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鹏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滕州277599)
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会上重点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当前时代背景及我国教育发展趋势下,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育理念,重新规划思政课程建设体系势在必行。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长期发展凝结出来的核心思想,揭示了德育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关键课程,落实好思政教育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育才先育人,育人德为先。高职院校主要有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的职能,其中人才培育是高职院校的首要职能,要想做好人才培育工作,思政教育必不可少。在我国古代,自有学校这一概念起,学校强调的便是德行教育,即通过道德教导这些贵族子弟,让他们学习当时的道德行为标准。孔子将德育放在教育中非常突出的位置,“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这句名言便将德放在了最基本的位置,没有德便没有才。我国现代有许多专家一直强调德育的重要性。清华大学的钱颖教授提出“大学为学生,是要为学生的一生”及“育人比育才更根本”的观点,推广通知教育,强调通识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在2012年提出了一个观点:“我国大学正在培育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比起贪官污吏对于社会的危害性更大。”可见,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对于我国高素质人才培育的重要性。
办好思政课程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自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我们党就在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开设马列理论等课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便设置有新民主主义、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思政课程。改革开放时,教育部还先后出台了“85方案”“95方案”“05方案”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发展。现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正处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思政教学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以强化学生的政治信仰与时代使命感。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偏向于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往往存在比较多的理论知识,例如政治、思想、文化等,理论型较强,与高职学生的特点不易对应。一些思政教师还是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长篇大论讲解理论知识点,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及操作性。虽然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信息化改革,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政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内容,但在思政教师的备课过程及实际上课过程中仍存在工作量较大的问题,给思政教师带来工作压力,一些思政教师难以及时调整,导致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开展思政教学,均是围绕国家规定的思政教材,虽然这些教材内容既丰富又全面。但是,存在教学知识点更新迭代不及时、缺乏时代感等问题。正如上文所说,高职学生更加注重实践,更加关心自身的发展前景与国家政策大方向等之间的政治联系,如果思政教学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发展之间存在断层,契合度不高,则很容易导致课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力下降,不利于思政课程教学的开展。一些思政教师的教学理念带后,自身知识更新不快,对于国家的一些政策变动响应不及时,教学缺乏改革和创新,难以很好地将当下的时事热点与课本教材相互结合、进行补充,抱有“一劳永逸”的备课、上课思维,其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与此同时,带来了许多新现象与新问题。信息化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庞大的数据量,网络中有许多积极、阳光、正能量的信息,同时有负能量、不实、虚假的信息,在网络时代信息量如此庞大的情况下,如何对其中高质量的信息进行甄选与鉴别十分关键。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为“00后”,认知能力欠缺,一些人容易被网上的言论影响,形成复杂的观念。思政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导学生,帮助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信息化时代思政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课程建设,与高职院校整体管理工作密不可分。“立德树人”理念,已经充分揭示了思政教学在高职院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很好地重视思政教学。重视思政课程并不是一种形式主义,而是对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采取层次化、体系化及全方位的布局,实现思政课程建设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思政教学水平质量。思政课程教学资源投入不足、辅助支持的缺乏,是一些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课程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要对以往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要做到贯穿融合:高职院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思政课程改革“八个相统一”的方法论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将思政课程的知识内涵讲清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思考,增加课程的深度及学生认可度。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时,要抓住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将思政教学与学生专业结合起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思政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组织研讨会、志愿者服务、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虚拟现实学习等方法向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增加学生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高职院校要提高思政教学课程质量,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优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一,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要遵循六大要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思政教师“六要”的新要求,思政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保持家国情怀,充满创新思维,拓宽视野,增强自律意识,为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榜样。二,思政教师要提高综合素养。思政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面,需要广泛阅读历史、哲学、社会学等知识,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同时,现在信息更新迭代速度非常之快,这就要求教师保持知识不断更新,终身学习。三,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通过自身行动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楷模。
思政课程理论太强导致教学缺乏一定的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因此,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要改革以往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时代教学已经不局限于PPT与板书,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慕课在线教学等线上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正如这次疫情学生们都在上的网课一样。相关调查表明学生在线上课程中更容易与教师展开交流互动,对于思政课程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二,可以运用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展开课后互动,例如共青团中央在各个平台都有官号,通过与学生打成一片能够很好地开展青少年思政教学工作。微信公众号、微博、QQ空间都能成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推送当下的时事热点与正能量新闻,引导学生思考,拉近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领导层的重视是高职思政教学体系得以良好运行的关键,相关机制的建立及责权的明确是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机制具体为,党委书记要亲自主抓思政教学,系部书记及团委书记要落实好监督管理工作,思政教师现场开展思政教学。领导干部亲自参与到思政课程教学中,通过监督有效掌握思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之处,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从而理清接下来的工作思想与方向,为实现思政教学的全方位覆盖打下坚实基础。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始终要贯彻的根本任务,但是内涵与时代要求一直在改变。新时期高职院校做好思政课程建设,要全方位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打造多元化管理体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水平,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期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