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文化基因,耕耘幼小心田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0-01-02 23:44
文教资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汉字民族传统

孙 菁

(南京市鼓楼实验小学,江苏 南京210000)

一、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和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瑰宝和精神财富。凭借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特性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软实力的有效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公民责无旁贷的责任。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二、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语文与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语文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地质层,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文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髓”[1]。

可以说,语文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凝聚物,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正是本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语文的源头是本民族文化的源头,语文承载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语文天然地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

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在这个阶段,教育必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健全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他们的生命中打下扎实的中国根基和文化血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以下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学习最具汉民族文化特性的汉字奠定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学习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能够增加学生的语感;学习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民族自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每一个寓言、成语都蕴含了一定的哲理和生活启示。有些故事与优秀民族人物息息相关,是他们的真实写照。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爱国志士的情感和气节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这样,当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碰撞时,可以有正确、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三)有助于涵养全民母语情感、弘扬意识

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代表了整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为了语文教育本身,更是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重视和继承。教育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实施教育的教师,以及学生的父母亲人,乃至长大后的学生的下一代。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绝对不止于课堂,也不止于学生个人,更不止于当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加强全民的母语情感,保护、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三、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索

2017年开始,全国新入学的中小学生统一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新教材“注意把能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融入教材的诸多方面”,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传统文化相关的篇目占有很大的比重。小学一年级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六个年级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了解部编本编订理念,把握教材的主要特色,培养学生亲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愿望,使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课堂,让学生们不断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生命,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

笔者以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学为例,探讨语文教学实践中主动聚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境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验和耳濡目染是最适合低年级,尤其一年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

笔者努力在班级里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和氛围,致力于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空间上,充分利用教室空间和角落,用经典诗文、名言佳句等装点教室;时间上,从周一到周五,从晨诵到午间阅读到下午的阅读课,选择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带领学生或朗读或默读,时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笔者组织了“我讲传统文化”的活动,将每天语文课上课前三分钟,提供给学生们学习和展示传统文化。第一学期,每个学生用三分钟给全班同学讲解一个成语故事,第二学期,每个学生用三分钟给全班同学讲解一个汉字。此外,还组织传统诗词大赛、文章诵读比赛等活动,让全班同学组织起来、参与进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二)通过融入式教学为教材内容增添文化内涵

1.在说文解字中寻找传统文化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汉字时,笔者注重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结合汉字的文化起源和演变过程,带领学生了解汉字的前世与今生,挖掘文字背后的传统文化。这样教学,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带领学生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部编本教材把汉语汉字放在一年级新生的第一课,“天地人你我他”,六个楷体字扑面而来,让新入学的学生对汉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笔者在讲授“人”“口”“日”“月”“火”“水”等独立结构的象形字时,用图画引出要学习的生字,以图片演示汉字从图像演变成汉字的过程。学生在跟随图片变化的过程中,自然地了解汉字的演化过程,记忆深刻,同时感受文化的变迁。笔者在讲解组合结构的汉字时,根据汉

字表意的特点讲解,例如有太阳出来天“晴”等。2.在诵读经典中感受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对于某个文化传统而言最具权威性的著作,它们在每个伟大文化的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与引导的作用。这些著作在极深刻意义上参与塑成了民族的历史和生活世界”[2]。这些经典名篇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天然教科书。

在人类智力发展历史中,人类经常通过口耳相传、背诵民族史诗、歌谣等传承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通过诵读不仅传承人类文化,还提升人类的智慧。

诵读自古以来就是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不可或缺的教习方法,是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精髓。对于一些民族的经典文章,只有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才会体会其间奥妙所在,才会在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用句方面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鼓励学生诵读经典,培养他们的诵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字、读准音、理解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开阔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班上,笔者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充分利用晨读和课堂的时间,选取《日有所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等优秀读本,采用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小老师”指读学生全体齐读、师生对读等“多样诵读”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带领学生在每天的诵读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形态美和意态美。

笔者注重引领学生通过诵读体味诗词的优美语言和独特韵律,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加入恰当的情感,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体会其中的意境之美。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获得情感共鸣。这样直接与传统文化对话,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3.在书法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小学是练习书法的最佳时期。笔者将书法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

在语文课堂上重视板书,强调汉字方块字的周正、端庄、大方的特点,利用板书直观地将书法形象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们感受到中国汉字艺术美的熏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书写态度、书写姿势、书写用具的使用和保持书写环境整洁等都明确要求、加以指导。

在抓好书法教学,让学生们充分感受书法艺术之美的同时,还想办法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课堂上,多点评学生写的工整美观的字;鼓励学生为家人朋友手写贺卡手写格言;举办“我手写古诗”活动,鼓励学生用最美的书法书写心中最动人的古诗。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他们写字的兴趣,提高写字的水平,增强他们对书法文化的认同,激发他们写好汉字的积极性和自豪感。

(三)利用专题教学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认知和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知半解的理解和走马观花的学习,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教育内容的深化、强化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吸收并内化。在教授传统文化时,笔者以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为载体,通过对同类或相关类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深化,引导学生个性化参与到专题之中,深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发展历程,各种节日中包含的典故和习俗都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在部编本中,很多内容涉及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可以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中,笔者整合有关端午节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引入课堂。讲述能体现端午节相关人物屈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故事,向学生们展示其中蕴含的传统民族精神,进一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

不仅如此,本学期,笔者还在班级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学生了解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体现的不仅是人对自然宇宙的观察,更是人与自然、与文化共同的产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笔者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秋游、春游、主题班会、家长进课堂、自然观察笔记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习俗和相关知识,切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并汲取其中的智慧。

(四)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外的延伸和传承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们还应该将传统文化的传承扩展到课外,给学生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汲取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1.加强课外延伸阅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典籍更是琳琅满目,语文教科书只是为学生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大门,要真正理解它、传承它需要学生去更广阔的书海遨游。笔者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延伸和拓展阅读。

主要做法包括:推荐课外阅读书单,鼓励每天至少阅读30分钟,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吸收传统文化精化;建议家长参加班级“同读一首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打卡活动,每日和孩子一起学习古诗文,引领家长树立榜样,配合传统文化教育。

2.充分利用公共媒体

公共媒体具有文化导向功能。小学生处在认知形成期,生理及心理都还处于发展期,易受环境影响且可塑性极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公共媒体,通过其渲染的传统文化气息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喜好,为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情感基础和有益的支撑引导。

笔者收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众传媒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或接触实践;推荐诸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给学生观看等。

四、结语

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里,碗里面主要装中国的粮食。”小学语文老师有义务、有责任坚定不移地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让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孩童身心扎根,这是我们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基础,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汉字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