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招生宣传模式研究
——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2020-01-02 06:4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科生源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 330045)

新农科建设已成为农业类院校培养新型人才的目标方向,新农科建设“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正式启动,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新农科是高等教育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新农科正在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这一背景下,农业院校必须抓住新农科建设契机,掀起一场“质量革命”,实现地方农业高校的质量内涵发展。教育部在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行新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在这场数量和质量争夺战中,对生源本不占优势的农业院校而言,新高考改革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江西农业大学作为江西省唯一的一所农业院校,一直在探寻提高农科类生源质量,满足新农科建设需求的方法,生源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对当前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校都不约而同地把招生宣传工作放在了突出位置上。作为地方农业院校,社会对学校专业设置与发展状况认识片面、关注度少,招生困难局面一直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招生宣传工作是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抓手之一,如何有效改变农业院校招生宣传工作状况也成了当务之急。

1 地方农业院校招生工作的现状

地方农业院校尤其是农科类专业近年来的招生形势不容乐观,生源质量总体不高,新农科建设的基础并不牢固。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农科类专业招生情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1 农科类专业报考志愿率不高

2019年全国农林院校的农科类专业报考人数呈现下滑态势,农科类专业报考志愿率极度不平衡,农业院校的农科类专业仍然在社会里被看作是艰苦行业和“冷门”学科,自然影响到学生是否愿意就读,往往这就使家长和学生对农科类专业的认知只停留在字面有关,与专业自身优势的宣传不够有关,与社会对农科类专业偏见有关。从学校近三年一本招生结果来看,理科考生第一志愿平均报考率不足30%,远远低于其他省属本科高校,一些农科类传统优势专业,如植物保护、林产化工、水产养殖、动植物检疫等报考人数极少,2019年计划缺额率达35.6%,导致绝大多数专业要进行志愿征集。

1.2 农科类专业生源质量不高

农业院校中的农科类专业向来都是传统优势和品牌专业,但受教育资源及行业等因素影响,农业院校招生存在明显的劣势,农业院校中传统学科的优势往往不被家长和学生了解,甚至被误解,认为涉农就苦,是农就穷,直接导致农业院校招生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不高,调剂现象过多的现象。以2019年为例,学校理科录取成绩总体偏低,在录取的1 676名理科一本考生中,31.8%的考生低于省控分数线,农科类专业中除了农学、园林、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均在线上录取之外,其他专业大部分需要降分录取。

1.3 社会对农科类专业认知度不高

传统农业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对现代农业及农业院校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见,主要包括在传统农业已然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但人们观念的滞后的影响,绝大多数人的潜意识还停留在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机械化程度低的传统农业阶段;部分考生和家长对农业类专业存在认识的误区,提起农学马上想到种地耕田,提到动物科学就认为是养猪养鸡,认为报考农业类专业是培养有技术的农民,最后面对的仍然是土地。

1.4 农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

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提出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对高校的就业提出明确的方向,农业院校的就业是为新农科建设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社会对毕业生就业关注度也一直非常高,农科类专业就业情况如何也直接影响考生的报考方向。目前,农业类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不愿意前往就业等矛盾问题十分突出,也导致农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面狭窄。为了就业,部分毕业生选择考农业类各级事业单位,而面对以文科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农科类专业的学生不占优势。

2 提高地方农业院校生源质量

2.1 担当时代责任,满足行业需求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按照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明确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主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幸福中国建设,把培养更多优秀的“两懂一爱”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作为我们的基本任务和努力方向;聚焦新农科建设任务,加快改革步伐,按照时代要求和行业需求,针对招生工作中存在的各种深层次问题,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2.2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培养质量

不断强化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密切关注每一轮学科评估的改革方向和指标体系调整动态,横向纵向比较,着力优化学科层次结构,巩固一流学科建设成果,提升学科专业排名;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特点,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适应高考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前做好人才预测,明确专业结构调整方向,合理安排招生计划。

2.3 适应三农需要,争取政策支持

为更好适应“三农”发展需要,提升农科类高校和专业关注度和吸引力,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可以借鉴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政策,尽快建立健全农林类专业学生减免学费政策;针对农业院校学生培养成本高、资金筹措渠道窄等问题,加大对农林类专业学生生均拨款和科研经费支持力度,为农科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给予学校农科专业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可参照苏区招生专项,增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招生专项计划,吸引真正热爱农业、立志学农的优质生源报考农业高校。

3 地方农业院校是新农科建设的主要载体

3.1 了解新农科建设中的新变化

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正在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深入对新农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全面了解,准确掌握新农科建设内涵、发展方向、具体任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新时代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农业产业化面临的各种环境压力也日益凸显,农业产业化效益偏低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以至于传统农业必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大加强农业发展水平已然成为破解三农为题的重要发展方向。

3.2 给学校办学定位带来了新思考

目前农业高校及农科类专业生源数量和质量问题,是制约学校发展和“新农科”建设的瓶颈,值得每一所高校去深入思考、分析和改进。如何明确办学定位,创新发展理念,开辟发展新路,提升办学办学质量,是提高农科类专业社会关注度、增强农业高校社会影响力,扩大农业教育社会贡献度的一个时代新课题。

3.3 给学科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新农科”建设是以多学科、多门类技术的交叉运用为基础而对传统农科的改造升级。农业高校往往是涉农专业生源质量不高,一些非农专业反而生源质量很好,如何结合生源质量的差异性,更好地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培养和融合教育,这就给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带来了新挑战。

3.4 给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发生不断变化,越来越对农业类人才的需求渴望,“新农科”要培养“新农人”,“通识教育”是未来发展方向。生源质量是学生培养基础和潜质的直接体现,质量不高说明基础不牢、潜质受限,如何将基础教育和“通识”培养分阶段、分类别进行科学合理安排,这给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

4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农业院校的吸引力

(1)本着“重点突破省内,稳步推进省外,扩大线上考生,提高生源质量”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强化组织领导,有效整合学校资源,拓宽渠道,创新机制。围绕全省重点高中,建立高中优质生源基地,结合第三方平台专业机构,不断丰富和创新宣传方式与手段,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和立体式的招生宣传工作格局,不断提升宣传效果,持续提高学校生源质量。

(2)学校2020年普高招生宣传工作在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党办校办、宣传部、学工部(处)、团委、教务处、招生就业处、财务处、校友办、国际交流中心及各学院组成的校招生宣传工作小组,实行“校领导主抓,党办校办牵头,部门协作,招生就业处负责,学院片区宣传”的工作机制。严格招生宣传纪律,切实保证招生宣传信息的准确与权威,确保招生宣传工作良性运行。

(3)针对考生特点,改进招生宣传。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以及新农科建设理念作为今后招生宣传工作的重点内容,向全社会传递党和国家对高等农林教育的关心和重视,突出宣传农业的重要地位、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有效转变社会民众对农科院校及专业的认识偏差;从学校特有的文化和精神高度去把握招生宣传的内容和形式,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学特色和亮点,紧密结合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整合不同宣传媒介资源,做到招生宣传工作全方位、立体式、广覆盖。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农科生源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
跨省生源调控