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东菊
舌诊,是中医学的一种常规诊断方法,在望、闻、问、切四诊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关于舌诊辨中风,《中藏经》载:“心脉搏坚而长,主舌强不能语。”心脾俱中风,则“舌强不能言”,另外还有“肝风入心,舌缩”。这是对《黄帝内经》理论的发挥。笔者在治疗脑血管病多年的实践中观察到,凡脑血管病急性期过后,舌体灵活,言语很快恢复者,肢体功能恢复则较好;舌强语謇者,恢复则较差。
临床观察证明,舌诊亦应包括舌下脉络诊察,这对中风病的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正常人舌下脉络主干呈单支、双支或三支3 种形态,分支脉又有若干小分支,像树枝样分布。主干脉以暗红色为佳;分支脉多为粉红色的网状小脉络,正常者多不显露于外。
当有舌强语謇时,舌下脉络的颜色、形态、长短就会发生改变。常见者为青紫、淡紫粗长或紧束细短,甚或怒张弯曲有多数小结节等。舌下脉络诊察使舌诊更趋完善,因为有的人舌质虽正常,但舌下脉络却见明显异常。尚须强调的是,舌下脉络的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其形色与个体差异、病期阶段、季节转换等变化有关。例如:中风半身不遂初期,由于血脉瘀阻,正气尚盛,气血充斥,故舌下脉诊多表现青紫粗长;久之正气耗损,气血渐衰,加上服用抗血栓药物的作用,逐渐变成淡紫、淡红而短细了。这种变化,对观察疾病、测知预后,都有一定意义。舌下脉络之异常,与脏腑之寒热、气血之虚实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虚者淡红而细短,瘀者青紫而粗长,寒者淡紫而紧束,热者红紫而怒张。
舌诊之所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因为舌的脉络直接与脏腑、经络、气血发生联系,所以能真实地反映有关内脏、经络的病理变化。在四诊中,从直观角度来讲,舌诊是比较客观和具体的一种。
舌由很多横纹肌组成,外表覆有特殊的黏膜,其中舌背黏膜是组成舌苔的重要部分。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极其丰富,其黏膜上皮薄而透明,乳头反应灵敏,故机体的一般消化系统和体液的变化,均可在舌上迅速地反映出来。对急性脑血管意外重症者,舌苔观察尤为重要,如舌红绛苔垢腻,舌体越来越短缩,多属逐渐转重,预后较差。如逐渐转向舌红光剥,预后多属不良,提示脑出血情况趋向严重。
中医学典籍中关于中风及其合并症的记载也很丰富,其中不乏通过舌诊判断病势进展及转归的记载,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云:“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其中,所谓“舌即难言”,即舌体转动不灵,不能言语之意,系中风重症之表现,其较轻者则多表现为舌体歪斜,言语不清。舌体斜度越大,病情越重,语言功能恢复越难。有一种以吞咽及语言障碍为主症的疾病,医学上叫作假性延髓麻痹,多表现为舌强语謇,黏液分泌物从口鼻呛出;如出现舌干、舌肌萎缩、舌肌纤维震颤则属于真性延髓麻痹,预后较差。
在观察有舌形变化的脑血管病人时,应特别留心舌体是否肿胀、瘦瘪、痿软、强硬、偏斜、颤动、伸缩等,如舌强硬,系指舌体既不胖大,也不短缩,而呈强硬,失其灵活的一种征候,为中风临床典型症状之一。由于舌体失柔,所以常见语言謇涩,含糊不清,或不相连续。杂病舌见强硬,多属内风,若出现肢体瘫痪之前,常为中风先兆,临床上根据这一指征,可以早期对中风进行防治。在舌体强硬的情况下,兼见歪斜,则可根据舌尖所指的方向,确定半身不遂在哪一侧。舌诊往往在肢体瘫痪之前,即有明显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