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璞玉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13)
校园文化是学校独特的精神标识,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形成具有自我“灵魂”的校园文化特色极为关键。 伴随中国一汽而生的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长汽高专”),一直坚持以中国一汽“爱国、自强、奋进”的“红旗工匠”精神为引领,不断深化与中国一汽的校企文化融合,打造了具有汽车产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为我国高职院在校企文化融合建设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1]。
近年来, 产教融合在国家政策中被反复提及。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诸多政策推动下,产教融合迅速发展[2]。 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校企文化融合也逐渐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1.1.1 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我国明确规定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适应企业一线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若高职院校不能做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将会严重阻碍高职院校的发展,无法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 更加无法凸显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3]。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才能够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从而提升其社会认可度。
1.1.2 深化校企合作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输送人才的教育场所, 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则无法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要求, 毕业后的学生也就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 只有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 学生才能够有机会在日常的学习中与企业直接接触, 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文化与所学专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因此,将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互相融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1.2.1 对校企文化融合的认识不足
有些高职院校只关注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科研水平等方面的建设,在文化建设上缺少投入、无暇顾及,与企业文化难以真正对接,造成学校内涵建设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不够, 无法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互补。
1.2.2 校企文化融合的规划意识不够
对校企两种文化认识上的不足, 导致高职院校对二者的融合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时间较短,校园文化底蕴不深,校园文化建设较为薄弱,不能围绕校企文化的融合进行科学设计,未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
中国一汽是我国自主汽车从无到有的一部奋斗史,红旗轿车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面旗帜,红旗工匠是中国一汽“产业报国、工业强国”初心的践行者。为助力中国一汽的“新红旗战略”,助力“国车复兴”,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长汽高专用自主汽车文化、工匠文化、大学文化,为学生筑牢了信仰之基、补足了精神之钙、把稳了思想之舵[4]。
2.1.1 自主汽车文化嵌入学生灵魂深处
在长汽高专, 新生入学第一天便会集体参观中国一汽的厂区。在毛泽东同志题写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石前,了解1956年毛泽东同志“什么时候能坐上中国自产小轿车”的愿望,了解中国第一台解放车、第一台东风车诞生的历史;在中国一汽的“红旗展馆”里,了解“一汽人”吃在一线,住在一线,用180多天造出红旗轿车的故事, 了解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诸多外国政要来华访问的三大愿望:“见毛主席,住钓鱼台,坐红旗车”,了解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国的软实力增添了一种新式外交武器——国产豪华红旗轿车”“红旗轿车是中国接待客人的最高礼遇象征之一”;在新红旗系列轿车前,了解2011年习近平同志“盼望更多的中国人能坐上中国一汽产的红旗牌轿车” 的殷切期望, 了解把新红旗打造成“中国第一、世界著名”民族品牌的时代使命。通过参观, 不仅让学生对我国的自主汽车文化有了深刻认知,也让学生满怀自主创新的骨气和志气[5]。
学校每年都会与中国一汽联合举办传承弘扬自主汽车文化的五大活动——“自主汽车文化节”“自主汽车文化论坛”“校企汽车文化联谊”“劳模工匠进校园”“汽车文化校企对抗赛”等活动,将自主汽车文化深深嵌入学生灵魂深处。
2.1.2 工匠文化深入学生骨髓
为将工匠文化深深地刻入学生骨髓, 长汽高专聘请了235 名国家工匠、“万人计划” 名师、 技能名师,为学生讲专业课和职业规划课,让学生近距离接受工匠文化的濡养。
学校开展了“名师带高徒”项目——吉林省“长白山技能名师工作室”每年会遴选180 名思想端正、成绩优秀、刻苦钻研、乐于创造的学生,通过师徒制的方式打造校园红旗工匠。
学校自编了《大国工匠》《工匠之路》《匠心传世》《成才之路》多本图书,制作了《长白山技能名师》系列宣传片,同时依托“汽车文化馆”“红旗工匠实践体验中心”等宣传载体,营造了学习工匠文化的浓厚氛围。
2.1.3 大学文化融入学生血液
长汽高专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师生的行为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大思政的教育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了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领学校领导班子给学生上思政课, 在课堂上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同时,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普通学生也能讲思政课, 这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思政知识的积极性, 也调动了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为充分调动学校、企业、社会、家庭、学生等多个主体共同发力,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在一起,学校提出了“五课堂联动”育人模式——“第一课堂”包括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课,也包括能够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其他专业课, 所有课程都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和关键词, 形成协同效应;“第二课堂” 重点在社团活动内容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突出思想政治方面的引领,将社团活动纳入课表,让学生用爱好与特长获得学分,并以“校园红旗工匠”实践工坊为载体,探索社团活动与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第三课堂”则通过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第四课堂” 将家庭教育纳入育人体系, 开展家校合力育人,落实感恩教育;“第五课堂”则通过网络课堂潜移默化引导学生,组织“习言微语”网络学习、政治理论手机拓展学习等系列活动,使思想政治工作既能“面对面”,也能“键对键”,不断增强育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2.2.1 校企融合创新管理文化
学校选派优秀管理干部到中国一汽相关部门进行工作伴随、挂职锻炼,要求专业教师必须要有一年的企业实践经历,以期提高教师的企业文化素养,进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学校会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集体学习, 同时鼓励教师自觉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深入到企业工厂、车间、班组,并要求教师务必做到“四个一”:结交一个以上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朋友;把握一套现场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熟知一项生产现场现代化管理方法; 提出一个结合企业实际教育教学的改进方案[6]。
学校开展了“三进三结合”活动,即“5S 管理进公寓, 企业管理与寝室管理相结合; 班组管理进班级,班组管理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企业先进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例如,学校借鉴企业的5S 管理法, 在学生公寓开始全面推行5S 现场管理, 设计了符合学生公寓管理的5S 执行手册,制订了5S 管理寝室布置标准等。该做法帮助学生树立了职业意识,提升了职业素养,增强了就业竞争力,也帮助学生缩短了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和过渡时间,进而实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学生素养与员工素质之间的有效对接[7]。
2.2.2 深入社会创新实践文化
“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校友”的实践模式,让长汽高专学生能够深入社会,切实了解国情民生,更加坚定技能报国的信念。
走进企业, 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世界最先进的汽车生产线——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有企业实践经历, 对口专业要参与企业对应岗位的生产实践。如今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包括一汽红旗、一汽解放、一汽大众、德国五大汽车公司(奔驰、宝马、保时捷、奥迪、大众)、法国米其林、日本丰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世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企业完成实践的学生也得到了企业的信任,很多学生都能在毕业后得到实践企业的邀请, 成为正式员工。
走进社区, 引导学生用技术技能服务百姓群众——学校师生利用自身专长走进社区开展技术服务。学校的“车卫士”服务团队,利用所学技能为社区百姓提供无偿汽车技术服务50 余场,受到服务社区的一致好评。
走进农村, 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民生——学校的百川公益志愿者协会每年坚持走进贵州、 吉林等地的农村,开展支教、扶贫等30 余个公益项目。协会为白血病患者募捐150 余万元, 并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慰问贫困家庭, 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和农村留守儿童近千名。
走进校友, 引导学生汲取榜样力量——学校组织开展“千名学生访万名校友”活动,要求每名学生在校期间都要采访一位职业汽车人; 学校坚持举行校友论坛,组织开展青春梦想人文素质报告会。
2.2.3 承办国赛创新竞技文化
技能竞赛不仅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平台,也是激发学生竞技精神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 2012年至2016年,长汽高专连续5年承办了5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汽车检测与维修和汽车营销赛项。5年时间里,全国31 个省、市高职院校的563 支代表队1 554 名选手来校参赛。 在大赛期间学校还举办了“百年汽车知识展”“百年汽车模型专题展”等活动。学校是中国一汽百工种职工技能大赛的主办方, 是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多项大赛的主办方,是国家、省、市、行业多项大赛的举办地,每年有近千名选手到校参赛。学校既是汽车人竞相展示才华的舞台,也是汽车竞技文化的高地。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元素。 高职院校也是文化孕育、 传承、 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建设的重任,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不可替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模式、走向国际一流的切实要求。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由“量”向“质”的提升转变过程中,所以更要重点着眼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弘扬职业文化、创新办学观念、提炼办学特色。 在推动中国“精品制造”“人力资本”强国的未来进程中, 特别需要创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职院校, 而在迈向世界一流高职院校行列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以中国化的职业教育为己任,保持开放的胸怀,走出中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之路,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深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基因, 因为只有具备丰富中国要素的高职文化才能向全世界输出一流的中国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