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变革研究

2020-01-02 07:12许锋华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实训互联网+

许锋华 汪 旭 张 斌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

“互联网+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就是互联网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过耦合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借助互联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融合相关社会资源,实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变革。

1 “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分析

为了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课题组于2016年12月在湖北省恩施州的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进行问卷调查。调研发现,“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如下问题:

1.1 信息化基础建设薄弱,“互联网+”无法落地生根

“互联网+”时代的显性表征以计算机及其配套应用软件等基础设施为主,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相对不发达、经费来源单一且严重不足,导致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硬件设施配备不到位,软件系统的应用情况也并不乐观。

调研发现,将近样本总量一半的教师对自己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情况“不满意(投入不足,不能满足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严峻态势。根据回收的职业学校信息表,发现该地区的职业院校虽都开设有机房,但由于数量少,机房多用来供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使用。校园网建设情况参差不齐,在市州级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基础雄厚,早在几年前就基本实现校园网的全面覆盖;在县属中职学校中,校园网建设近两年才实现全面覆盖。只有在条件相对优越的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有虚拟实验室和仿真实训基地,且专业有限,多以建筑工程、汽车维修、数控技术等专业为主,旅游专业作为该地区的优势专业,没有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

1.2 信息化教学资源落后,难以支撑“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的共建共享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一是稀缺,二是利用率低。有关研究显示,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未能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片区特色及社会需求建设信息资源[1]。在民族地区,信息化教学资源更加稀缺,基本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务考研系统、虚拟实习实训平台等屈指可数。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还存在另一个困境,即使有些学校购买了大量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了优良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他们也面临着信息化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在很多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信息化资源本身就是一种供人参观的摆设,教师不仅不会使用,学生即使对这方面有兴趣,他们也由于教师、学校等多方面因素而面临使用不上与使用不好的尴尬局面。相关研究显示,中职教师在使用信息化资源时仅仅停留在多媒体课件上。

1.3 教师信息素养不高,“互联网+”职业教育难以执行

教师信息素养较低主要表现在依旧沿袭传统的课堂面授方式,黑板教学,较少使用多媒体技术或借助PPT课件进行授课。不太会运用网络资源,即使偶尔使用了网络资源,也很容易照搬照抄。在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方面,年龄偏大的教师基于先前的传统的教学经验,相对忽视了现代化信息的掌握;中青年教师则表现稍好一些,易于接受新的信息,并敢于挑战自己。但是新手教师入职后受老教师及学校大环境的影响,易出现“随大流”的情况,慢慢形成了安于现状的状态。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信息化培训,难以达到“互联网+”时代对职业教育教师提出的要求。对此,职业院校的培训是很好的补充,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由于投入较低,培训水平、组织管理等各方面力不从心。因而,即或有少量的相关培训,也大多属于计算机操作培训;而信息意识、信息知识等的培训鲜有涉及,且形式上传统老套,未与教育信息化相结合,未充分体现网络化。

1.4 实习实训信息化程度较低,未能彰显“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的虚拟特色

基于对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实习实训现状的全面调查,本研究认为其主要存在实习实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和实习实训的管理缺乏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两大问题。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首先体现在受外部经济条件制约和内部主观认识局限的影响,信息技术并未有效地在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中得以开展和普及。从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岗位的筛选、实习过程的管控、实习结果的考核评价等均需要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而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则在实习实训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多个维度上均面临困难和挑战,其主要表现在实习实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的滞后。在对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实习实训的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过程中,学校是如何借助信息技术跟踪管理这一问题上,超过样本量一半的学生选择了“通过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随时保持联系”,说明其实习实训的管理普遍缺乏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1.5 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建设不足,难以激活“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合作优势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建设显著滞后,并由此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育人作用的发挥。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囿于历史基础薄弱、发展资源有限等原因,本身开展合作的行业企业就相对有限,且主要集中于工业链的低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技术含量有限。因此,行业企业缺乏建设信息化合作平台的强烈愿望和坚实基础,而职业院校又难以独立承担建设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的任务。

2 “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探寻

在“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与严峻挑战。这就需要职业教育探索出适应当下的新型发展道路,进而实现“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全面变革与发展。

2.1 制定依托人才需求预测和就业反馈的招生决策机制

招生决策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培养新型技能人才的起始环节,也是对学校办学水平及办学实力的检验,不可否认,优质生源又是各个院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所以,制定科学可行的招生决策尤为重要。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恩施州的职业院校主要是通过实地宣传的方式招生,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这急需做出改善。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来制定招生政策。各个院校招生部门、相关教育部门、用人单位等保留了大量学生报考信息、学籍变动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有助于制订招生决策。所以,在“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实现民族地区内外,以及各院校与相关教育部门、与企业等的互联互通,利用网络技术消除各个部门之间的隔膜,实现彼此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分析功能,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高端技术对人才需求数据、往年招生与实际报到数据、培养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为其招生决策的制定提供全面的、及时的、准确的人才需求预测与反馈信息,以期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符合人才市场需求,能够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2.2 开发以民族地区专业为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针对当前存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稀缺和利用率低的问题,各职业院校要在国家政策鼓励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进行建设并使其得到充分利用。为了避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数字化共享平台资源重复建设,职业院校在平台建设之前,就要根据专业进行分类,以民族地区为单位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在整个地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交流共享。同时可以与其他职业院校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尤其要注重民族地区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期扩大其影响力,促进其发展。

2.3 构建“互联网+”民族地区特色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紧扣当地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的实际,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本民族地区的发展特点及优势,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真实性、系统性的多媒体课件、慕课、微课及多媒体教学软件,努力为学生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探索构建一个以职业素养为中心的,融合专业技术教育和民族地区特色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体系。尝试建设“4+N”技能导向型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包括4个平台,即通识课程平台、职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及拓展课程平台,也包括N个特色专业课程群[2]。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重点,与合作的企业一同开发建设民族地区技能化特点鲜明的,中职与高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可以实现对接的课程。一同制定、调整教学计划,将各种生产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都纳入课程体系。

2.4 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要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更高效地、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方式更方便及时地与学生交流,从而在职业教育领域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在师资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各种网校的出现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可以把握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利用网校进行补充学习,开拓视野。教师也可以利用各种网校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并可以此为抓手,就某些问题与学生讨论交流,与网校的专家、学员进行探讨,改变“固守教材、灌输知识”的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

2.5 搭建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跨界融合、产业链的横向与纵向整合不断加速。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也要主动致力于自身与本地企业的融合与共生,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有效治理消除人才培养的“中间地带”,将学生、职业院校与企业等参与主体纳入一个利益共同体之中[3]。

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学生操作能力弱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建仿真模拟实训室,运用“课题讲解+软件演示+模拟演练+现场实习”的方式进行创新性教学[4]。在日常管理中,企业资深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职业院校教师就实训内容与训练方式进行商讨,对学生在实际演练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实现“一课双师”,从而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

除仿真模拟实训室之外,各职业院校还可以与企业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学生实训模式。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邀请专家进行网络在线授课与答疑。学生在企业实训或实习期间,学校教师不可能全程陪同,为了解学生实训或实习情况,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师可以运用远程汇报、QQ聊天、微信等方式实时了解、掌握学生实训、实习情况,并作出相应的指导。企业可以事先开发好实训平台,学生在该平台注册帐号,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操作,整个过程都能借助互联网开展,企业专家和教师也可以进入平台进行指导。通过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实训,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掌握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模式。当然,这种方式也会受到专业类型的限制,不能一概而论。

2.6 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面对信息化教学的狂潮,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处境,提高学习意识,主动更新教育技术等相关知识,否则将会被科技时代所抛弃。学校要与教师一道做出努力,使民族地区的教师也能熟练掌握相关互联网知识及信息化操作技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及时代性。教师要从思想上出发,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教育的信息化,并关注教育技术的最新动态,广泛搜集与所教专业间接或直接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加强自身学习,持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积极心态。

学校也应该为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升提供机会均等的培训、搭建多样化的平台。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各职业院校可以先根据教师的年龄阶段、专业结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等因素,对教师实行分层培训。当然,为了充分满足“互联网+”的时代要求,不仅对培训对象进行分类,还要依照模块对培训的具体内容做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划分[5]。首先,各院校可以以专业为单位,组织教师学习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此形成对信息化教学的正确认识,掌握信息化教学的技能。其次,学习了信息化教学的基础知识后,为使教师有进一步的提高,学校可以邀请信息化教学的专家进行专题讲解,使教师详细学习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评价、信息化教学实施等内容。最后,再依照具体案例开展进一步培训,学校可以安排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对自己从事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及成果进行讲解,介绍其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及过程,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真实的教学环节,以便于理解、易于操作的形式展现在每一位教师面前。

3 “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有效变革的保障措施建构

“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变革是一项系统而持久的工程,需要来自国家、社会、学校等教育系统内外部多方面多项资源的支持,才能保障“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变革的顺利进行。

3.1 强化政府职能,推进政策落实

职业教育属于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政府出资创办的官方的教育活动,其创办主体是政府,实施机构是政府领导下的公立学校,政府在职业院校的办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保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变革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包括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形成健全的监督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互联网+”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法律。同时还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监督体系,让全社会和政府管理部门一起对职业教育进行监督,做到真正的全民参与教育。

3.2 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数字化校园

完善的“互联网+”硬件设施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变革顺利进行的前提,而目前民族地区的发展略显落后,互联网并没有那么普及,有些民族地区的学校甚至还是采用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的与“互联网+”时代脱节。健全的经费保障机制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进行的前提,因此学校应加大投入来完善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增强师资力量、建立内部管理体制、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加快构建数字化校园的步伐。除了国家和政府应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外,职业院校本身要加大对硬件设施的重视,并且对财政经费的用处加以约束。

3.3 提高企业参与度,形成多元协作机制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之一,信息技术融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中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多元的资金筹措渠道,而企业应该是除了政府以外职业教育事业最大的投资者。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直接捐资支持职业院校办学,包括给学校捐赠教学设备、实验仪器、设立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帮助某些有特别困难但表现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等等;企业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些间接方式为职业院校隐形投资。如今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等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可以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岗位培训机会、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为职业院校提供技术支持,等等。

4 结 语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未来互联网这个句大环境将会围绕着整个教育界,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育将会更加普及。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与严峻挑战,这就需要职业教育探索出适应当下的新型发展道路,进而实现“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全面变革与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实训互联网+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