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姝
《韩非子·难势》围绕贤治和势治进行了一场热闹的辨难,慎到主张在治国层面“势”比“贤”更能让人依靠,反对慎到的人则认为慎到所说的势治理论是危险和错误的,韩非对反对慎到的说法进行了驳难,并提出了自己的势治理论。之所以有三种观点,原因在于对势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有不一样的看法,因而导致了贤治和势治完全不同的结论。本文对三个观点的辩护进行再考察,以及对韩非势治的含义进行理解和分析,探究韩非势治理论如何得以成立,从而证明其理论必须在一定的前提下才能优于贤治,同时,对《难势》篇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研究韩非势治理论。
《韩非子·难势》篇的第一部分,慎到指出贤人诎于不肖者的原因在于权轻位卑,不肖之人能服于贤者在于权重位尊,提出了“势位之足恃”“贤智不足慕”的说法,慎到以飞龙、腾蛇作喻:“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龙蛇之所以能云游天空而因此区别于蚯蚓和蚂蚁,在于“所乘”。慎到又举例说:“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风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众也。”即使品德不好的人,只要得势,就能得到众人的帮助。在慎到看来,政治生活中,势比贤更能依靠,拥有强大的势,才能治理好国家。慎到没有否认贤本身的意义,而是提出,一旦借助了势,品德就不是治理国家的决定因素,慎到强调政治实用性,即拥有势可以让众人屈服。关于慎到所说的势,萧公权说:“势之一名,法家每用以概举君主之位分权力。管子略发其意,至韩非承慎到之说而其旨大畅。”[1]某种程度上,韩非赞同和继承了慎到关于势的观点,认为君主的势是制服臣民的根本条件。
《难势》篇第二部分“应慎子曰”一般被认为是儒家的看法,如王焕镳说:“此篇首段叙述慎到的主张,次段假设儒家的辩驳之辞。”[2]应慎子者对慎到势治理论进行了反驳,并不否认势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但是他强调势的运用需要一个前提条件,“今云盛而蚓弗能乘也,雾醲而蚁不能游也。”如果说依靠势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那么为什么蚯蚓、蚂蚁不能依靠势,而是飞龙依靠势呢?就算是借助云雾,蚯蚓也不能像飞龙一样云游天空,这就说明依靠势需要前提条件或者有一定适用范围——只有拥有飞龙这样的资质才能依靠云雾飞行,“夫有盛云醲雾之势而不能乘游者,蚓蚁之材薄也”,即飞龙和蚯蚓、蚂蚁的资质不同,应慎子者又以尧和纣的故事说明贤人和不肖之人在同样拥有势的情况下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尧、舜统治国家,天下大治,桀、纣治理国家,天下大乱。因此,应慎子者认为,仅仅依靠势不能治理好国家,势重要,贤更重要。
除了说明势的前提条件,应慎子者对势的特点做了一个说明:“且其人以尧之势以治天下也,其势何以异桀之势也,乱天下者也。”应慎子者指出势的无差异性,贤人可以用势治理好国家,不肖之人就可以利用势来扰乱国家,因为二者所利用的势没有区别。既然势是同一个势,贤人少而不孝之人多,岂不是有很大可能由不孝之人掌握了势而导致天下大乱?应慎子者批评专门讲势的人“则其智之所至者浅矣”。
那么,关于贤人少而国家如何治理的问题,应慎子者说:“今以国位为车,以势为马,以号令为辔,以刑罚为鞭策,使尧、舜御之则天下治,桀、纣御之则天下乱,则贤不肖相去远矣。”应慎子者认为,须得以贤人利用势和刑罚来治理国家,才能天下大治。这里可以看出应慎子者前后观点互相矛盾的地方,前文应慎子者已经承认贤少而不孝之人多,此时又将希望寄托在尧、舜这样的贤君身上。虽然应慎子者从中协调,提出了“号令”和“刑罚”等说辞,但是仍然避免不了要去寻找一位贤人,至于如何才能拥有一位贤君,应慎子者也未能说明。
慎到和应慎子者都认可势的另一个特点:威力极大。针对势治和贤治,慎到所说尧、舜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势比贤在治理国家中的实用性更强,“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能之不足慕也”,这句话也表现了势的强大威力,这个威力不一定是正面的如桀用了势能祸乱天下,因此只指望强大的势是不够的。
应慎子者眼里的势到底如何?学界有相关论著或注家认为应慎子者和第三部分的“复应之曰”为韩非不同时期的观点[3],或者回避了“应慎子曰”和“复应之曰”的区别,但是,这两部分对势的看法其实很不一样,比如应慎子者在势的观念上加了一个条件即对掌握势的人的要求。为什么应慎子提出由贤者来掌握势?第一个原因是上文中指出的应慎子“其势何以异桀之势也”,即势本来是没有区别的,完全在于人如何利用它。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应慎子对势本身的看法,“势者,养虎狼之心而成暴乱之事者也,此天下之大患也”。这个看法就是比较负面的了,和慎到关于势的概念完全不一样。由于势是滋生虎狼造成祸乱的东西,是天下的祸害,那么由贤能的人来掌控它十分必要。应慎子者提出的具体方法即上文所说,以势、号令、刑罚为手段,尧、舜御之则天下治,桀、纣御之则天下乱。可以得知,慎到和应慎子者对势的看法截然不同。
文章第三部分的“复应之曰”,一般认为是韩非本人的观点,主要内容是反驳“应慎子曰”,“夫贤之为道不可禁,而势之为道也无不禁,以不可禁之贤与无不禁之势,此矛盾之说也”。韩非用矛和盾的例子反驳应慎子依靠贤治和势治来治理国家的观点,说明贤治和势治不能同时成立,韩非认为,贤治以贤人来治理国家,因此贤人是不受约束的,而势治是依靠势来治理国家的,任何人都受势的约束,因此贤治和势治不能相容,韩非的选择是势治。针对“应慎子曰”所说势由贤者或不肖者利用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以及势是滋生虎狼之心的观点,韩非提出了“人设之势”的概念,人设之势就是“人之所得设也”,人为设立的势,“名一而变无数者也”,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桂胜形容人设之势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势”,它是“在原势基础之上形成的强弱、倾均、缓急等情况的新的力量趋向”[4],也就是可以加以改造和利用的势,因此也就和应慎子者所说的势有了区别。
韩非认为,应慎子所说的势为“自然之势”:“势治者则不可乱,势乱者则不可治也。此自然之势也,非人之所得设也。”尧、舜身处君主之位,十个桀、纣也不能扰乱天下,桀、纣处在帝王的位置,十个尧、舜也治理不了天下,因此需要依靠贤德的君主。韩非认为治理国家只能依靠势治而不是贤治,并提出了人设之势的概念,即君主维护和扩大自己的权势,那么具体应该如何?首先要解决寻找贤君的问题,“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接踵而生也。世之治者不绝于中,吾所以为言势者,中也”,贤君和昏君的,是很极端的例子,韩非所讲的势,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上不及尧、舜,下不会做桀、纣的中才之君。如果按照应慎子者所说的等待贤君,就会扰乱天下,“势必于自然,则无为言于势也”,如果仅仅是自然之势,那就不必讨论势了。同样是马车的例子,“夫良马固车,五十里而一置,使中手御之,追速致远,可以及也”。中才之君,抱法处势,用刑罚赏赐等手段,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势,即能治理好国家。
通过研读文本和反思,可以知道《韩非子·难势》篇中三个部分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从慎到和应慎子者关于势的观点得出韩非的势治理论。无论是慎到,应慎子者,还是韩非,都没有否认贤的意义,只是在治理国家的层面,韩非着眼于现实,在反驳应慎子者的基础上,提出势治和贤治不相容、人设之势、以及如何势治的观点,可以说是清晰的描绘了他的势治理论,维护并且发展了慎到的势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