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探索与思考

2020-01-02 12:30丁雪华米继伟孙云霞孙美霞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农业大学蒙古国内蒙古

丁雪华,米继伟,孙云霞,孙美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为主动应对全球形势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倡议,加速推进对外开放,在新时期有着深厚的经济基础和战略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构想,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1]。2016 年7 月,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教育定位,围绕“一带一路”重点共建“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两方面支撑:一是促进民心相通,二是为其他“四通”提供人才支撑[2]。如何面对“一带一路”下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与机遇,调整战略方向,发挥优势特色,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是地方高校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3]。

一、 “一带一路”给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新的机遇

与原有的国家和地区间的发展模式不同,“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截至2019年3月底,中国政府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由亚欧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区域[4]。“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目前总人口约44亿人,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总量的63%和29%[5]。这些国家资源丰富,经济处于上升期,市场潜力大,是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投资目的地国。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主阵地[6]。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进程中,教育的作用不可或缺,具有特殊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力度逐渐加大,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建成了世界最大留学输出国和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5]。进入新世纪,我国教育开放程度逐步加快,国际交流日趋活跃,教育的开放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高于一些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主要交流与合作对象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现在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并重,主动接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派出教师,开展科研合作,为中资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农业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推动教育国际化工作,培养既精通语言和专业,又懂目的国法律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迫切工作和重要使命。2017年,中国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与24个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2017年沿线国家3.87万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占奖学金生总数的66%[4]。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转型的时期,“一带一路”需要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需要教育要主动面向世界,面对“一带一路”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必须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尤其在人才培养、服务面向方面,要由原来的主要面向国内转向国内、国外兼顾。面对新形势,如何抓住机遇,拓展教育国际化视野,推动教育国际化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内陆沿边地区成为“一带一路”的前沿、核心地区,提升了内陆沿边地区的战略地位,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和国家的政策保障,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开拓境外办学渠道,大力培育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项目所急需的外向型人才等,是当前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代表的边疆高等农业院校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二、 高等农业院校推进国际化具有的优势

(一) 地域优势

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济交往、区域合作、文化交流十分便利,交往特别密切,经济相互依存、关联、互补性较高,形成了密切的跨境经济带和跨境文化带,内蒙古在中俄蒙经济关系中地位举足轻重、不可替代,在“一带一路”的陆路通道中,内蒙古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市,向北开放必经内蒙古。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的57个国家与内蒙古都有贸易往来关系。

经济方面,在轻工、建材、能源、环保、农畜产品加工等领域,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的互补性很强。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实施的第一个多边合作规划纲要,规划中确定的7条铁路线路,其中经过内蒙古的有6条。

与俄罗斯、蒙古国的跨境人文交流是内蒙古的又一个优势,已形成一个人文交流带。在中蒙俄毗邻地区,有很多优质的旅游资源。从旅游人数上来讲,俄罗斯每年从内蒙古的口岸入境游客约60万人,蒙古国入境游客约88万人,分别占中国接待俄罗斯、蒙古国入境游客的32%和80%。中蒙两国蒙古族(包括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图瓦、卡尔梅克三个共和国的蒙古族)同根同宗,文化相同,往来密切,每年有200多万人往来求学、就业、就医、通婚等。

这些都是内蒙古参与“一带一路”所具有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内蒙古独特的地域优势是内蒙古农业大学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基础。

(二) 长期合作的基础

内蒙古农业大学同蒙古国、俄罗斯的多所院校、科研机构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交往,六十年代中期中断往来,八十年代恢复交流往来,到目前为止,与蒙古国、俄罗斯的10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与这两个国家在教师、学生的学术交流方面非常频繁,有些已变成定期的活动,如“蒙古高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始于2012年,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与蒙古国立农业大学轮流主办,每年有8~10个国家的100多人参加。由于历史与地域的原因,内蒙古农业大学在本科生、研究生中一直开设俄语课程,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多名俄罗斯教师在学校担任俄语教学工作。2018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派出5名俄语教师赴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参加中俄地方交流合作年活动,进行语言培训,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水平。

在科技合作方面,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师在家畜培育、家畜改良、草地利用、乳酸菌、生态治理、畜牧业经济等方面获得多项国际合作项目,每个项目基本都有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参加,还与蒙古国科技部共建了联合实验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办企业与前苏联、蒙古国开展科技服务、贸易等活动,科技服务以蔬菜种植、设施农业为主,发挥了学校的优势,弥补了俄罗斯、蒙古国蔬菜产量的不足,取得了良好的声誉与效益。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以往生态优先的理论基础上,更加突出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方面,内蒙古已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生态治理与扶贫共赢的道路,很多经验和技术手段正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

2008 年6月,“第二十一届国际草地大会暨第八届国际天然草原大会”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是自1976年以来,国际草地大会(IGC)和国际草原大会(IRC)这两大国际草学界最有影响的学术会议组织首次联合召开的会议,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1500名中外代表参加会议,其中外国代表869人。会议考察了内蒙古荒漠草原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牧草种子生产基地与生态牧场、农牧交错区草原保护利用试验站和干旱草原水土保持试验站等地,向各国代表展示了内蒙古草原方面的研究成果, 与国外同行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是全球唯一的致力于推动世界荒漠化防治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大型国际论坛。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部、原国家林业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国环境署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秘书处联合主办。自2007年创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已连续举办六届。2014年,中国政府批准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为国家机制性大型涉外论坛。现在,论坛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公认的交流防沙治沙技术和经验以及探索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行,来自196个缔约方、20多个国际组织的2000多人参加会议。习近平主席向大会发了贺信。会议期间,安排了防治荒漠化现场考察、“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启动仪式等。

内蒙古农业大学于2012年4月获得国家商务部援外培训承办单位资格,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承办单位。截至2018年9月,内蒙古农业大学已成功承办了13期援外培训项目,累计培训了来自44个国家的298名外国官员、学者与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成为所在国家的重要农业技术骨干。通过援外培训,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加强了与这些国家的沟通与联系,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声誉。

(三) 学科专业与语言的优势

内蒙古农业大学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蒙古族师生大约占总数的25%,有14个本科专业用蒙汉双语授课,培养“蒙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这些专业紧紧围绕草原畜牧业设置,如动物科学、动物医学、草业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这些专业也是蒙古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语言是内蒙古农业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优势。

(四) 留学生教育已经初具规模

内蒙古农业大学留学生教育事业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但招生数量不多,没有形成规模。从2008年起开始规模化担负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开始招收留学生,目前,共招收留学生472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38名,博士研究生92名,以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留学生为主,还有来自加拿大、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加纳、柬埔寨、埃及等国的学生。招生的学科专业主要有草学、食品科学、农林经济管理、林学、生物学、水利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大部分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学科。2017年,内蒙古农业大学通过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中亚+蒙古国(5+1)”研究生培养项目招收塔吉克斯坦、蒙古国的研究生。

三、 高等农业院校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内蒙古农业大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地域、长期合作、学科专业及语言等优势,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内蒙古自治区在“一带一路”所处的战略位置,高校要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方面,在外向型人才培养、留学生教育、科研合作等方面还存在差距,面临着挑战。

(一) 外向型人才培养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蒙汉双语授课培养模式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是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特色和优势,培养的“蒙汉兼通”的学生很多已成为自治区及周边省区的技术骨干、业务领导,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当前,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蒙汉兼通”人才培养主要还是面向国内,为民族地区服务,还没有考虑为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服务。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在蒙古国的中资企业有4000多家,内蒙古农业大学有毕业生在这些企业就职,但学校与这些企业主动对接不够,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没有进行认真的调研,根据企业需要,采取按需培养、定向委托培养、项目联合培养等方式,为企业提供适应国外工作环境的毕业生,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不够。

(二) 留学生教育

2008年以来,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内蒙古农业大学为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培养了一批留学生,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留学生教育已具有一定规模,但与国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与国内同类院校相比,还存在着国别分布单一(以蒙古国为主)、留学生规模偏小、生源质量有待改善等问题和不足,与内蒙古自治区在“一带一路”中的区位优势不相称,为“一带一路”提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还不够,发展留学生教育还有很大的空间。在教育国际化方面,接纳对方留学生多、派出学生和教师少,“走出去”还不够。

(三) 科研合作

在科技合作方面,内蒙古虽然与蒙古国、俄罗斯在气候、生态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内蒙古农业大学与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校际间的合作较早,开展了一些国际合作项目,但都是以教师间的合作为主,合作也没有持续性和连续性,高校之间、政府之间的合作项目较少,合作的层次不够。

(四) 科技成果推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三分之一的土地没有得到开发,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生产水平和效益低,科技进步缓慢,农业现代化的提升空间很大。与企业合作,推广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农牧业科技成果市场潜力很大。

(五) 对“一带一路”的智力支持

内蒙古地处“一带一路”的前沿、核心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具有国家多、地域复杂、自然禀赋差异大等特点,为应对这些问题,高校应发挥人才聚集、学科齐全、科研实力雄厚等优势,发挥研究专长和学科优势,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持,是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任务。内蒙古农业大学于2016年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所,开展相关研究,但是主动对接国家、自治区需求,发挥自身的优势,以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宽领域的战略咨询研究还不够。

四、 高等农业院校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路径

在国家“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农业大学在教育国际化方面,要转变观念,跟上“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形势,做好顶层设计,主动“走出去”,利用好已有的基础,发挥自身的优势,特别是与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联系紧密,交往频繁的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以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为重点,积极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 培养“一带一路”亟需人才

人才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关键,高校只有主动把握机遇,根据教育国际化的新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才能争取主动。利用和发挥好内蒙古农业大学蒙汉双语人才培养的优势,以现有的蒙汉双语培养专业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蒙汉双语专业的数量,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资企业,以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培养中资企业急需的工程管理、工程施工、养殖场经营、农场经营、食品厂经营、城乡规划、农产品贸易等有专业特长、国际化服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 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充分利用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的政策,积极争取内蒙古自治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加大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投入,发挥生态学、草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的优势,推进“一带一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为主,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大国别和留学生规模,吸引优质生源,提高生源质量,使留学生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新亮点。

利用好商务部的援外培训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骨干,把这个项目做成高校的品牌。

(三) 输出优质资源,实施境外办学

发挥和利用好内蒙古农业大学与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已有高校的校际合作关系,发挥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民族相同、语言相通的优势,以蒙汉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为核心,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中,主动出击,扩大学生交流和学分互认,赴境外开展联合办学。合作开展培养本科生的境外办学项目,多种形式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学方式可以是蒙古语授课,也可以是汉语或英语授课。在条件具备的时候申请开办孔子学院/课堂,使校际间合作提质量、上规模、常态化,整体提高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水平。

(四) 加强科研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内蒙古与丝绸之路沿线很多国家在气候、生态、环境、植被等方面有很多相似性,在上述领域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内蒙古农业大学在草学、畜牧学、食品科学、园艺学、木材科学与技术、荒漠化防治等学科领域具有优势与特色,“一带一路”倡议为以上学科发展拓展了空间,带来了新的机遇。

巩固和提升与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已有的合作关系,合作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充分利用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和平台,提升科研合作的档次和规格,使过去的以教师间的合作为主,上升到学校与政府间的合作为主,利用乳酸菌、动植物种群(疫病)、生态、草原、森林、河流、荒漠等跨国资源的优势,开展跨国别、跨区域合作研究,共同申报国家的国际合作项目,搭建“一带一路”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平台,为各国专家学者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五) 积极推进产业发展

通过技术援外、成果转化、资源共享等方式,协助沿线国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内蒙古农业大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内蒙古农业大学拥有很多成熟的科技成果,如大棚、温室设计及设施蔬菜的栽培技术、牧草新品种、饲草料基地建设与管理、饲用作物的栽培、乳酸菌菌种库资源等,这些都可以依托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推广和应用,使学校校的科技成果国际化。

(六) 加强智库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言献策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抓住“一带一路”的重要机遇,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在内蒙古农业大学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一支以人文社科学科为主,应用学科教师积极参与的稳定的研究队伍;充分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在“一带一路”中的区位优势,发挥学校地域、民族语言、多学科的优势,重点针对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研究,在投资领域、投资环境、农业开发、教育合作等方面承担国家及自治区的研究任务、设立学校的研究项目并提供经费保障,为国家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利用已经加入的农业合作平台,如“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一带一路’动物科技创新联盟”等,加强与联盟内成员的交流,联合举办智库研讨会,共同开拓示范项目等,为“一带一路”提供比较有影响的成功范例。

结语

共建“一带一路”是一项长期工程,是合作伙伴们共同的事业[7]。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早期成果开始显现,参与各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断增强[4]。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总结经验,做好教育国际化工作,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新任务和新机遇。高等农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对教育国际化工作的认识,着眼于国家“一带一路”工作的大局,提高政治站位,转变观念,明确方向,充分发挥已有的基础和优势,把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作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点,在人才培养、留学生教育、科技合作、援外培训与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新成绩和新突破,使教育国际化工作与国家的要求、地区优势和已有的基础相适应,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加快自身发展,更好地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农业大学蒙古国内蒙古
2022年上半年蒙古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45%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自由》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湖南农业大学“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
内蒙古教育 2021年征订启事
蒙古国草原上的“青啤绿”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访问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