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0-01-02 17:54:53宋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体系院校

宋妍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成教中心,河南济源 45900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向高质量阶段发展。 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趋势决定了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在于大量的高端行业人才, 更需要更多的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于企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必须加大对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力度, 对高职高专学生提出适应社会的新要求。 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从管理学这门学科入手,引导、规范管理学课程体系,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近几年学术界对于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 可见对于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体系改革工作中并未引起教育界乃至学者的重视, 该文着重从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高专管理学现状为切入口, 讨论了高职高专管理学专业该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目标这一重要问题。 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我国高职高专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是经管类学科中的基础性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主要是对管理活动中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规律进行总结[1]。我国高职高专的教育目的就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专业的管理型、 应用型人才。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高职高专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学科的发展仍然延续传统教学模式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严重脱节, 管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完全满足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1)教学方法、教材以及教案落后。 管理类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中,多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尤其应该重点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以及教案进行改革。总体上讲, 在教材和教学方式上更多沿用传统的书本教条式教学方式,教师对着书本教,学生拿着书本学。 教材也是延续传统,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是呈现消极态度,教学方案多年不变。 在教学方法上,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不能利用当下较为先进的互联网科学技术, 获取更多管理学专业典型定案例以及企业管理案例,学生仍然跟着教师“啃书本”。这些综合因素最终导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管理学课程发展的滞后, 培养出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管理学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高专院校相对于大专、 本科院校来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院校, 国家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大专、本科院校。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力量是相对薄弱的, 教师在专业程度和综合素养方面相对较差。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是地方性院校,无论是在知名度和综合实力方面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名牌院校的毕业生来任教, 因而教师素养方面是相对不足的。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学科, 高职高专中的管理学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直接毕业的学生,教师本身就缺乏社会实践性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社会性实践的指导。

(3)学生社会实践严重缺失。当下我国高职高专校园中管理学科的发展仍然沿用传统的多年不变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再加上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大部分教学过程照本宣科缺乏实践性教育,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职高专院校中学生社会实践的严重缺失。 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是其中一种表现, 最为严重的实践性是在社会中的缺失。 高职高专院校中学生在学期末或者临近毕业都会按照学校安排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但是,实际课程学习中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社会实践时大多被分配到企业中从事工作,对于企业来讲这些学生只是廉价的劳动力,在管理学实践方面并没有得到锻炼。

2 我国高职高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当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管理课程存在的诸多弊端,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主义发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必须对管理学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原因有以下几点。

(1)规范管理学课程体系的客观要求。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基础性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发展中学科, 管理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是一门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2]。管理学的教学模式在当下高职高专院校中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中一股脑将书本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消化。 在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与教材多年不变,管理学课程体系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发展较为混乱。 针对当下管理学课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规范现象, 必须对当下管理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起规范化、体系化、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发展的现代化管理学教育体系。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大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 这就要求社会中企业尤其是科技和人员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向着更加高效、 专业的方向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中、小企业发挥其高质量生产和高效人才管理的良好优势,这就需要更多优秀的管理型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高专院校管理学课程发展滞后,在教材、教学方法和课程实践方面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不协调甚至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严重脱节。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对高职高专院校管理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培养新型社会人才的现实要求。课程体系不规范、 课程发展与社会脱节等这些不利因素最终导致高职高专院校中管理学人才培养发展滞后。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步入了新台阶,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对于更加优秀的管理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严重, 因此当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必须改革管理学教学体系, 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我国大专、本科院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管理学体系发展相对完善,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更加专业。 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在社会就业方面有着相当的竞争力, 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这更加决定了管理学课程体系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3 我国高职高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管理学发展长期以来教材、教学方法较为落后,教学活动只局限于传统课程之中, 严重影响了高职高专管理型人才的培养。 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培养更多与时俱进的管理型人才,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管理学课程体系必须从多种方向入手进行改革。

(1)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 当下我国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发展无论是在教材、 教学方法还是在课程评价方面都一直沿用传统书面教材模式,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脱节。 因此当务之急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多使用几种教材,互取优点,综合百家之长,不应完全按照一本教材制订教学计划, 应适当地加入新鲜的专业知识。 尤其对于管理类学科, 虽然知识体系已经形成,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又出现了很多新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发源于本土的管理理论,对于学生来讲,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有使用价值,这些在教材中是很难及时体现的。我们会发现,一个新的案例要想完整的出现在大学教材中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 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在课程学习中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案例, 因此教师应针对自己课程的特点及时对教材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即体现课程内容的“求新、求异、求变”。 高职高专院校要借鉴和引用大专、本科院校管理学教学经验,要引进国外先进管理学教材和最新的管理学理论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通过新理论的和现代科学网络技术使高职高专院校管理学专业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学习国内乃至国际上最新的管理学案例, 充分的了解市场经济背景下需要什么管理学知识, 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

(2)引进名校管理学人才,增强高职高专院校管理学师资力量。除了在基本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市场经济接轨之外, 高职高专院校还必须加强资金投入, 引进名校毕业专业的管理学人才作为专业的管理学教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占主导地位的, 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受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影响。 高职高专院校学校层次相对本科、大专院校较差,教师专业水平更是相差甚远。 但是培养出的管理学专业学生将来都是要走向社会参与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 因此如果没有较强师资力量从根本上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社会竞争的优势。 高职高专管理学教学体系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学人才就必须引进名校管理学人才,增强管理学课程教师师资队伍,从根本上提高管理学教学水平。

(3)增强校企合作,建立传统课堂与企业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管理学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直接面向市场,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重在技能应用的专门人才。 其理论知识限定在“适度、够用”范围,其培养要求定位于动手能力的训练上,按设定的岗位或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的训练, 以达到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与实际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相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高专院校还沿用传统的做法肯定是不行的。 在新的形势下,面向第三产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符合社会需要、具有较强岗位竞争力的人才。

当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存在着管理学课程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社会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严重缺失。除没有专业的社会实践课程之外, 有些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学生不仅没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得到锻炼,反而更有甚者是在有限的社会实践中被企业当作廉价的劳动力, 相当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有限的社会实践与在校期间的学分挂钩, 如果完不成学校分配的社会实践,就拿不到毕业证。 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规范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建立起规范化的社会实践课程。要加强与信誉较好、实力较强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建立起管理学传统课堂与现代化企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参与企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在学习专业性管理学理论的同时也参与到企业管理的现实实践活动中, 增强管理学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性。

(4)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管理学教学质量。 高职高专院校在我国教学体系中处于层次较低的学校教育, 生源大多数是高中成绩不好的学生甚至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学生中的大多数都是抱有“有学上就不错”的心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和社会认知方面都没有发展成熟, 对于学习和社会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高职高专的管理学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必须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学认知, 使管理学专业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不能轻易就被外在环境所影响,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目的性。 在管理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主观能定性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互联网体系中经典企业管理案例, 并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使自己朝着新时代的管理学人才的方向发展。

(5)考核方式要多元化。考核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管理类课程的考核方法,应改变传统的过分看重试卷和分数的观念, 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地位及其在专业中的作用,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对于基础课程,比教育教学研究如经济数学、 英语等应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 可以用试卷作为主要方式;对于专业课程,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市场调研等则要重点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角度、 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实践操作技能,可以用现场模拟、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方式,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核。

总之,管理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呈现灵活性、多元化,改变“唯卷唯分”的观念,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论文写作与实习相结合, 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报告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法。

4 结语

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体系,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同其学校层次一样并没有引起社会以及教育部门的重视。 一直以来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必要参与到社会经济工作中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劣势, 校园之中并没有学到真正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步入了新的台阶, 经济发展由快速高效发展目标变成更加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因此,企业的发展方向今后也必须以质量为目标,有序地进行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对我国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是适应社会新的发展目标的总要求, 同时也是培养新型社会管理人才, 增强高职高专院校管理学专业学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必须予以推崇。

猜你喜欢
管理学课程体系院校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 06:22:42
浅谈管理学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47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