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
(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家庭关系之一。是指以血缘或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1]。它是父母与子女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以期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2]。 有研究者将亲子关系以亲子关系的要求性、反应性、亲密性和依恋性这4 个维度为依据,划分为矛盾型、极端型、和谐型[3],根据不同的维度和角度,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划分。
目前研究者们普遍达成共识, 亲子关系对幼儿发展有显著的影响。大量的实证研究都表明,亲子关系对幼儿的学习品质[4]、人际交往、自信心[5]、问题行为及焦虑等有显著的影响。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幼儿形成稳定的情绪、有利于幼儿减少问题行为,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等; 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则恰恰相反。 亲子关系是幼儿在其一生的成长中所建立的第一种人际关系, 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关系, 将支持幼儿一生的发展。 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当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那么父母对孩子所实施的所有教育可能都没有用。 目前关于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发展、学业成绩、学习品质等方面。
近年来, 由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普遍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状态,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出现了许多问题。 特别是疫情期间,孩子们基本被“关”在家里,让亲子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 对此许多家长将之归结为疫情,认为只要疫情结束,亲子冲突就可以自行消失。但事实并非如此,疫情期间的特殊相处只是让已存在的问题放大, 所以家长更需要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例如,在育儿中“父亲缺位”“丧偶式育儿”现象大量存在,甚至部分家庭存在“焦虑母亲+缺位父母”的育儿组合。 如父亲角色的缺失,亲子陪伴身在心不在,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亲子之间沟通不良,家长并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陪伴孩子时“身在心不在”,陪在孩子身边玩手机。 监督孩子上网课学习,渐渐地“鸡飞狗跳”,甚至大打出手。
著名的 “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陌生情境实验”, 以及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等均显示,在儿童早期,儿童在与父母的相处中获得安全感、信任感,是其一生完整人格、健康心理、社会交往、自我认知等的基础。只有完成了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战胜怀疑,发展信任感,才能顺利进入下一发展阶段。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是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分娩是亲子第一次的分离,许多新生儿或直到学步儿, 都需要母亲或主要养育者一直抱着才肯安然入睡,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用这种方式寻求安全感。 到孩子学会走路,独自玩耍,孩子开始慢慢地自己玩一会儿,然后跑到妈妈身边,逐渐到自己在玩的时候,抬头看妈妈一眼,妈妈在,然后继续投入自己的游戏当中。 再逐渐,有些孩子会一遍遍问妈妈:妈妈我可以看着你吗?妈妈你会保护我吗?妈妈我害怕。妈妈一遍遍回答:可以的呀,妈妈会保护你,妈妈在这儿呢。在儿童早期最初几年漫长的亲子关系中,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给家长们的建议就是,耐心、敏感地了解儿童的需求,用多种方式表达:放心、我一直都在,是安全的,提高亲子关系的亲密性。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这样的教育是不合适且非常没有必要的。 在很多家庭中,可能会出现“严父慈母”或“虎妈猫爸”两种典型,这种父母共同连哄带吓让孩子学会听话,做出父母所期待的行为, 看起来似乎行之有效, 但长远来看,会产生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 而父母严格,祖辈溺爱的现象在中国也非常常见, 而家庭中儿童所尊重的真正的“权威”,一定是建议在父母、孩子双方相互平等的基础上的,而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不应该让孩子感到害怕。
给父母的建议是,遵守规则、懂得平衡。首先,要加强父母之间,父母与其他家庭成员,如爷爷奶奶或外祖母或者保姆之间,要经常沟通,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防止出现父母严格,祖辈溺爱的现象,只有在和谐亲密的家庭氛围中,亲子之间的冲突才会减少。其次, 可以全家人一起共同制定家庭规则以及奖惩制度,比如,孩子遵守了可以给什么小奖励等。 一旦制定了,全家要严格遵守并执行,否则就会形同虚设。
要懂得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有针对性地运用恰当的教育策略[6]。例如,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3~4 岁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出现了“第一个叛逆期”,不管父母说什么,儿童通常都是说“不”,有时儿童这样的表现会激怒父母,导致父母吼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或采用其他惩罚措施。 这都是不对的,作为父母,如何了解了儿童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 注意采用引导的方法,将能够有效减少亲子冲突。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如果你只会用纯说教批评式的催促,那你就没有用到科学、符合儿童特点的教育方法。美国和日本的幼儿园教师,为了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用面包土司做了这样的实验:用4 片土司切片,一片直接放到密封袋里,一片让孩子用脏脏的手摸一遍,一片在孩子玩的玩具上擦一擦、 一片请孩子用肥皂洗过的手摸一遍; 然后分别放进不同的密封袋里写上记录,几天后把土司片拿出来给孩子们看,结果显而易见,干净的土司和用洗过的手摸的土司最干净,用脏手摸过的土司出现的霉菌最多, 在玩具上擦过的土司片也出现了很多霉菌。 用清晰的实验结果让孩子们自己发现, 原来不洗手和玩过的玩具上有那么多细菌,这样一来,不用父母多费口舌,孩子们自己也会积极主动勤洗手了。
一到假期,家长们给孩子们报各种的兴趣班,音乐、美术、舞蹈、机器人等,而这个假期,人们不能出门,各种培训班打出的“停课不停学”等各类旗号,家长们每天开始了各种的打卡。 这种打卡式的学习真的有用吗?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吗?对孩子的发展到底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呢?家长们可能心安理得地认为,我已经为你花了钱安排好了各种课程, 学不学是你的事儿,我已经尽到自己的义务了。 对孩子来说,假期比上学还累, 每天被迫执行父母安排的一项项活动,丧失了最初的兴趣爱好,严重还可能导致厌学。
给父母的建议是:首先,让积极倾听发挥作用,了解孩子,需要积极倾听,这是P.E.T.父母效能感训练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只有了解孩子,才有尊重和高质量的亲子联结[7]。积极倾听,就是清楚地表达“我看见你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从婴幼儿到成年,都有着强烈的“被看见”的需要,如果家长不能正常地“看见”孩子,那么孩子就可以做出一些问题行为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另外不要在积极倾听中夹杂着评价命令、说教建议等,使积极倾听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说教。积极倾听,需要真正地听懂孩子的心理、情绪、需要,全方位地了解孩子。
其次,帮助孩子们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让他们拥有自由尝试各种事物的权利。 不是要给孩子规划好每天的时间, 而是要鼓励家长帮助孩子学习做自己的时间管理。假期期间,可以每天早上或者前一天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共同商议,请孩子为全家人规划共同活动,也请孩子规划自己的一日时间表。这样的好处是: 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生活的共同参与者,是个有权利有发言权也是受尊重的个体。最后, 孩子由被动执行父母安排好的计划变主动规划自己的一天,这种赋予孩子主体性的行为,会让孩子一日计划的执行更有效, 自己制订的计划孩子是乐于完成的。
敏感的养育者能够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孩子。 高质量的陪伴,不是要求家长要时刻与孩子待在一起,而是做到真正的陪伴。 经常看到很多人推着婴儿车到户外, 家长之间聊天, 却鲜少真正陪伴自己的孩子,没有耐心地回答问题或者与之交流。 很多时候,父母只顾自己看手机,孩子自己玩儿自己的,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
敏感的养育者能够进行高质量的亲子互动。 养育者所构建的安全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能够有效减轻儿童的焦虑感和压力水平。那么,怎样做到或提高养育的敏感性呢? 首先,注重与儿童的情感互动,有丰富的面部表情,活泼多变的语言语调。 其次,注重对儿童表现的积极回应和反馈,在这一过程中,敏感的养育者能不断发现并纠正自己是否正确地理解了儿童的需要,自己的养育行为哪些是符合儿童需要的,哪些会造成儿童的不适。另外,还要给予儿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不要儿童一表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对儿童大声吼叫。
给家长的建议是,首先,可以预留出专门的“游戏时光”。让家长每时每刻都高度保持亲子联结的高质量是不可能的, 家长在开始尝试高质量陪伴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为此,家长可以为孩子预留出固定的一对一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 大人必须不受干扰,注意力专一,所专注的只有与孩子的联结、参与和互动。刚开始的游戏时间10~15 min 足矣,可以根据情况逐渐延长[8]。 这个假期,可以和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亲子活动,家人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倾听彼此的心声,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认识病毒,远离焦虑,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 所有的变化, 孩子们都看在眼里,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关注着这场“战争”。可以亲子共读一本绘本、请家人们一起讲讲家庭故事,共同整理家庭照片等,做到高质量的参与孩子的活动。其次, 家长可以利用家里的废旧纸箱子、 鞋盒子等材料,和孩子一起自制玩教具。
教育即生活, 儿童的成长以及高质量亲子关系的构建,都是在一天天点滴的生活中进行。由于亲子关系具有极强的情感亲密性, 它将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完整人格、 社会性及学业成就的发展。 在教育中,关系是唯一的活性物质,也是教育的核心。疫情给家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练习机会,家长可以好好利用这段时间与孩子相处, 学习如何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 练习如何与孩子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坚持孩子一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