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 周 静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小学中高学段的文言文教学是文言文学习的启蒙阶段。文言文作为古代先贤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除了要让学生学会诵读、初识文言常用字外,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蕴含的阅读价值,挖掘先人的思想,品味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很多教师上课时会把文言文当作古诗词教,读通文本、疏通字义,学生能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课后有要求背诵的再背一背。那么,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应该怎么教呢?刘占泉教授在《文言教学的反思与建议》中提出,小学中高学段应以“初步积累文言语感、初识文言常用字和大致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为主要任务”,为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方向。黄厚江老师在《文言文该怎样教》中提出:“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当然,这四者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自然融合。”这告诉我们除了学习语言文字之外,还要把它当作一篇文章来教,要挖掘文本的价值,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文”“言”共生,让语言文字与人文思想和谐共生。以“炼言”促“人文”,以“学文”促“习言”。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书戴嵩画牛》一课为例,将整个备课与上课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以及从实践中得到的感悟做如下梳理。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自读、同桌互读的环节,给出学习提示:读的过程中关注课文中已经标注的读音,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可以先指名让学生朗读,发现了读错多音字的现象,和我的教学预设不谋而合。在纠正字音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告诉学生正确的读音就完了,而是要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例如“所宝以百数”的“数”,在这里念shǔ,为什么是shǔ呢?因为读哪个音还要看它在这句话中的意思。这里的“以”是用的意思,他珍藏的宝贝要用百来计算,所以这儿应该念shǔ。古文的读音要和意思联系在一起,可见诵读是开启古文的钥匙。
字音的问题解决后,我开始范读,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的句读,课件出示朗读的停顿,让学生自己再读,感受文言文的声断气连。
课前我虽然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读通文言文,但学生对某些字音还是有疑问,可以让学生查找古汉语字典,在课堂上有问题也要及时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增加积累,养成良好的查字典习惯。
文言文是古人撰写的文章,里面的字词解释、句子结构和现代白话文都有明显差异,这也是学生读起来吃力,理解起来有难度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学习伊始,有些常用字词的学习方法值得注意。比如“一日曝书画”的“曝”,学生学过成语“一曝十寒”,联系旧知识可以推断“曝”的意思是晒;又如“尾搐入两股间”的“股”,联系成语“悬梁刺股”就可推敲出是大腿的意思。还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炼词,如“尤所爱”的“尤”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接触过“尤其”这个词,是特别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就得知“尤所爱”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把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大大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学生不仅记住了意思,也习得了方法,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动力。还有一类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一样,如这篇文言文中的“轴”字,在“有戴嵩《牛》一轴”的意思是数量词,幅的意思,而在“锦囊玉轴”中指的是画轴。
古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情感表达的需要,文言文中表示情感态度的词往往是作者思想的外露,对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文化素养、审美趣味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本篇文言文中的“笑”字,在这里,小牧童是拊掌大笑,林处士是笑而然之。为什么同一个笑会有不同的表现呢?小牧童的笑是指出了《斗牛图》的错误,无所顾忌,开怀大笑,表现了小牧童的天真可爱。而杜处士在被指出谬误后,并没有一脸怒气,而是虚心接受,以笑来化解尴尬。知道了他们笑的原因,也就感受了作者用一个“笑”字刻画出两个鲜活人物的语言精妙。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适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的基本内涵,品味文言文中的文学因素、文化要素,而不是停留在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文”“言”要统一,“人文”“工具”要协调,对作者的精神品格、文章的理解能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的体会。
文言文教学如果只是教师单向地讲解,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书戴嵩画牛》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古文,有人物,有情节,小牧童贴近学生的年龄,是可以讲出趣味的。这一单元的能力素养是“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艺术之美”。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切身的体会,我设计了这样的复述故事环节:第一步先请两个学生分段讲一讲故事内容;第二步加入杜处士、小牧童的主要动作,自己练一练,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第三步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表情、语气,再加上动作,请两个学生还原当时的情景。演小牧童的学生一边说“牛斗,力在角”一边用手指着头,好像头上真的有角;说“掉尾而斗”时,摆动自己的屁股,好像真的后面有条牛尾巴,大家看了都情不自禁地笑了,证明获得了良好的反馈效果;第四步则是提高难度,转换角色,讲讲“我”的故事。以牧童、杜处士、苏轼的角度想象,从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层层递进地讲故事,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加深了对两个人物的理解,深化了主旨。
《书戴嵩画牛》的作者苏轼通过一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告诉人们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这是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像苏轼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篇文本只是一个范例,我们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这才是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所在。《书戴嵩画牛》是一篇题跋,我又出示了苏轼的《书黄荃画雀》,让学生快速浏览,找一找这两篇文言文的相似之处。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两篇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揭示的道理相似,“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了解了文本的结构,再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组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以“学文”促“习言”。
文言文是我国先贤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文言文语言具有凝练简约之美、构思缜密的布局、哲学意味深邃的思想,都将引领我们穿越时空,听取先辈的谆谆教诲。在接下来的文言文旅程中,我们有责任在不断地发现和思考中,让学生乐于传承,积极探寻文言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