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东霞
在王兰老师生活工作了60 多年的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里,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共识:王兰老师的课堂本真而美丽,散文一样的语言,国画一样的课件,书法一样的板书以及恰到好处的音乐,包括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让她的语文课堂精致而不失高雅,精巧而不失质朴。的确,在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教学生涯中,王老师形成了具有以“美丽”为主要特征的语文教育理念、教育风格、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2017 年,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的“王兰‘美丽语文’教学思想的实践与推广”获批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2020 年“走向‘美境’:传承王兰语文教学思想的创新研究”成功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通过总结、提炼王兰老师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学校提出了“美境”这一命题。何为“美境”?学校认为,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美丽的学科,这种美丽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吟诵品味、知识传递、赏析语言、体悟情感、分析鉴赏等教学方式创设达到一种审美化的意境,这种审美化的意境即为一种指向儿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美好状态。“美境”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入境”时的美妙,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师生进入语文学习之境中体验和感悟到的美好心理认知,是为实现入境;二是“情境”中的美思,即努力让师生在开展语文学习过程中对感受到的人、情、物、景所做出的欣赏与评价,激发深度思维;三是“境界”中的美好,即努力让师生在审美化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表现和创造出的一种美好境界,是为走向境界。学校将对儿童语文教学审美化意境的追求过程,称为走向“美境”。王兰老师的语文教学“走向美境”的理念从以下几个案例片段中便可窥一斑。
【案例】《春天来了》教学片段
20 世纪70 年代末,王兰老师在执教《春天来了》一课前,先用录音机录下了小鸟的叫声,又根据教材上的插图画了一幅“彩色的春天”,用皱纹纸盖住后贴在了黑板上。上课伊始,王兰老师按下录音机的播放键,伴随着小鸟欢快的叫声,慢慢揭开遮住彩图的皱纹纸。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跃入眼帘,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牢牢地吸引住了。
师:小朋友们,听到小鸟的叫声了吗?看到五彩的春天了吗?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一起找一找春天。找到的小朋友们,可以用“春天来了,什么怎么样或者在干什么”说一说。
生:春天来了,燕子飞回来了。
生:春天来了,桃花开了。
生:春天来了,柳树长出了绿色的叶子。
生:春天来了,大地穿上了绿色的新衣服。
生:春天来了,农民伯伯播种了。
生:春天来了,小鸟高兴地唱起歌来。
生:春天来了,冰雪融化。河水哗哗地流,向我们报告春天的喜讯。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都很仔细。春天是万物蓬勃生长、处处欣欣向荣的最美好的季节。一起读好这个词——“春天”。
师:谁会用“春天”说一句话呀?
生:春天的风景多美丽!
生:祖国处处是春天!
生:雷锋叔叔对同志像春天一样温暖。
四十多年前的这个教学片段让笔者想到那一句话——“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确,美丽诗意的语文课堂,始终是王兰老师努力追求的目标。正如她常说的:“教师应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把美的对象显示给受教育者,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完全出于自觉,出于对美的渴求和向往,在审美的高级活动中达到美的境界。”王老师执教《春天来了》一课时,因为春天还没真正来到,为了让学生体会春天来到时的喜悦心情,她创造性地运用音乐和图画渲染课文情境:春暖花开,师生一同来到郊外踏青赏春,不但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真心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很快便全身心地沉浸在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中。何谓“如沐春风”,王兰老师的教学便是极好的体现。
【案例】《咏华山》教学片段
《咏华山》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2000 年4 月,王兰老师指导徒弟刘军老师执教这一课,对于理解文中描写华山高和险的语句,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你们看,(指图)山是那么高、那么险,山路是那样窄、那样陡,要登上去可真不容易啊!能读好“艰难”这个词吗?
(生朗读词语)
师:感受到不容易了,登华山是那么的艰难。当他们好不容易登上山顶一看,(出示山顶观景图及句子“啊!华山真高哇!”)他们是多么惊讶呀!读读句子,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他们的惊讶?
生:从“啊”和“哇”能看出他们的惊讶。
生:还有两个感叹号。
师:找得对,他们惊讶的是什么?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自己读读下面的课文体会一下。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你是从书上这两句话里体会到华山的高,真会读书。“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这句话什么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生:除了蓝天比它高,其他所有的山都没有华山高。
生:只有蓝天在华山的上面,其他的山都比华山矮。
生:这些山,有的在远处,有的更远一点,有的在近处,有的更近一点,这么多位置不同、距离不同的山,都在华山的脚底下。
师:这真是一览众山小啊!难怪他们那么惊讶呢!怎么读好这个句子呢?
(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
王兰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儿童立场,她经常提醒老师们:“语文教学是为儿童的,是基于儿童的,是促进儿童思维的。”她认为美丽的语文课除了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智慧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位才艺俱佳的导游,能引领学生去畅游“奇山美境”,品味语文中动人的情感、精妙的语言、幽远的意境、朗朗上口的音韵,引领学生渐入阅读赏析的佳境,提升思维水平。
在这段《咏华山》的课堂教学中,王兰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富有亲和力”的好向导:通过图画观察、语言渲染、理解重点语句等环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华山高耸入云的壮景。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文本中的“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这两句话,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句子意思,体会情感,对语句的理解作出自己的欣赏与评价,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启迪深度思维。
【案例】《小小的船》教学片段
叶圣陶先生的《小小的船》曾入选20 世纪80 年代的一年级语文课本,这首儿童诗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小的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夜空和闪闪的星星,展现了学生想飞上月亮遨游太空的美好愿望。课堂上,王兰老师的教学设计催生了美好的语文学习活动。
(师领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师:先看第一句,这一句又讲月儿又讲船,到底是讲什么?
生:是讲月儿,小朋友把月儿当成船了。
师:还有什么补充?
生:因为小朋友把月儿比作船。
师:船是在水里航行的,小朋友把月儿当作小船,那么他是把什么当作大海,又把什么当作波浪呢?
生:那蓝蓝的天空就像无边无际的大海。
生:那飘动的云彩就像大海里的波浪。
生:真有意思,老师,我们也想上去划小船。
师:是啊,月儿成了小小的船,可以坐上去。你们想不想上去玩?
生:(齐答)想!
师:一起读一读吧!下面一句讲这小小的船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小小的船两头尖。
师:小朋友们坐在船上看到了什么?
生: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这个句子写了看到什么,哪两个词不能省掉?
生:“星星”和“蓝天”。
师:什么样的星星?什么样的天?
生: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回答得多好呀,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遍。
(生看小黑板上板书的全文,齐读)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篇课文为什么读得很顺口?下课后请大家开动脑筋,仔细想一想,明天老师看一看你的答案和别人的一样不一样。
王兰老师常说:“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儿童的世界是想象力丰富的世界,对生活、对文字,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像对待娇嫩的花朵一样,小心地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梦。学会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学生的心灵去理解文章,如此,才能和学生成为朋友,如此,师生才能一同走进充满情趣的审美境界。”
在这个环节中,王老师引出一个对一年级学生而言极具思维含量的问题:“‘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一句又讲月儿又讲船,到底是讲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便唤醒了学生的思维,无须教师灌输式的讲解,当学生把模糊的感觉说清楚、说准确时,便能水到渠成地感受到其中的童趣诗意。当学生思维活跃之后,王老师又不失时机地往前走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船是在水里航行的,小朋友把月儿当作小船,那么他是把什么当作大海,又把什么当作波浪呢?”学生想象的翅膀展开来,诗一样的语言也随之而来:那蓝蓝的天空就像无边无际的大海。那飘动的云彩就像大海里的波浪……学生对语文的审美感悟就在那思维挑战中,就在那想象说话中,就在那揣摩言语中,就在那深情朗读中。这就是师生在审美化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表现和创造出的一种美好境界。王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富有童趣诗情,犹如一条涓涓流淌的清澈河流,让儿童摇着智慧小船,抵达审美之境。
上述三个教学课例,记录的是王兰老师在20 世纪70 年代、80 年代亲自执教,以及在2000 年指导徒弟上课的课例。虽说距离现在已有几十年,但以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来看,毫不过时。这三个课例一脉相承的是王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理念,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情感”,自然融入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从而引领师生走向母语学习的“美境”,在促进优秀汉语言文化传承,提升儿童审美、创美能力的同时,达成语文学科“立德树人”“学科育人”教学目标。
王兰老师虽然不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但她的教育理念、教育风格、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已然被更多的老师传承下来。在走向“美境”的儿童语文教学实践中,师生一起不断发现语文本身的美,看到语文中有美丽的人物、故事、风景,感受美丽的灵魂和美丽的情感;师生一起不断追求教学过程的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在赏析、感悟、创造的过程中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在推进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同时,创新发展王兰语文教学思想,建构小学生“走向美境”的语文教学的内涵、框架,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途径和策略。
撷春风秋雨,织出如画意境;掬银发童心,谱就舐犊华章。历史在前进,时代在进步,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艺术也在推陈出新,但永恒不变的是语文学科担当着“求真向善尚美”的使命,让我们像王兰老师那样,引领学生感受语文的美,分享世界的美,体验生活的美,一起走向语文教育的“美境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