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张宁,蒋冰冰,黄燕愉,吴丽芳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福建 厦门 361021
我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简称PIVAS)平均每日使用药品数3027支,药品包装容器包括玻璃瓶、塑料瓶、安瓿瓶、西林瓶和非PVC软袋。工作流程为药品上架、拆零、调剂、核对、配置、成品输送至病区以及必要时退药入库,平均一支药品有5次接触机会,一旦发生药品破损,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当危险药品暴露于空气中,对PIVAS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1],对人员造成伤害。为了降低药品破损率,2017年始,我科室通过破损药品差错分析,集思广益,寻求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1.1 资料来源通过Excel数据表记录我院PIVAS 2016~2018年破损药品,包括药名、规格、数量和破损原因,共记录破损药品2194支。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所有破损药品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录入。通过绘制帕累托图进行分析,将影响因素分为主要原因(累加构成比0%~80%)、一般原因(累加构成比80%~90%)和次要因素(累加构成比90%~100%)。
2.1 2016年药品破损情况
2.1.1 破损原因分析 2016年共记录破损针剂药品628支,破损原因详见表1。
2.1.2 药品破损原因的帕累托分析 通过Excel绘制帕累托图,以破损药品原因类别为横坐标,破损数量为左纵坐标,以累加构成比为右纵坐标,分析结果详见图1。
图1 2016年药品破损原因类别帕累托图
2.1.3 不同包装容器的药品破损情况 2016年破损药品中非PVC袋装的大输液破损最多,其次是1~50mL安瓿瓶,详见表2。
表1 2016年药品破损原因类别及构成比(例/%)
表2 2016年不同包装容器药品的破损情况(例/%)
表3 药品破损情况(例/%)
2.2 采取干预措施前后药品破损情况对比自2017年起,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干预后,每年破损药品占全年药品比有所下降,详见表3。通过改进措施后,玻璃瓶、安瓿瓶、西林瓶和非PVC软袋的药品破损占比均有所降低,详见表3。
2.3 采取干预措施前后危险药品和个别品种破损情况对比危险药品暴露空气中,对PIVAS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1990年美国医院药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ASHP)将肿瘤化疗药、抗病毒药激素、免疫抑制剂、某些生物工程制剂等定义为危险药物[3]。通过有效干预措施,危险药品破损数量与占比都有所减少,详见表3。
3.1 药品破损原因分析结合分析2016年药品破损原因以及不同包装容器的药品破损情况可以将药品破损归因为外界因素与内部因素。
(1)外界因素包括:①厂家生产质量问题,非PVC软袋漏液,瓶身打印的信息模糊不清,如地塞米松磷酸钠、呋塞米以及维生素C等;②玻璃材料极易碎,如舒血宁、50%葡萄糖注射液20mL、艾迪和酚磺乙胺等;③药品外包装防震功能不足;④物流公司运输过程撞击造成破损;⑤护士站剩余的滞销药品。
(2)内部因素包括:①人为因素,在药品拆零、调剂和核对时用力移动配药篮,单手取太多支数而造成针剂滑落等环节造成破损;②环境因素,药盒摆放过高,拆零时盛放药品的容器过于坚硬等;③青霉素类更换批号时,旧批号药品剩余支数太少造成滞销以及药品品种更换时,剩余药品不足一个疗程造成滞销;④100~500mL玻璃瓶,搬运、上架与调剂过程掉落摔破;甘露醇结晶后不可使用。
3.2 药品破损的改进措施通过对2016年破损药品的原因分析,我们采取以下措进行改进:①将包装质量较差、易碎玻璃安瓿、漏液率高的厂家[4]、经常出现物流保管不当的物流公司以及容易结晶的甘露醇厂家进行上报;②对药师进行人员差错分析;③对高发破损的个别安瓿瓶采取保护措施,如拆零时铺一层泡沫软垫于容器内部,每天限量拆零,将药盒摆放于最容易调剂的位置;④药品即将更换品种时,及时通知病区护士站。
3.3 实施改进措施前后的情况对比实施改进措施后,药品破损率有所减少,尤其危险药品破损数量明显减少,由于2017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增加调配的临床科室,使得药品使用总量增加,破损药品总数依然升高,但是破损占比率比较2016年有所下降。近三年的数据显示非PVC软袋漏液情况相对较多,强烈呼吁生产厂家提高产品质量,仓储垛高以6~7个纸箱高度为宜,同时尽量减少搬运次数及长途运输风险。
对于玻璃制剂我们应该秉承轻拿轻放、小心谨慎的工作理念,提高责任心,对频繁出现破损行为的员工适时采取惩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