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外语教育中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

2020-01-02 12:30马秀鹏张倩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外语一带一带一路

马秀鹏,张倩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大力推进,给我国的外语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我国外语教育已经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同时,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外语教育逐渐被视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强化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途径,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需要外语人才的支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在北京顺利召开,各国首脑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为我国外语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一带一路”,在教育合作与交流中人才的通畅流动是前提。其中,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外语人才语言文化意识的树立和培养,对全面加强对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深入理解和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外语教育中的语言和文化意识

(一) 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认为,学习一门外语,即是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胡文仲教授也曾经指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1],这一理论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已经被广泛接受,也说明中外学者都格外重视外语学习中的语言文化意识。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一种语言的单词和语法规则,而根本不了解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及文化特点,肯定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外语。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把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放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语言意识主要由语言学知识意识、学习策略意识、教学方法意识、学习需求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意识几个部分组成[1],且每个社会在语言意识层面,经过历史的积累,都能具有其长期演化的特征。因此,基于语言意识存在差异性,生活在不同语言意识背景下的人在进行对外交际时,必然会不自觉地用母语的语言意识来指导其交际行为,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交际障碍和交际失误。故而,要实现不同语言间的无障碍交流,除了掌握必备的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外,还必须重视培养目标语语言意识及母语语言意识与目标语言意识之间灵活切换的能力。语言意识在外语教学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了目标语言意识,了解目标语言的本质、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等[2],外语教学和学习才能有效提高。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复杂的概念。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两者都涉及总体和具体的学习,都涉及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但是文化意识成分还涉及文化的非语言部分,而更侧重于从单一文化能力到跨文化能力的转化[3]。语言的学习一方面是要遵循长时期形成的语言规则;另一方面,就是要依照语言背后的文化进行适应性交际。总地来说,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二) “一带一路”教育互通对语言和文化意识的影响

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人才的通畅流动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提。教育部已与包括24 个“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46 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进一步强化了我国与其他国家教育的互联互通与合作。与此同时,非通用语种人才出国培训和“留学中国”品牌正在逐步形成[4]。此外,我国高校已在“一带一路”沿线的14 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 个机构和98 个办学项目。同时,教育部积极组织开展国别区域研究,设立专项课题,全面加强对沿线国家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理解。这些举措为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种不同国家的语言交流和互通也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语言意识和文化,影响国家语言教育政策。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以及文化因素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时,国家就必须以国际视野,用动态的眼光来制定实施及评估语言教育政策[5],多元文化共生的特殊地缘环境更加丰富了语言文化教学的文化内涵,“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外语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多元语言文化教学体系,充分发挥语言文化交流带动国家合作的重大作用。

二、 “一带一路”沿线多元的语言文化

(一) 多元的语言文化共生

“一带一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主要目标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6]。虽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经济交流所占比例最大,主要是一种经济战略,但五通的实现必须有语言为其铺路搭桥。据此,很多专家学者都为“一带一路”的语言人才培养献计献策,但短时间仍然很难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英语作为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成了语言文化不同的国家间交流最主要的语言工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虽然以英语为主,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生态十分复杂,涉及的区域非常辽阔,覆盖了全球近 60 个国家和地区。其次,众多国家文化丰富,异彩纷呈,“一带一路”跨越的区域包含了世界主要文化领域,还包括西方文化、伊斯兰文化、非主流的部落文化,以及印度文化、非洲文化等[6]。这些多元的语言文化的都给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 “一带一路”外语教育中的语言与文化意识问题

1. 外语教育中的“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的缺失

我国的外语教育一直存在语言战略意识缺位的问题。只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意识、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教育受到高度重视,该语言才能发展成强大的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也是因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强烈的语言意识而不断发展而成为当今全球语言。我国的汉语语言意识淡薄和传播意识的缺失也使得汉语的使用人数众多,却没有成为像英语一样的国际通用语言。我国近年来在某些方面发生的一些翻译错误,很大程度上与民族语言文化意识薄弱有关[7]。语言文化意识是宏观把握外语教育的基础,而此类意识的缺失是我国外语教育出现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在外语教育中树立主流文化意识与语言意识,加强外语教师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坚持多元文化理念,深刻思考与深入研究语言战略,增强关于语言的民族意识,维护语言文化多元生态。

我国的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很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关系的认识逐渐加深,人们开始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重要作用以及文化因素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文化知识欠缺,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会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必须全面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民俗、礼仪、禁忌等),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例如,各个国家手势语的不同,对同一问题或事物的理解不同,都是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2. 外语教育的文化传播使命的缺失

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生活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当一种语言消失时,一个民族也就会随之消亡了[5];文化传播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很多外语学习者存在对西方文化过度热捧,忽视母语文化的严重现象。此外,由于忽视母语文化,且不能流畅地使用外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出现了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不被国外深入理解和接受的无奈与尴尬局面,出现“中华文化失语症”。文化意识的缺失还表现为一些英语教师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时,较少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与分析,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没有足够重视,使中西文化导入存在不平衡、不对称的现象[8]。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外语教育铺路搭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甚至全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充分利用外语人才,发掘外语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

(三) 树立语言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 语言文化意识与国家安全

近来我国将外语语言的教育提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指出我国外语语言教育在语言目标、文化目标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政治经济和国家安全[9]。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已上升到国家总体安全的高度。全球化背景下,一些新的语言观也逐渐滋生,主要包括语言身份论、语言人权、语言资本论、语言软实力等[5]。同时,外语教育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不言而喻的,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面临外来文化与意识形态侵蚀,“外语热”引发母语危机与文化安全,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主权意识被削弱[8],这些都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一定的冲击。

2. 语言文化意识与外语教育

一个民族语言文化意识薄弱会直接导致母语的缺失,进而导致语言战略的错位。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同时作为国际大国的责任与义务日趋加大,这些方面都对外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7]。外语教育是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育政策的恰当与否,不仅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文化传统的传承以及下一代整体素质的提高[10]。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化教育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外国文化进行研究,有助于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了解外国丰富的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外语教师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的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三、 “一带一路”视域下外语教育中语言文化问题的应对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国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和一些小语种的地位变得十分重要。面对机遇与挑战,英语和其他外语必然是进行对外交往的语言工具,但由于外语学习者缺乏语言文化意识,往往会造成对外交流的障碍。这对我国外语教育中语言文化教育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 构建跨文化交际平台,营造跨文化交际环境

语言文化意识缺失的外语教育必定是盲目无序低效的,语言文化意识薄弱的外语人才不能算作合格的外语人才,合格的外语人才除了必备的语言技能之外,必须具备强烈的语言文化意识[7],提高外语知识技能,强化语言文化意识,外语教育责无旁贷。“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对我国及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推进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要素的流通最终需要通过相关人才才能有效实现。为此,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语言政策,使中外人士有合适的交流平台,提供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机会,以此激励国内国际人才双向交流的兴趣和需要。而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高校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单位,政府应给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更多教育资源上的支持,帮助高校建立起与国外高校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对高校的支持建立起国家在外语语言政策上的话语体系。

我国应该出台促进外语专业人才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进行国际交流的语言政策。鼓励大学生利用好国家提供的便利条件,志存高远,除了完成学校的课业任务外,还要通过自学、培训等方式参加跨文化交流项目,将专业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外语语言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政府应当鼓励高校大学生多参加国际项目、多体验文化交融,高校教师也应多出国学习进修,将国外的文化魅力传授给学生,以响应国家的语言政策。以此,我们可以提高高校人才的语言意识。

此外,借助不同的中外节日也是培养语言和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11]。东西方各国都有与本国文化息息相关的节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节日,有利于学生熟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在参加相关节日庆典活动的同时,学生可以了解到相关背景,真实地感受外国文化。比如在圣诞节,高校可以举办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诸如Merry Christmas这样的圣诞歌曲,互赠礼品,以体会西方节日中的语言精髓和文化意蕴。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同时也是培养多元人才的方式之一。

要让语言为“一带一路”构想铺路,必须从国家层面树立并增强语言意识,认识到个人和国家的语言能力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特别是认识到国家的语言能力已关涉到国家软硬实力的提升,关涉到国家的安全[12]。

(二) 重视语言课程设计,创设多样性文化课程

近年来,我国的外语教育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状态,形成了全民学习英语的壮观局面,一些小语种的学习人数也不断增多。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外语教育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从大学外语课程设置来看,增加大学生对所习得的第二语言的语用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识[13]。这些课程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文化内容,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获得更为理性的文化认识,使其真正了解文化背后的内涵。

除了课程的设置,高校与教师在改进课程设计上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语言文化交际意识与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学生文化交际能力则与教师的教学授课息息相关,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师的教学安排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直接性的影响。”[14]

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与优势,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举办一些能促进本校学生与国外留学生文化交流的活动。同时高校应该改善外语教学方式,提倡将考试与日常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综合学习方式,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教师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语教育过程中起着引领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关键作用[8]。教师应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将外国文化和语言通过巧妙的设计融入课堂教学,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和文化意识。

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化意识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也是课程设计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渗透文化知识的内容。教材中的大量与语言文化有关的文章和材料,是引导学生进入不同语言、切入不同文化的引子和重要渠道。在教师的课程设计中,单靠教材还不够,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在实际中拓展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如不同国家的文化建筑、诗词歌赋等,也是提高外语专业学生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三) 改善传统教学实践,精准理解语言文化内涵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融入多元外语文化的形势。传统教学形式只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已有知识,而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扼制了其进行创新的主动性。相对于传统的外语教学形式而言,适应提高学生语言意识与文化意识的教学方法应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跨文化意识。具体方法可以是课堂组织辩论、情景模拟等。如在情景模拟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尽量运用外语的文化规则,当学生之间进行问候或者谈论天气时,使用“A Lovely day, isn’ t it?”,使之不同于常用的汉语寒暄语“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等,在该过程中创造真实环境,如此既可以丰富语言的形式,又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身临其境,有意识地感受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在教学实践的语言环境上,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外,还要在课堂外为学生创造更多用外语进行交流的真实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与本校外教、留学生多交流,让学生用外语向留学生介绍本国文化、留学生用汉语向本校学生介绍其母语文化等,从而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感受中外文化的异同,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外语语言和文化意识。

外语教学实践中,文化模式和准则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它是真正学好语言的前提,而掌握文化背景又是教师教好语言的前提。语言不能离开特定的文化背景,脱离了文化背景,学习者将很难理解具体语言单位的意义。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化意识上,教师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分属不同的语言系统,也就是说,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其所属的不同文化[1]。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由于政治、地理、历史、宗教、习俗等的不同,对于相同的词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评价。比如,在英语文化中,dog一词通常代表着忠诚、友好,因此在西方文化中常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劳得奖)和”work like a dog”(卖命、努力工作的人)等谚语。而在中国文化中,“狗”常常指贬义,如“狗急跳墙”“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等。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模式和准则上去理解不同语言的差异具是十分必要的。

四、 结语

外语教育中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重点研究的问题。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外语教育涉及的国家和语种众多,其特殊性更容易受其他国家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外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者,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不仅决定着外语人才培养,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国际合作、对外贸易和国家安全。最重要的是,政治体制的变化、语言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战略的更新都会影响人们的语言意识与语言态度,我们在探索和制定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政策时,必须充分认识本国的外语教育环境,创造性借鉴他国的经验,不断调整本国的语言教育政策,以全面发挥外语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的作用和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所以,我国的外语教育必须从简单的“外语教学”向“外语教育”转变,从语言基本技能教学向宏观层面的语言文化意识转变。文化意识涉及国家交往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传播等方方面面,又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联系紧密,休戚相关,也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具挑战性问题之一。未来社会的外语人才,是具有外语语言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因此,在“一带一路”急需的人才培养上,除了培养和提高外语学习者扎实的语言技能和多元的知识储备,更要注重他们的文化意识的培养,大力提倡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育,不断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猜你喜欢
外语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