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靖怡
(川北医学院 外国语言文化系,四川 南充637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思想精髓,是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大学英语是高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公共课程,具有学生人数多、学时长的特点。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自此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问题就成为外语界讨论的焦点。本文将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必要性两方面对这个热门话题进行探讨。
大学英语兼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即大学英语教学既要重视语言基础学习,又要重视文化知识学习。
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教授和学习西方文化似乎多年来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定式思维。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教材内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大部分教学内容都与英美国家文化相关。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对象是所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受学习时间和学习能力的影响,课本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依赖,因此教材内容对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施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是根据教材内容展开,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1](217)。
(2)考试内容。在我国目前教育体制下,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最有效的途径依然是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考试内容对教学内容具有决定性作用。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以四六级为中心,四六级的通过率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评价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因素。通过分析该考试试卷内容发现,2013年之前,考试内容几乎都是有关西方文化的。虽然从2013年12月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进行了局部调整,调整最大的是把句子翻译改为段落翻译,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中国文化,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师生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度。但是段落翻译的分值仅占15%,考查内容不全是中国传统文化,分值较高的听力和阅读题型以西方文化为主。
(3)教师文化素质。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素质对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就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大学英语教学的社会化资源并不丰富,老师是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主要依赖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大学英语老师的素质对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外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以西方文化为主,缺乏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教育理念偏重西方文化的讲授。
(4)跨文化交流的单向性。大学英语教学相当重视跨文化交际,注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教学内容以西方文化为主的背景下,口语交际内容以西方文化为主要内容,并且要求学生“入乡随俗”,交流环境强调营造“英语文化氛围”。从交流场景到交流内容,交流目的都以西方文化为主,呈现出交流单向性特征。
2000年,一篇名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在光明日报出版。该文章首次提出了中国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认为在中国英语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知识,忽视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欠缺的现象[2]。这篇文章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关注和广泛讨论,许多研究者采用了不同方式对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调查,如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结果证明中国英语教育中的确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受到非常明显的忽视。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将带来一定的后果,主要是由大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必须承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责任,他们的文化素质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大学英语是大学必修课程中受教人群最多、学时最长的一门课程,并且本门课程本身就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该门课程可以起到很好的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是塑造我们的信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道德资源。大学生阶段正是塑造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刻,如果缺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大学生或将形成非正确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大学生在一门学时最长的课程中,长期学习西方文化,将不利于学生认识我国文化的魅力,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更无从谈及让他们承担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其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对外交流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中国文化失语,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缺失,使对外交流陷入尴尬的境地,在对外交流中无法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更不用说向世界展现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由时代发展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内在要求和提升英语学习兴趣等因素决定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是与时俱进的需要,一方面源于党中央对传承与发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源于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的继承和发展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如在党的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并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无论在过去和现代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精神命脉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树立我们的信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独特价值,它的传承和发展被上升到民族精神层面,成为党和国家文化政策的导向。因此,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责任和义务。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大学英语作为高校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覆盖学生人数多、学时长的特点。如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可以实现中华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点普及和重点覆盖。另外,大学英语具有的文化传播功能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国际形势的发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输出”变成时代的必然要求。从目前国际形势发展来看,至少有两方面原因需要我们向世界“输出”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中国作为大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已经向世界展现了我国的经济实力。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示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中国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沉淀下来的人类智慧结晶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为了促进世界文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文化战略的强势助力,需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各国进一步了解“一带一路”的精神宗旨,进一步促进与沿线各国间的人文交流,增强情感上的接纳和信任[3](78)。
国际形势的发展决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需要,如何让我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跨越语言差异,准确、全面和高效地对外“输出”呢?因此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势在必行,尤其是提高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大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在现行英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使大学英语教学培养的人才,具备较强的用英语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是大学英语的内在需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英语应用能力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互补的,而不是单方面。即在对外交流中既要文化的“输入”,又要有文化的“输出”。任何单方面的偏离,都会形成不对等的跨文化交际,都会让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处于“被动”状态,并且将会影响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对本土文化越来越陌生。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既要有目的语文化的教育,又要有母语文化的教育,才能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顺利进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综合性”即“多元性”。大学英语教学兼有人文和工具的双重功能,但以往的文化教学以西方文化为主,存在文化的“单一性”,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种现状是不符合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要求的。在2017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有关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既包含让学生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知识,又包括加强本土文化的认识,以及中华文化异同的对比认识。还强调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依赖中国优秀传统文提供精神滋养。因此,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要求,大学英语文化教育应该是“多元”文化教育,尤其是重视本土优秀文化教育。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英语课程继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任何学科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命运,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必须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自党的十八以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上升到民族精神层面的高度,成为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导向。大学英语课程必须顺应这一时代要求,并且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本身就兼有文化传播的功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英语课程自生发展的内在需要。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一种可以推动人们求知欲的内在力量。研究发现,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那么就会对这门学科具有持续的钻研精神,从而强化学习效果,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如何提高学习者兴趣,一直以来都是困扰英语教学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影响大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与两方面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这两方面达到提高学生兴趣的效果。
从教学内容来看,以往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内容以英美文化为主,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英美文化是一种他们从未亲身经历和体会过的遥远的异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地“输入”,无法深入理解其文化精髓。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他们更熟悉的内容,长期的耳濡目染,学生更能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并有效运用,在口语交流中变得有话可说,能主动“输出”,从而有效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更好地激发英语学习兴趣。我们应该改变传统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教学内容,转变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和内容中,找到亲切感和自信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比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事物的特点都是在相互比较中才能显示出来的,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学习方法就是通过对比、对照、比较优劣的一种学习方法,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只有对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发现特点和规律,才能深刻地认识事物[4]。以往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以西方文化单一输入为主,学生对这些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依赖枯燥的记忆,对于陌生知识的被动“输入”记忆,学生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学习兴趣更无从谈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变以往单一的文化内容学习方法,采用中西文化比较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中西文化的精髓。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认识两种文化的差异,可以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主动思考探索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中西文化的精髓。并且在这种对比教学中还可以无形地增加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异域文化的求同存异文化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