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容
江西省高安市瑞州医院,江西 宜春 33080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女性常见性、多发性病症,特别是在生活方式改变的前提下,导致该病患病率逐年递增,且呈现性交疼痛、月经不调和不孕、进行性痛经、周期性直肠刺激等症状,威胁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同时,子宫内膜异位症也是引起女性不孕症的关键,有效且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是减轻其症状表现,提高妊娠率的首要举措。例如:米非司酮、孕三烯酮等药物,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药,但二者联合给药疗效还有待商榷[1]。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时间段内诊疗的4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以随机分配的方式纳入单药组24例、联合组24例。即单药组患者最低年龄为23岁,最高年龄为36岁,中位数为(28.6±1.2)岁;最短患病时间为3个月,最长患病时间为69个月,中位数为(35.0±1.4)个月。联合组患者最低年龄为24岁,最高年龄为37岁,中位数为(29.2±1.7)岁;最短患病时间为5个月,最长患病时间为68个月,中位数为(35.6±1.3)个月。各数据间比较相似(P>0.05)。
纳入标准:①满足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且在腹腔镜检查、三维超声检查等条件下确诊;②子宫内膜抗体检查呈现阳性;③经期规律,但存在经期或非经期盆腔痛的现象;④年龄均在20岁以上。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哺乳期者;②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心肺功能障碍者、内分泌障碍者;③子宫全切及卵巢切除者、子宫腺肌症者、血皮质醇异常者、不明诱因性阴道出血者。
1.2 方法单药组使用孕三烯酮单药治疗,即在经期第2d口服孕三烯酮胶囊(次剂量为2.5mg,每周2次。联合组使用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其中孕三烯酮胶囊剂量和使用方式和单药组相同,而米非司酮也为经期第2d给药,次剂量为12.5mg,每日1次。持续治疗24周时,对各组患者治疗效果予以评估[2]。
1.3 观察指标①总有效率。涉及痊愈,基本症状彻底消失,未见盆腔包块;有效,基本症状明显改善,盆腔包块体积减小,且不孕者怀孕,但基础体征表现仍存在;无效,尚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②血清性激素水平。涉及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otropic hormone,LH)、孕酮(progesterone,P)、雌二醇(Estradiol,E2)。③症状评分。涉及硬结、盆腔触痛、盆腔痛、性交痛、痛经等[3]。
1.4 统计学处理取统计软件SPSS 20.0,对本文研究数据加以汇总处理。即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数据用t检验;[例(%)]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数据用χ2检验。P<0.05时,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2.1 比较各组患者总有效率单药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联合组,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各组患者总有效率[例(%)]
2.2 比较各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联合组FSH、LH、P、E2等血清性激素水平明显优于单药组,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各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例,]
表2 比较各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例,]
2.3 比较各组患者症状评分单药组患者硬结、盆腔触痛、盆腔痛和性交痛、痛经等症状评分略差于联合组,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各组患者症状评分[例,]
表3 比较各组患者症状评分[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由活性内膜细胞侵入子宫内膜以外部位且予以种植的妇科病症,多集中在育龄期女性群体中,青春期未见发病现象,而绝经期女性更是因卵巢功能减退导致异位病灶出现萎缩状况。常见症状表现为痛经、月经异常和异位结节、不孕、慢性盆腔痛等,且在累及盆腔组织及相关器官的同时,危及机体生命安全[4]。孕三烯酮是以作用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为前提的抗雌激素、抗孕激素类药物,可在降低雌激素水平的同时,增强雄激素活性,抑制卵巢功能、促性腺激素,促进异位内膜萎缩,以此起到救治效果。而米非司酮则为常见强效孕激素药物,既可抑制卵巢功能,还可促进内膜细胞萎缩,减少排卵量,引起闭经现象,最终对内膜增生问题予以控制。特别是在二者联合给药的情况下,以较强的非竞争性抗雌激素效果,拮抗雌激素,加快内膜萎缩,减轻症状表现,以此提高患者妊娠率[5]。
总而言之,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治疗模式,不仅可提高患者总有效率,还可改善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症状评分,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