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义梅 孙广军
(山东省济宁市博物馆 山东 济宁 272000)
《任城县厅璧记》《罗振玉楹联石刻》内涵丰富,是馆藏碑刻文物中最有代表性,彰显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宝藏。《任城县厅璧记》描绘了盛唐时期的任城经济富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风情画卷。并以此来衬托贺公在百姓心中的良好口碑,赞美贺公治理任城的显赫政绩。对研究济宁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工商交通以及历史变更,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罗振玉楹联刻石》无论在楹联学界还是书法界均享有崇高的地位,作者用楹联这种特殊的文学表现形式,巧妙地捕捉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一段妙趣横生的历史穿越场景,唤起了古人和今人心灵上的共鸣。
《任城县厅壁记》刻石位于太白楼一楼南墙壁西侧,长方形刻石。高0.40米,阔1.44米,行书。原为李白手迹,昔早佚。现存刻石为清代杨二酉摹写。杨二酉(1705年-1780年)字学山,号又屯,山西太原人,清朝官员,擅长作诗、写文章。乾隆十五年(1750年),杨二酉奉旨巡视济宁漕务,陪同济宁知州席恒轩、郑荣久等人登临太白楼,诸多石刻中唯独不见李白《任城县厅壁记》一文,席恒轩因此嘱托杨二酉补写刻石。
厅壁记,指写于官府厅壁上的记事文章。其内容主要记载官署的沿革及官职的升迁,开始仅限于朝廷各部司,后逐渐流传至州、郡及县衙。《任城县厅壁记》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八,在艺术上虽属旧体,但结构新颖,充分表现了李白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特征。此文是李白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寓居任城时所写。李白了解了任城的历史变迁,考察了任城独特的地理位置、欣赏了任城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后,又亲眼目睹了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和谐富庶、其乐融融的盛世景象,不由对县令贺公治理任城的政绩赞叹不已,即兴在任城县衙记事大厅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此文一问世便风传一时,成为李白传记类文章的代表作,影响着一千多年的文坛,韩愈、王安石等文人无不受其影响。
《罗振玉楹联刻石》该楹联镶嵌于太白楼一楼北墙壁的东侧,平面磨光,阴线刻,书体为篆书,字体飘逸灵巧,苍劲圆润,又不失风骨,似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下联左下侧有“癸亥仲秋上虞罗振玉”小楷一行。罗振玉(1866年-1940年),字叔蕴、叔言,号雪堂。浙江上虞人。擅考古,工书法,小楷尤为精妙,著述颇丰,为一代国学大师。尤其擅长大篆。此楹联用小篆书写,在其现存的书法作品里极为罕见。对联对仗工整,构思严谨,豪放大气。情感真挚,用典贴切自然。读来合辙押韵、有酣畅淋漓之感。
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对联的编撰者是时任济宁知州的王鹿泉,王鹿泉(?-1922年),临榆(今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人。官济宁知州,为官方正、清廉,颇受民众爱戴。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王鹿泉受命负责修建太白楼胜迹,落成完毕,王鹿泉凭栏极目远眺,古城繁华热闹、人民安居乐业,一派祥和的盛世景象。对面的古运河舟来船往,波光斑斓,不由踌躇满怀,心生无限感慨,涌现几分欣慰,即兴书此联抒发内心的情怀,并命人将对联悬挂于太白楼中,州人一时来此拜读、瞻仰者不绝。十四年后,王鹿泉病逝。济宁各界人士感念其政绩卓著,对此联的推崇日趋高涨。恰逢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路过济宁,追忆王的政绩,感慨万分,于是将楹联用小篆重新书写,把楹联的内容加以艺术的点缀,使其与楹联的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并命石匠刻石永存楼中以示追思和怀念。
上联主要写作者重新修太白楼胜迹后登高远望的喜悦之情。对其治理下的济宁州人民富足安康、其乐融融的景象进行了赞美。作者笔锋一转,又巧用典故对李白和谢朓的关系进行了一番阐述。
谢朓(464年-499年),南朝齐诗人,生前在宣城做过太守。曾筑室于青山之南,常常来此吟咏,所以人们称呼青山为“谢公山”。李白生前多次到青山流连忘返,表述对谢朓的敬仰和追思:“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生前既爱青山风景,又仰慕谢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谢朓”的夙愿,一心想与谢朓结为异代芳邻。宝应元年(762年),李白病逝,其遗骨最初葬在龙山,55年后,李白生前好友范伦之子范传正当上了宣歙池三洲观察使,对李白的后人进行了调查。得知其子李伯禽已于25年前亡故,其孙离家出走,不知所终。唯有两个孙女尚在,且早已嫁人做妇。并通过两个孙女的口述得知,李白生前仰慕南齐诗人谢朓的为人及诗品,其心愿是与谢朓同葬一山相依相伴。范传正于是依照李白遗愿,会同当涂县令诸葛纵合力将李白墓由龙山迁至青山之下。并为新墓撰文,“谢家山兮李公墓,异代诗流同此路”。
作者在上联中有自比谢朓的意思。谢朓做宣城太守时留恋宣城风光,我做济宁知州同样非常留恋济宁的山山水水。王鹿泉借典言志,咏物抒情,抒发了内心真挚情怀,相比李白“宅近青山同谢朓”的情结更胜一筹,大有今人不让古人的豪迈气派。李白“酒酣气益爽,为乐不知秋”,临别时汪伦和村民“踏歌”送他至桃花渡口,李白对汪伦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遂作《赠汪伦》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联写作者信步登上雄伟、壮观的太白楼,放眼望去,湖光帆影,一览无余。不由想起了当年李白别汪伦的故事。王鹿泉把自己比喻成了诗仙李白。李白和汪伦的友情堪称千古佳话,而作者和济宁人民结下的深情厚谊丝毫不逊于李白和汪伦的友情。
综上所述,石刻作为独特的一种历史遗存和文化载体,静默于太白楼中几百甚至上千年,蕴含着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书法鉴赏价值以及文物收藏价值。《任城县厅璧记》《罗振玉楹联石刻》为研究太白楼的历史演变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文字图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