不来,那早上就不能跟妈妈一起玩刷牙游戏了哦。”直面孩子的纠缠,用温和的语言道出孩子的“心机”,久而久之,孩子慢慢会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在幼儿园,也会有花样百出的调皮宝宝使用“伎俩”来引起老师们的注意,不是他们恶意犯规,而是他们不会使用语言解决问题,只是用行动在试探老师,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语言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正面解决问题。
我们总是以为长时间与孩子的厮守,就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其实不是的,安全感来自于孩子内心的感知,他们能够确定爸爸妈妈能看到我,他们爱着我。所以陪伴的时间不是最重要的,优质的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帕蒂·惠芙勒在《倾听孩子》一书中指出:“孩子喜欢在家里、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的确,孩子安全感的初步建立首先来自于家人,来自于至亲,只有在家人面前有充足的安全感,行为和能力得到家人的认可和鼓励,他们才有足够的信心走出家庭,面向社会,才会有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勇气。
成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每天醒来都会有一大堆事情需要面对,但婴幼儿时期,孩子的世界里却只有我们。他们把所有的爱都投在了我们身上,他们所有的勇气和信心的建立都是从我们这儿出发,所以有时候他们的行为可能会让我们很烦躁,但仔细想想父母的有效期也就十来年,随着他们慢慢地长大,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和自己要做的事情,我们再想让他们粘着都难了。所以,当你一大早被孩子从被窝里吵醒时,先别生气,毕竟一个人得多爱你才愿意睁开眼睛第一时间来找你,才愿意一起床就来亲你抱你。每每想到这个场面,作为母亲的我心里都是暖意浓浓,鼻头酸酸,感谢上苍在我人到中年的时期给我送来个天使……但也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能意会到这个层面,她们往往被孩子“纠缠”的表象所烦闹,所以说,妈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心态非常重要,面对在妈妈面前用“作妖”来寻求关注的孩子,我们要更有耐心,以转移注意力来换取孩子的兴趣点,并且多些正面的细节上的鼓励,把生气和指责改成拥抱和亲吻,让孩子知道妈妈一直都在关注着他,他们不用刻意“花费心思”引起我们的注意。应该说,从家庭的角度来讲,在婴幼儿时期,拥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比任何的教育技巧都重要。
妈妈从来不是孩子不乖的理由,而是亲子关系依恋的源头。好好爱那个在我们面前不乖的孩子吧,因为此生,我们才是他们最信任的至亲。只因有一种爱叫:因为妈妈爱,所以敢不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