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黄院长您好!说到教师,我们都知道那句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经历的是神圣之下的平凡,在生活中还会遭遇种种困惑。能否请您谈谈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认识?
黄艳梅: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对学生的身心施以影响的教育工作者。
先说说作为人的形象。人是社会的产物,不论人意识到与否,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多重角色,这在社会学中叫“角色丛”或者“角色集”。人生之旅,生动地演绎人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多维存在,人们历经不同的生活场域,在多重角色扮演中实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我们的教育传统中,教师的职业角色被“圣人化”,忽视了教师的多重角色担当。教师职业形象塑造存在“苦情”误区,教师负重前行,作为人的需求与幸福被忽视。对教师角色脱离人性基础的“神性”拔高,影响着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这一形象的接受和认同,也必然影响教师的职业生活。对于教师队伍中出现的种种困惑或职业倦怠,要从教师的视角做些研究和评估。教师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教师的职业生活与个人生活无法彼此分离,教师的家庭建设也非常重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要正视教师“角色丛”的存在,基于教师的生存状态,认真分析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切的工作要求,制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师培养机制。这是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应有方向。
再说教师职业,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的劳动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效果,需要连续的过程,这些都使得教师职业具有特定的精神劳动特点,教师的辛勤付出难以量化,教师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是千姿百态、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教师的工作无疑是具有创造性的。关于教师的职业形象以及他们的劳动,古往今来,人们做过许多定义或是比喻,多是从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考量的。从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来看,要突出的是终身发展者,发展学生,发展自己,而且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深入浅出”是一种较高的境界,我们也可以用“深入浅出”这个词来阐释教师职业特点,教师的职业人生就是处在不断的修己的输入与育人的输出之中。一个“深”字,表明教师要有“一桶水”或“常流水”的学习储备和职业素养;一个“浅”字,昭示我们要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促进学生的理解、吸收和转化,这里充满教育创造。为了保证源源不断的输出,就要有源源不断的输入,如果输入不足,输出方法、能力有限,那自然会影响输出效果。拥有足够的输入,掌握正确的输出方法,乃是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深入浅出,做一个终身发展者,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尤为重要。
以上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发现,对教师职业的特别描述,希望可以带来更好的启发,驱动我们教师精神层面的内生力,形成专业发展自觉。
本刊编辑部:黄院长,您刚才强调从人性基础认识教师角色。教师同时还是专业技术人员,其专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知是行之始,您觉得当前教师的专业知识存在哪些缺失?您对青年教师进入专业生活可以给出什么样的建议?
黄艳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普遍重视教书,忽略育人,其实育人效果影响教书成效,因此重视育人,不仅仅是长远利益,也是我们的现实需求。
关于教师的专业性,涉及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现在的教师基本都是科班出身,专业起点较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和付出程度也有目共睹。但是我认为教师们的知识结构存在一些缺失,比如缺少关于人的知识、学的知识,因此教育教学中遇到复杂问题就会捉襟见肘、简单粗暴。
认知科学告诉我们,人的认知存在于大脑,大脑存在于身体,身体存在于环境,认知、身体和环境构成了动态的统一体,也形成了人与自我、人与环境的互动系统。
当前脑科学中最有意义的是对认知活动的研究,这一研究将弄清人脑是如何学习的。大脑里有一种镜像神经元,能把看到的事物存储下来并记忆,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脑保存信息的最好方式,就是立即运用这些信息,把它传授给别人。人脑是好奇的,人就会去探索,去积极主动地学习;人脑需要交流,人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能完成意义建构。当教师认识到参与式学习是有利于脑的学习方式,才会在教学中主动运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积极推进教学方式变革。
知识是通过整体的理解和宏观的概念去组织的,脑认知事物要在原有的经验中搜寻。如果所学的知识大脑里原来就有相关基础,大脑就可以完成意义建构,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人脑中的多巴胺与情绪情感密切相关,学习环境不安全,影响了学习情绪,脑就不认知、不学习,所以应该让学生处于宽松的氛围中。对脑的了解将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及时吸收和运用脑科学研究成果,将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身体也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提供了新的认知观,认知不仅仅是大脑的,更是受到身体及其所处环境的影响,身体及环境通过感觉运动通道参与认知的形成和加工。具身认知对于身体的强调和回归,是将身体看作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路径和资源,身体体验、身体活动方式以及身体结构都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具身认知理论的出现为人们带来了教学改革视角的转换,教和学是基于身体的,教学的关注点由以前“脖颈”之上的大脑运行转向身体的全面参与。身体通过各种感官来收集信息,除了耳听眼观,还包括触摸、品尝、嗅闻和移动等。各种情绪不仅联结起身体和心智,还凸显身体体验的情感维度。具身学习意味着身体力行,付诸实际行动,是带着问题、通过行为实践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因需而读不失为一个切口,通过及时的专业阅读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建议青年教师读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书籍。现在大家都会谈到原生家庭对人的成长影响,我们有必要打开家庭这个视窗,看看自己,看看他人,在家庭的土壤里培育、纠偏我们的育人观念,以及学习家庭建设的基本策略。或许成家立业中的困扰能在这些阅读思考中得到化解。
本刊编辑部:黄院长,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各地各校都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大力气,您认为当下在教师培养上存在哪些难点,能否结合您自己的工作具体说说?
黄艳梅:教师队伍建设一直备受重视,特别是2018 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来,各地动用诸多资源和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培养方式和机制层出不穷,阅读、写作,自修、培训,理论、实践,师徒制、工作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工作花费了组织者和教师们的不少精力,要想进一步提高教师发展成效,我觉得一个环节不能忽视或弱化,那就是转化运用。
最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日本援助中国物资外包装箱上的文字引发了网民们的热议和调侃。“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到底哪个好?我们只能说心意都是希望疫情早日过去,表达同在与支持,但它的确引发我们反思和警醒。似乎大多数国人在“有”和“用”、“知”和“行”之间,一直习以为常地重前不重后。反映在学术界,就是论文批量产生,一谈起操作便不得要领;反映在科技界,便是专利一大堆,但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不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往往学、用“两张皮”,两者之间缺少转化,导致口头上新概念不少,课堂上还是数年如一日低效重复。当前在教师培养中促成培训知识的有效转化,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
多年来,我从事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一直在忙碌中度过,所谓的学习基本上都是因需而学,学以致用。2001 年10 月,我有幸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在北京购得《中国语文教学忧思录》一书,书中的一些诘问久久萦绕于我的脑际。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特性,写作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实现,针对语文教学的顽症,可否以言语表达为本位来规划、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且行且思,后来生成“言语主题”单元教学主张。通过在京的这次培训我还接触到“教师发展学校”这个概念,这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性组织,被认为是美国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重大举措。2006 年1 月,“淮安市人民小学教师发展学校”挂牌,我们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共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14 年5月,我轮岗至清江浦实验小学,随后创建“百塑学堂”,与华东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的教授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我们拓展教师发展学校的功能,重构教师发展课程体系,融入校本化创造,形成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为区市培养、输送了一批教育教学骨干人才。知识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存”或是“秀”的,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的知识,才是真的“活知识”。
本刊编辑部:培养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名师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您认为名师的特质和标志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
黄艳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 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学校的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关键就是靠名师担当,名师对学校和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名师培养应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名师应该具有哪些特质呢?我认为一是师德为先,具有走向人师的价值追求,有教育情怀和职业理想,关切学生的潜能发挥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有专业贡献,在教育教学领域勤业敬业,已取得较突出的实践成果。三是有协作引领精神,乐于合作,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四是有持续发展力,在解决疑难问题方面有较好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可以持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作为教育教学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名师的显著标志是拥有教学主张或教学风格,具有高度的专业敏感性和吸收、转化能力,善于提出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开展教育教学实验,深入研究教育规律,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思想,这也是教师从成熟走向卓越的重要路径。
对于名师作用的发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由名师领衔工作室等专业团队,团队结构合理、创新创造能力较强,围绕某个主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引领本学科、本领域的发展方向,目前这也是各地普遍采用的方式。为了保障专业团队的科研攻关,一方面组织上要给予资源支持,包括政策方面的支持,行政和经费支持是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名师自身要坚持终身学习,永葆进取、敬畏之心,担负起专业引领职责,抓实引领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名师要善于把自己的经验结构化,形成可以传递的知识形态;激励团队成员在研究中成长,把研修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任务驱动,教学研合一,是最有效的研修方式。在实践中融通,成事、成人并重,唤醒团队教师内在的发展需求和专业自觉,名师也将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使自己的知能获得持续提升,并进一步在广大教师中发挥引领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