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丙利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430064)
十九大报告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各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职院校达成了合作的意向,将校企合作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但是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还是面临一些问题。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1.1.1 校企合作意识与企业不对等
学校往往根据教育的特点和自身的利益来考虑问题,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在合作过程中很难做到“互利互赢”。据媒体报道,广东省现有的72所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靠人际关系来联系企业;企业多是因为面子和关系而与学校合作,而不是因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自愿与学校合作[1]。
1.1.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校企合作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要求工学交替以及工作过程全程体验[2]。学校在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时,缺少对企业相关岗位需求的考虑,导致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相关岗位的需求相脱节。另外,学生在企业实习、学习期间发生的安全问题,因为校企双方的责任不明确,也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
1.1.3 高职学生基础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能力相对不高。企业考虑到用人成本和自身利益,要求人才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能力要高,高职学生要达到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企业不愿意接受高职学生实习就业。
1.2.1 企业的职业教育观念存在问题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资本投入要可持续,就必须考虑与学校合作,例如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课程研发和合作出版教材等工作。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认为人才培养应该是高校的事情,与其自身关系不大,基本不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1.2.2 企业的校企合作责任意识不强
企业往往重视经济利益,以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3]。认为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或实践教学会增加有形或者无形的成本。例如:在企业实践教学会不会影响正常的生产运转,会不会增加额外的成本,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不会出现安全问题,还要考虑学生在这里实习后选择工作的不确定性。
1.3.1 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缺位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并称“这是一个战略方针”[4]。校企合作,政府要起主导作用,否则校企合作就会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没有政府的政策保障和引导、监督,学校和企业就没有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2 政府缺乏资金支持
目前校企合作还缺少自上而下的、符合企业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激励性政策,而现有的唯一面向企业的激励性政策一一税收优惠政策还存在很多不足[5]。政府要设置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和出台政策,保证校企合作的长久发展。个人认为,资金支持是各方所关注的焦点。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减免税收和实行补贴要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目前已有学者对校企合作立法问题做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要使其成为国家意志还需要时间[6]。
2018年,全国有职业院校1.17万所,年招生928.24万人。为了加快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上给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着力实施校企“双元”育人,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健全专业设置定期评估机制,学校灵活自主设置、调整专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为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一对一”结对共同指导学生岗位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支持[8]。目前,作者所属的高职院校在省教育厅的政策指导下,聘请楚天技能名师,每年为学生辅导160课时以上;通过短学时授课,为学生一对一进行实践教学,完整、系统地讲授一门专业理论或实践技能课程,指导学生的实训,并参与专业教学改革项目。学校的专任教师每学期两个月在企业从事工程项目全过程研发、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等。例如: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制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在职专、兼职教师在寒暑假进行时间不少于1个月的下企业锻炼,掌握企业相关岗位(工种)的生产情况、工艺流程(操作环节)或组织方式以及产品销售和市场需求情况,了解企业相关岗位(工种)对岗位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调查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并做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可行性探讨等,鼓励教师在企业从事工程项目全过程研发、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等。
学院与北京东方华太咨询有限公司共建“电子招投标系统”,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制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强化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岗位,掌握实践技能。与企业共建“工程造价专业资源库”,既可以为学校提供教学服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满足校企需求,达到共赢。
企业文化入校,有助于学校的学生管理和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职业化的管理和职业化的评价;企业文化入校,有助于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
企业和高职院校在合作初期就应该共同地建设实习基地[9]。在建设的时候,企业主要负责一些设施设备的采购,企业对这些设备拥有所有权,同时学校拥有使用权。这样的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的资金问题,还能使企业的知名度得到提升。当学生进入到企业实习的时候,企业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岗位,并为学生发放实习工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挽留住学生,使学生毕业之后留在企业就业。
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保证学生在学校内学习到的知识在企业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同时,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实习的基地,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校内进行实习,还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其进行专门的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和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